掘光而行 洪瑞麟

2022/08/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適逢「礦工畫家」美譽的藝術家—洪瑞麟(1912-1996)110歲冥辰,他的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面貌與樣態的代表。在其逝世後,洪瑞麟的家屬將其親自挑選的家藏作品為捐贈基礎,另加上各系列代表作,於2020年捐贈北美館,而我也有幸可以在北美館看到這些僅出現在教科書和口語之中的台灣畫家作品。
洪瑞麟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從小藝術啟蒙來自擅於畫梅的父親,亦曾入日本人稻垣藤兵衛創立的稻江義塾接受基礎教育,甚早就接觸人道主義的薰陶,開啟對關懷農民、中下層和貧苦大眾的畫家米勒、梵谷等的關注,透過年僅12歲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顯現其早慧的繪畫天賦。
台灣第一位西畫家倪蔣懷於1929年出資設立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並獲石川欽一郎贈送寓臺期間的風景寫生畫冊〈山紫水明帖〉予以鼓勵;洪瑞麟師承石川欽一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本土西畫前輩。本展以〈自畫像〉、〈父親像〉為展覽開端,藉由多件水彩寫生作品,回望早期臺灣風土。
洪瑞麟1932年入學帝國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接受不同藝術思潮的洗禮,並受官展體系之外的新興美術運動,與獨立美術團體如春陽會的精神影響,札根風土民情與勞動階級的生活風貌。從作品〈日本貧民窟〉表現東京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著名的巨幅畫作〈山形市集〉亦呈現出洪瑞麟對於「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的感觸,描繪在冰天雪地中,山形當地農民艱辛維生的日常,如同他所說「我留學日本的幾年,最令我感動的,不是那裡的櫻花,不是清淺的溪流,而是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
回到臺灣,為了擔負家計,也感謝倪蔣懷資助留日學費,受邀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留下大量礦工速寫。混雜著汗水與煤屑,洪瑞麟以遒勁的筆觸速寫礦工勞動的美感,勾勒礦坑中「陽光照射不到」的真實人性光輝,也深刻體驗採礦工作的危險辛勞。為臺灣1940年至1970年代的礦業黃金歲月,留下珍貴的紀錄篇章,因此他曾提到:「這一切都強迫我必須用最簡潔的筆觸,將他們駝了的背、長久勞動而畸形的關節,整個身體因用勁而誇張的線條,真實的速寫下來。」
洪瑞麟的礦工畫,常以簡練、流暢又粗獷的筆觸來勾畫線條,因而礦坑內獨特的情景、礦工們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孔、黝黑緊繃的肌肉,就在畫家的彩筆下鮮活起來。同時,也傳達出他對勞苦小民及老年人的由衷關懷。洪瑞麟除了畫礦工之外,也畫過原住民,裸女與風景。退休之後,他的第一個願望便是追求陽光,畫家晚年旅居美國時完成了一些歌頌陽光的風景畫,但無論如何,「礦工畫」永遠是洪瑞麟的代表象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康映謙
    康映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