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直覺》——常理並不可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理解的錯覺

如果你讀完這本書,卻只是更加鞏固你原先對這世界的看法,那麼我很抱歉,因為身為一個社會學家,我沒有善盡自己的職責。
這是作者鄧肯.華茲(Duncan J. Watts)在書中寫的一段話,他試圖告訴讀者——常理(common sense)並不可靠。他說,常理是:
一堆邏輯不一,經常互相矛盾的的信念集合體,每一個信念在當下看起來都是對的,但不保證在其他時候也一樣正確。
就像格言,我們可以一下子說三思而後行,一下子又說先下手為強。或許不同情況要有不同的應對,但我們有清楚界定範圍嗎?就如英文書名EVERYTHING IS OBVIOUS,我們常憑直覺、常理,認為許多事都理所當然,輕易就下論斷而鮮少質疑。縱然漏洞百出卻毫無察覺,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不斷自圓其說。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常理可能問題不大,雖然這種理解的錯覺阻礙了我們對真實的理解,但活在虛幻裡搞不好還免去一些痛苦。畢竟,質疑自己、質疑眾人絕對沒有自我感覺良好、充滿自信來的輕鬆愉快。不過,當面對政策、公司治理等「大」問題,依賴常理就是問題了。
原以為這是另一本行為經濟學或者談思考謬誤、談人非理性的書。讀一讀發現這本書在論述常理迷思的同時,還打臉三大暢銷書——李維特《蘋果橘子經濟學》葛拉威爾《引爆趨勢》、以及塔雷伯《黑天鵝效應》

柯南與福爾摩斯的故事只是故事

個人行為方面,常理推論往往著重在誘因、動機、偏好、信念這些意識層面能覺察到的因素,而且當我們回頭成功解釋後,一切都顯得如此合理,解釋者彷彿如福爾摩斯或柯南破案般讓人讚嘆。但許多意識層面無法覺察到的潛在相關因素完全不在我們考慮範圍。例如當訝異地知道德國器官捐贈比率只有12%,而奧地利則高達99.9%時,我們會從政策、教育或媒體宣傳等方面思考兩國差異,試圖給出一個合理解釋,結果真正造成差別的卻是表格上預設選項的設定。
雖然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經發現許多影響人類選擇的潛在因素(促發效應、定錨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我們對於個人行為的推論應該能更加準確,但可能還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因素。同時,我們也完全不知道當種種因素交互作用後又會有甚麼影響。
事實上,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特定情境的所有相關因素。這也正是之前人工智慧發展所遇到的瓶頸。以打掃房間為例,若要寫程式讓機器來進行,所需要的規則就多到難以想像。人工智慧近期能有些進展,也是因拋開這樣的框架問題,轉而從統計為基礎的機器學習切入。

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什麼是史上第一名畫

個人行為已經難以推理,群體行為存在的變數更多。不管從個體行為或虛擬的代表性個體切入,在解釋群體行為都會有問題,因為群體行為還包含了個體間的互動。以大腦為例,就算我們完全掌握大腦個別神經元的所有現象,也搞不懂神經元組合起來的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在微觀與宏觀間、在不同階層之間產生的突現現象,我們在各領域往往都被卡住,只能提出同階層內的局部解釋。
華茲以《蒙娜麗莎的微笑》、《哈利波特》及臉書為例子,當我們解釋它們為何成功,往往陷入循環論證,也就是「X的成功是因為X具有X的特質」這樣的問題。《蒙娜麗莎的微笑》或許是不錯的畫,但一大堆比它沒名氣的畫真的比不上它嗎?
社會科學沒辦法像自然科學或工程一樣,我們難以反覆進行實驗,確認《蒙娜麗莎的微笑》在不同條件下依舊能成為史上第一名畫,只能任由「專家」發揮他們說故事的能力,看誰說的精彩有味合理。
但網際網路的出現開啟了社會科學的某種可能性。作者透過網路進行虛擬音樂市場的實驗,找了一萬四千多名青少年上音樂平台聽歌、替這些沒名氣的樂團歌曲評分。這些青少年被分成獨自決定組和社會影響組,不同群組的差別在於能否看到排名以及歌曲的下載數。結果發現,歌曲的排名的確會受到已知排名的影響。而且,在沒有任何多餘資訊的不同獨自決定組,最終呈現的排名差異極大!也就是說,好歌曲雖然比較有機會進入排行榜前面,但非絕對。機運很重要。

我們以為的解釋歷史,其實是說故事

除了個人行為與群體行為,我們也常以為能清楚解釋歷史、並藉此預測未來。但歷史解釋受限於特定事實和可見證據,我們不過是將感覺上合理、精彩的故事當成事件發生原因,其實我們只是在描述發生什麼事,無法真的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比如,有後見之明的我們將某個企業家的成功歸因於他獨排眾議的決斷、或堅持不放棄的精神,但更多企業家的失敗正是來自剛愎自用、不知變通。所以華茲才會說:
常理和歷史共謀,營造出因果關係的錯覺

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關於未來,華茲指出,我們的問題「不在我們不擅長預測,而是不會區分哪些事能準確預測。」因為要預測未來,除了分辨什麼樣的事情是可以精準預測、什麼只能預測其機率,我們還得先列出相關項目以進行觀察分析,但對於類似黑天鵝事件這種非線性的改變,我們往往根本不知道什麼要納入考量。
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歷經挫折與考驗,最後總算在一起,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真的嗎?現實世界裡,所謂的結局是哪個時間點?如果說網際網路的出現對過去的人而言是黑天鵝事件,那到底是哪一部分的軟硬體發展才是真正的黑天鵝?或者,根本是許多個別事物的發展成就了網際網路。當我們談未來,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團集合。即便成功預測了明天的事,但後天的改變又可以對一切重新解釋。
這樣說起來,不管是對個人行為、群體行為;不管是對過去的解釋、未來的預測,我們似乎都藉著常理,說著動聽的故事、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難道我們就乾脆放棄思考,不再試圖去理解一切、預測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比未來更重要的是現在

撲克牌高手無法知道每張牌是什麼,但他預測的準確率更高、能做出勝率比較高的選擇。對於預測未來,我們得知道當一個事件的未來發生頻率與過去類似事件相同時才適合運用一些歷史資料及群眾智慧的模型進行預測,但也只能預測機率。要注意的是,別相信單一面向的意見,不管是自己還是某位專家;要持續追蹤記錄自己的預測,才能知道那些可以有效預測、那些不行,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在制訂計劃時必須考量不同狀況,保持彈性。
不過,我更喜歡華茲提出的另一種方法,也就是不要預測未來,而是採用「衡量—因應」策略。例如google網頁的AB測試,透過不同群組知道哪種設計比較能達成目的。當然,不是每件事都像是網際網路,可以這麼容易對目標分組、測試,但這方法的重點在於,即時衡量世界的真實樣貌,並快速彈性因應。

質疑與覺察帶來改變

或許因為網路,越來越容易聽到看到各種意見。有些毫無論述、有些好像講了什麼卻充滿謬誤,許多論述充滿了這本書所謂的常理。
約十年前我曾在社區大學開設思考課,以為只要每個人都能學習批判性思考、理解各種思考謬誤,溝通就會更理性、世界應該會更好。但這些年我發現自己錯了。許多人即便思考犀利、知識豐富,卻只是成為捍衛自己觀點的武器。到頭來,我發現善良才是最重要的。而最可怕的不是表面上的惡,而是自認為正義、卻把他者視為邪惡的一方。
就如書中說的,就算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沒有改變,但只要願意質疑自己的假設、覺察到自己的固執,進而停下來思考,事情就不一樣了。至少,我們自己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樂思哈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2012起到疫情爆發前的2019,我一共去了京都11次。能一去再去依然樂此不疲,是因為京都的多元與深度。除了櫻與楓、佛寺神社、各式庭園、大學校園、大川小河、老店新店……連咖啡館也值得探索。初期造訪,咖啡館只是休息站,後來,尋找咖啡館也成了旅行的目的。
我們或許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搞不好也學習了一些傾聽技巧,像是保持目光接觸、回應、覆述、提問等,但不管掌握多少技巧,如果我們帶著某種目的,只想主導對話,只想證明自己、說服對方,或者心中充滿評價與自以為是的成見,這樣的「傾聽」應該就變調了。
書名聽來聳動,卻真有這麼回事。1930年代,共產黨往西逃、躲避國民黨軍隊,那是藏人與中國共產黨首次相遇。因缺糧強取藏人作物、儲糧,宰殺他們的綿羊與犛牛。不僅如此,共產黨士兵發現佛教寺院中不僅有藝術珍寶,獸皮製作的鼓只要煮久一點,就可以拿來吃!
「愛」是什麼?可能每個人心中各有不同答案。我在不同時期對「愛」做了許多思考,曾經執著於從大腦來尋找答案、懷疑這定義不清的抽象概念是種偽裝,其實並不存在。但人類有時表現出的某種「情操」卻又讓我的立場動搖。權宜的做法是,將「愛」這個字放掉,直接感受人與人之間無私的表現。
這十間書店,有些著重於特定領域,像是賣農業書的農業書中心、街舞老師經營的繪本書店MAIN TENT、獨立刊物∕社會運動主題的模索舍、還有推廣韓國文學的CHECKCCORI。有些經營在地社區,如無經驗大叔開的Madosora、因福島核災離開家鄉而開的本と珈琲CAPYBARA、因為要照顧婆婆而回先生老家
就在進入書店沒多久,我深深沉浸在立體書的奇幻世界中。驗證了文自秀所說的: 如果你想目睹長大以後的大人,還能從眼睛裡散發出孩子那般閃亮的眼神,毫無疑問的,就是讓他翻開一本美妙無比的「立體書」
從2012起到疫情爆發前的2019,我一共去了京都11次。能一去再去依然樂此不疲,是因為京都的多元與深度。除了櫻與楓、佛寺神社、各式庭園、大學校園、大川小河、老店新店……連咖啡館也值得探索。初期造訪,咖啡館只是休息站,後來,尋找咖啡館也成了旅行的目的。
我們或許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搞不好也學習了一些傾聽技巧,像是保持目光接觸、回應、覆述、提問等,但不管掌握多少技巧,如果我們帶著某種目的,只想主導對話,只想證明自己、說服對方,或者心中充滿評價與自以為是的成見,這樣的「傾聽」應該就變調了。
書名聽來聳動,卻真有這麼回事。1930年代,共產黨往西逃、躲避國民黨軍隊,那是藏人與中國共產黨首次相遇。因缺糧強取藏人作物、儲糧,宰殺他們的綿羊與犛牛。不僅如此,共產黨士兵發現佛教寺院中不僅有藝術珍寶,獸皮製作的鼓只要煮久一點,就可以拿來吃!
「愛」是什麼?可能每個人心中各有不同答案。我在不同時期對「愛」做了許多思考,曾經執著於從大腦來尋找答案、懷疑這定義不清的抽象概念是種偽裝,其實並不存在。但人類有時表現出的某種「情操」卻又讓我的立場動搖。權宜的做法是,將「愛」這個字放掉,直接感受人與人之間無私的表現。
這十間書店,有些著重於特定領域,像是賣農業書的農業書中心、街舞老師經營的繪本書店MAIN TENT、獨立刊物∕社會運動主題的模索舍、還有推廣韓國文學的CHECKCCORI。有些經營在地社區,如無經驗大叔開的Madosora、因福島核災離開家鄉而開的本と珈琲CAPYBARA、因為要照顧婆婆而回先生老家
就在進入書店沒多久,我深深沉浸在立體書的奇幻世界中。驗證了文自秀所說的: 如果你想目睹長大以後的大人,還能從眼睛裡散發出孩子那般閃亮的眼神,毫無疑問的,就是讓他翻開一本美妙無比的「立體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