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同賞月,念佛永團圓

2022/08/15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象山慶2022.8.15)
漢族四個全家團聚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或說是: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1]、冬至(冬節)。
一、漢族節慶與傳說
《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或云,《大戴禮記·保傅》:「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祭日東壇,祭月西壇,故以別內外,以端其位。」《史記·孝武本紀》集解:「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代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2]。周代於中秋夜舉行迎寒、祭月。設大香案,擺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
或云,「莊稼成熟曰秋」,中秋祭月可能是古人「秋報」的習俗,為了慶祝「秋收」,感謝神恩,也拜土地神(台灣人認為土地公8月16日成道)。
中秋之慶,兩漢初具,唐初成節,宋朝盛行,明清與「春節」齊名。魏晉<子夜四十歌>.秋有月:「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李白<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正德江寧縣誌》:「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闔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明·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節流傳的三個神話:
1.嫦娥奔月[3]:唐·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2,吳剛伐桂[4]: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3.玉兔搗藥[5]:唐·李朴<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有人說,這三個神話,另有弦外之音[6]:嫦娥奔月--莫失生命本衷與機緣;吳剛伐桂--修去障礙與執著,返本歸真; 玉兔搗藥--捨我為他,長生不老。中秋月圓,嫦娥卻獨守「又廣又寒」的月宮,永受寂寞之思;吳剛則獨在月宮前砍一棵「隨砍隨癒」的桂樹,永無休止之期;玉兔則升月陪伴嫦娥,沉默的搗煉仙藥,不知其他之事。這三種人物,以嫦娥為主,吳剛、玉兔為伴,雖同在月中,各有傳說,不相交集;只有孤獨、淒涼、無期的囚禁、重複的活動,除了沉重低調的砍樹、搗藥之聲,整個月亮上的心思與環境幾乎是一片永恆的寂靜。這與人間「賞月、團聚」的歡樂、幸福,似乎是一種反比、嘲諷。或許要從另一副心腸去詮釋這種不協調的情境吧。
中秋二寶:吃餅(闔家圓滿)、剝柚(月亮保佑)或云,漢.張騫從西域帶回芝麻、胡桃,當地人做出一種圓形胡餅;唐.楊貴妃改稱之「月餅」;或雲「月餅」之名,源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是一種點心。後來與賞月結合,成了家人團聚的象徵。傳說,劉伯溫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中,分傳各地義軍,同時起義響應,推翻了元朝。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柚子、「佑子」諧音,吉祥之意,中秋前後盛產期。
另,較特殊的是,有人說,因為(萬家香、金蘭)烤肉醬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帶起各品牌相繼推出烤肉用具與食材,從此,台灣人「中秋烤肉」成了獨特的習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中秋烤肉」這項新的風俗,是民眾無意間、自發性、逐漸產生的,與烤肉醬「廣告」無關,但有推波助瀾的效果。「中秋烤肉」具備休憩活動以及親友同樂兩大功能,政府不易強制改變。[7]
以上特定節慶(習俗)的成立,乃一群人約定俗成的文化傳承,有其時空背景及人情需求,也可能隨時間及人事而演進、改變,乃至取代、消失,並無絕對性與必然性,但有人文的風采與情感的交流。
二、佛教之相關記載
中秋節的一切思維與活動,幾乎以「月」及其屬性、特色為重點。
中國古人對月亮的別稱有: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冰輪、天鏡、明鏡)、銀鉤、嬋娟、嫦娥、素娥、桂宮(桂魄)、蟾宮(金蟾)、玉兔……等。屈原《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據云「顧菟」即蟾蜍[8]。又「菟」與「兔」相近,故雲月中有兔[9],蟾或兔在月宮就為了搗不死藥[10]。《樂府詩集》<董逃行>:「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擣藥。」唐,李白<古朗月行>:「白兔擣藥成,問言與誰餐?」或云蟾蜍是夜間動物,對月亮吐納,《本草綱目》等紀錄了蟾蜍的藥效,而月中黑影似蟾蜍;兔子是「望月而懷孕」,《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高誘注:「蟾諸,月中蝦蟆,食月。」宋.陸佃《俾雅》「兔,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有此聯想;或云,蛙、蟾蜍是上古許多氏族的圖騰。「玉兔(月)」常與「金烏(日)」相對,乃道教煉丹的陰陽調和。
1.有人認為,印度在西元前三、四世紀就有「月兔」了;而佛教的兔子,曾示現了釋尊過去世「捨身」佈施的功德[11]。《六度集經》卷3<佈施度無極經>21:
時,有四獸,狐、獺、猴、兔,斯四獸曰:「供養道士,靖心聽經。」……兔深自惟:「吾當以何供道士乎?」曰:「夫生有死,身為朽器,猶當棄捐;食凡夫萬,不如道士一。」即行取樵,然之為炭,向道士曰:「吾身雖小,可供一日之糧。」言畢即自投火,火為不然。道士覩之,感其若斯,諸佛歎德,天神慈育。
《菩薩本生鬘論.兔王捨身供養梵志緣起》:
(爾時兔王)當其清旦,詣積薪所,以火然之。其焰漸熾,白言大仙:「我先所請,欲陳微供,今已具辦,願強食之。……我欲令他,獲安隱樂,自捨己身,無所貪惜,共諸眾生,證無上覺。」說是語已,投身火中,時彼仙人,覩是事已,急於火聚,匍匐救之。不堅之身,倐焉而殞,抱之於膝,悲不自勝;………發此誓已,置兔於地,頭面作禮,而復抱持,即與兔王,俱投熾焰。
兔王的「捨身供養」梵志(道士),只是釋尊過去無量世修菩薩行「以恆河沙等(種種)身佈施」(無數劫中,以不可數計之身命佈施)之一例,此兔王成了學佛人所崇敬的對象。
2.佛教中,與「月」有關的經文與意象,如:《雜阿含經》卷4:
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
於正法生淨信心,如理思維,依教奉行,三業行善的善男子,有如明月的光明圓淨。《增一阿含經》26品3經:
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
月光的圓滿清淨,為一切星宿之最。以喻比丘不放逸的修「四意斷(正勤)」,乃諸善功德之最。《佛說月喻經》:「如世所見,皎月圓滿,行於虛空,清凈無礙。」以此比喻出家比丘「不破威儀,具足慚愧,身心無散,清淨無染。」
《增壹阿含經》阿須倫品第8經:「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便蒙光澤,便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猶如秋時月光盛滿而無塵穢,普有所照。」以秋節月光的滿淨普照,喻釋尊出現於世間,對天、人衆生「啟信修行」的利益。
《雜阿含經》卷23:「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世尊與衆俱。」《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行者觀住彼,極圓淨月輪。」以淨、滿之月,喻釋尊身色、面相、行步之威儀莊嚴。
《正法念處經》卷3:「譬如夜中,眾多星宿,一月光明,能障眾星。……若離不善業,常憙樂善業,如是修行者,如無垢月光。彼能燒惡業,如火焚乾草。」月乃眾星光明之最(離地球最近),修行人若能離惡行善,則如清淨之月。
《大寶積經》卷62:「於淨虛空中;十五夜滿月。超過諸星眾;光明獨顯耀。佛如淨月輪;滅闇除三垢。能超諸外道;猶如空中月。」
《華嚴經》:「亦如淨滿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處平等。」清涼大師【疏】:「月光普照,喻佛平等,佛上諸跡,雖隨機現,要且無私。」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8﹕「如是滿月,光明莊嚴,能施有情,清涼安樂。……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諸煩惱熱,使得清淨,安樂涅槃。」
圓滿、光明、純淨、顯耀的(十五夜)月比喻覺悟者,不僅自身之功圓果滿,清淨解脫,「滅闇除垢、超諸外道」;且能普照一切,令衆生皆得清涼、安樂。
《華嚴經》偈頌:「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12]<永嘉.證道歌>:「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金剛科儀會要》:「報化非真了妄緣,法身清淨廣無邊。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佛(菩薩)的智慧如月光之清涼、普照,平等潤澤一切眾生;眾生心垢淨,法爾映現諸佛之法身(佛性)。
日.釋實順《菩提心論.口筆》:「何故以月輪為喻,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諸論之中,對「月輪」的喻意,發揮其極致,涵蓋了密教核心之五智、五部[13]、六大[14]的是日.覺鍐[15]《心月輪祕釋》
諸識五智之心王,五部諸佛之法帝,謂滿月輪,光遍滿虛空,體清淨明白,非唯自顯,兼能照他,在夜不眠,在晝常明,令他開實見,令人捨邪行,體滿衆德,用遍群類,喩之「佛部」覺照等義;能破暗冥,捨邪途,向正道,喩「金剛部」菩提心門;自離闕少,常滿渴願,令他愛喜,喩「摩尼部」福德門。意清淨無垢,照明破暗,喩「蓮華部」及智慧門。常進不退,業用圓滿,喩「羯磨部」大精進門。……光明遍照,迷暗悉亡,喩法界體性智。明益無邊際,形體恒圓滿,清淨映徹,衆像悉影,喩大圓鏡智。……所照四洲,明暗不定,能度一月,體相常恒,喩平等性智。妙用難測,光明無際,照現自在,邪正不謬,喩妙觀察智。形體圓滿,德用具足,雙照自他,普化物類,喩成所作智。……月輪者,孕法界之一心,呑虛空之六大,諸佛能生之父母,萬德所依之海津,成以六大自性。
類似的論述,在中國有《百丈清規證義記》卷一,以月之盛德(明.公.圓.寂.貞.恆.信.虛.熾.普)類比於佛教,是故釋尊說法,常以月為喻:
月者,陰幽藉其輝映、萬彙資其清涼;論其功,為日之亞;若其德,則大有近於吾佛之道者:靈照自如,虧蔽不能損其光,何其明也!影現眾水,大小未嘗異其照,何其公也!容光必照,何其圓也!清淨自若,何其寂也!入汙濁而不染,何其貞也!循環不息其運,何其恒也!盈虧不爽其時,何其信也!光被萬象,而無應心,何其虛也!映星宿而獨耀,何其熾也!咸對一切目前,何其普也!……惟其近於佛道若此,故靈鷲說法,常以月為喻。
總之,觀「月」的感受:清涼如水、潔白如玉、幽靜[16]如潭、晶瑩如鏡、明亮[17]如珠、圓滿如盤……,又澄明、離垢、無瑕、調柔,喻於般若空性與法界性。
3.禪詩中「明月.中秋」的語錄甚多,顯示了中國佛教徒對秋月的偏愛與關注,如:
寒山詩: 「岩前獨靜坐,圓月當天耀。萬象影現中,一輪本無照。」
龐蘊居士:空中自見清涼月,一光普照娑婆徹。此光湛然無去來,不增不減無生滅。
元叟行端:從本無心無可傳,何須握地覓青天。無心恰似中秋月,照見三千與大千。
大慧宗杲:去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是去年人,去年月是今年月。
慈受懷深:玉兔懷胎,蚌含明月,乘時正在中秋節。一顆明珠轉玉盤,徹底無瑕光皎潔。
雪岩祖欽:非闕不知圓,非圓不知闕。圓闕本相因,本無圓與闕。
五祖法演:中秋月,古今盡謂尋常別。別不別,皎皎清光遍大千,任從天下紜紜說。
天童如淨:雲散秋空,即心見月。看家家門前照明月,處處行人共明月。
幽州盤山: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復是何物。
楚石梵琦: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且那一半落在甚麼處?
壽甯道完:此月鎮常存,古今人還別。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潔。
虎丘紹隆:萬山不隔今宵月,一片清光分外明。
憨山德清:畢竟空中,縣清涼月;影沉眾水,不容分別。……相逢南嶽前,坐對中秋月。
石屋清珙:初三月,十五月;缺時無圓,圓時無缺。圓缺不相干,清光常皎潔。
萬松行秀:明月堂前,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朝菌蟪蛄。
希叟紹曇:八月十五中秋節,人皆競賞天邊月。心月孤圓自不知,不涉圓虧光影滅。
虛雲:今日中秋節,一輪光皎潔。自從威音來,古今無久缺。
弘一:問余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此中多以「中秋之月」的清亮、圓滿,隱喻「本心、自性」的清淨、光明,常住、遍在,非思、非議,無垢、無缺,修行人作觀或參禪,所覺所悟的就是這個「光境俱忘,境智如如」,「絕思量,不相到」的本來涅槃的真如(實相)心。
4.有云,八月十五是「月光菩薩」聖誕,清涼的智慧,遍照、攝納一切眾生,免受三毒煩惱。月光菩薩很早就有,《佛說灌頂經》卷12:「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國土清淨,無五濁,無愛欲,無意垢,以白銀琉璃為地,宮殿樓閣悉用七寶,亦如西方無量壽國,無有異也。有二菩薩,一名日曜,二名月淨,是二菩薩,次補佛處。」日本《覺禪鈔》引《藥師經疏》卷一云:過去電光如來之時,有梵士醫王,養育日照、月照二子,發願利樂衆生。梵士乃今之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如來,二子為「日光、月光」二脅侍菩薩。月光菩薩身白色,左手拳,安於腰,右手持蓮華,有半月形,相好莊嚴,頭戴寶冠,菩薩裝、瓔珞飾;月光清涼、寧靜,於黑暗中發光,導邪入正[18]。
另有於「末後惡世,佛法將滅」之際,護持正法五十二年的月光菩薩,《佛說決定毗尼經》云:
爾時,世尊如龍王視觀察大眾,觀大眾已,告諸菩薩:「仁者,誰能於後惡世,堪忍護持正法,以諸方便成就眾生?」……月光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常行給事。」[19]
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
此菩薩或名「月氏(光)天子」、「月光童子」(Candraprabha Kumāra),《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云:
月氏天子,……如來滅度之後,最於末世,法欲盡時,當住此閻浮提,於彼世時,當授人民,如是比像深妙之法,優奧無量,精進將養,化不可計億百千人,住斯法忍。法沒盡後,人間終沒,生兜術天彌勒菩薩所,啟受於此,諸佛世尊,微妙之道化。
佛說寶雨經》云:
佛告天(月光天子)曰:「由汝曾種無量善根因緣,今得如是光明照耀。……以是緣故,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經於多歲,正法治化,養育眾生,猶如赤子,令修十善。能於我法廣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供養沙門,於一切時,常修梵行,名曰月淨光。」
《佛說德護長者經》云:
爾時,德護長者子,名曰月光,年至十六,形貌端正,人相第一,身有二十八種大丈夫相,眾生見者,觀無厭足;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殖諸德本,於多佛所,聽受正法;於 八億佛所,淨修梵行。……「(月光童子)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閻浮提支那國內[20],作大國王,名曰大行,能令支那國內一切眾生,信於佛法,種諸善根。」
月光菩薩、月光童子、月氏天子,皆與「月光」有關,或為淨土之脅侍或法滅之護法,都與阿彌陀佛有關;其與中國(支那、震旦)的特殊法緣,亦如往生極樂之念佛法門偏在中國獨立成宗。
東、西方「三聖」類似,都是父子三人共同得道,而分別建立了東方琉璃光淨土及西方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云:
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窓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
若有四眾……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經中提及,藥師淨土「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又云,若有人「願生極樂,而未定者」,「若聞藥師佛名號」,臨終也有菩薩來指路,助其往生西方。」[21];這是說,藥師十二願與彌陀四十八願、及東西兩種淨土,並無本質的差別,都為了拯濟眾生,是命終往生的理想之土;而彌陀法門在中國的成立與發展,對藥師信仰的傳播也有所促進,此或乃是中土民眾「存異求同」的宗教包容性。有人說,《藥師經》出現在「彌陀三經」之後,兩種淨土施設也類似;但藥師經已走向「密教」化,且多論及「現世利益」[22],是淨土思潮的窮途末路[23]。如清.玉琳通琇〈題藥師日課語〉:
誠能厭惡三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謂也。
若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往生法門,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鈎,而成佛智,處於順境,不致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信能修持,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男,離危迪吉,如如意珠,隨願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無退轉,何幸如之!
弘一大師<藥師如來法門>也特舉「維持世法」「決定生西」兩項重點,類似彌陀法門的「現、當二益」,卻常被引為建設「人間佛教(淨土)」的參考[24]。關於東西兩種淨土的比較,以後另撰專文詳述。
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有密切的關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作證,益其効驗。」<月光菩薩咒>:「月光菩薩亦為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持誦大悲咒者,日光、月光菩薩將與無量神人作證,增益其效驗。而誦《大悲咒》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來庇護[25]。
三、中秋節對念佛人的意義
前引《百丈清規.證義記》論及出家比丘於中秋節可否「專祀、祭拜」月宮「俗神」? 答曰:若依通途「佛律」則不拜,若依禪門「清規」則可拜。這是一種入鄉(漢地)隨俗的變通,人情的呼應,亦藉此禮敬一切「應化人間,護持佛法」之佛門賢聖(菩薩);此說可供一般在家學佛人參考:
或又曰:「佛制,比丘不拜天人等,今月宮亦類諸天,何以拜耶?」答曰:「《律制》約跡而論,彼是俗神,未登道果,故不許拜,拜則恐損彼福,故制。《清規》約本而論,凡諸天神,多聖賢應化,今乃禮其德,敬其護法,故可拜。若無德無護,不涉於佛教者,應遵佛制,不拜為正。若為名利,而阿謏曲媚於世禮者,則自他俱損,不祥甚矣!」
念佛人雖已心嚮淨土,而此身仍在娑婆,似不應遺世獨立或矯情逆俗,何妨於中秋賞月及闔家歡聚之時,思惟、觀察(蘇軾)「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現象,而更堅定「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的信行,唯有如此,乃可永免世間「愛別離」之苦,實現「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心願。元.古林清茂<無量壽佛像讚>:「瞻禮無忘十二時,故鄉端可與心期。彌天相好清涼月,映日蓮開白玉池。為一切人垂只手,現無邊界展雙眉。眾生念念皆相似,空盡塵勞不用疑。」
一般人過中秋節,除了賞月吃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團聚;但世事無常,人生多難,未必日日年年皆如意,唐.戴叔倫《對月答袁明府》:「明年此夕遊何處?縱有清光知對誰?」宋·蘇軾《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陽關曲>:「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明.王陽明<中秋>:「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26]張愛玲《傾城之戀》:「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古有今皆這種「求不得」的無奈,人們只能退求其次,互相安慰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世間的情愛,總在「患得、患失」中隨緣享有;彼此若能於日常相聚中,共勉念佛,同願生西,則在人間善緣之上,又多了淨土法緣,這才不辜負了「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的勝法[27],也不枉費了「月圓總有星相伴,人圓總有家相隨」;「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的良機。印光大師《初機淨業指南.序》: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
如來之出興,皆為廣度眾生,而唯有此(彌陀第十八)願,方是如來無盡之大悲。如來熾盛的大愛,平等無差別;猶如月亮無隔,平等照破高樓大廈及海人茅屋,所謂日月無私心,此即平等之大悲。其無私心之月光,露留野邊叢草,影宿岸上群花,可說平等而無差別。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人同在。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不但大至大海、長江、黃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現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無不各現全月。……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處,只要當下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即時與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揀擇,毫無差異。
攝取光明如月,專念彌陀如水;攝取月光之影,恆宿專念之水。阿彌陀佛的攝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眾生專念彌陀名號,就好像地面上的水,……我們只要念佛,月亮的影子就能映現在水中。……念佛眾生卻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彌陀、眾生,常相憶念,如月與影;阿彌陀佛圓成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萬德莊嚴,而我輩凡夫具足貪瞋癡慢,煩惱業障,但看似懸隔的差異,並不妨礙(阻隔)念佛眾生與阿彌陀佛的親近一體,命終接引,往生極樂。這些勉勵我們「念佛必生,淨土團聚」的佳話,在此「中秋佳節,闔家賞月」之際,可說是世出世間,相得益彰。[28]有云: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日月星辰」乃眾生之共業所成就,望月的心情(別業)卻各有不同;張岱<西湖七月半>賞月的人分五類:「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遊客雖多,多半是湊熱鬧、爭亮相、名氣,一時蜂擁而至「舟觸舟、肩擦肩、面看面」,少刻興盡而散,意在人群不在月;也有「淺斟低唱」或「匿影樹下」的另類看月者。這是一般人歡度節慶的常態,古今皆然。
對於念佛人,則是「一樣窗前明月夜,才有梅花(佛號)便不同」[29],在慣例的家聚賞月中,加了念佛的心情,就有不一樣的安穩、踏實與歡喜,所謂「月到中秋分外圓,心歸淨土無量光[30]」。聖嚴法師<中秋節的祝福:千里共嬋娟>云:
未出生死之前,沒辦法真的團圓—與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菩薩,十方的現在諸佛,過去無量的父母、兒女、親戚、朋友團圓;只能與這一生少數人團圓,這怎能算?……願我們中秋團圓,多念一些佛號,多用一點慈悲待人待眾生。
確實如此,古聖今賢學佛人,為我們指示了「歡度」人間節慶的存心與行持,最簡易、最平實,又能隨俗、樂俗,乃至變俗的方法,就是:「行住坐臥常念佛,春夏秋冬恒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1]七夕+中秋:不是節氣,但分別為初秋(立秋)與中秋(秋分),夜間、望月之節慶。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七夕)與團聚(中秋)。
[7]陳峻誌<中秋為何烤肉?一個傳統節慶轉換現代風貌的考察>:秋節有嫦娥與後羿的民間傳說,月餅則可溯及元朝的歷史典故,但不知從何時,烤肉就成秋節必備的應景節目……。其成因可歸五大點:經濟發展、旅遊興盛、取材容易、家族聚會、業者推廣。
[9] 近代學者據出土文物推翻這說法,古籍中「玉兔與蟾蜍」常並舉,是獨立且同在於「月亮」神話的體系中。「月中有兔」,普遍於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墨西哥、非洲祖魯人、中華瑤族等。所羅門群島土著說月亮是蟾蜍的化身;北美印第安人說月亮是肚裡裝水的蟾蜍;墨西哥人說月亮女神管水,可化身大青蛙……。
[10] 古本 《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漢.張衡《靈憲》:「羿請不世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11]莊國彬<月兔故事再議>
[12]《六十華嚴》:「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八十華嚴》:「菩薩智光月,法界以為輪,遊於畢竟空,世間無不見。
[14]密教云「大日如來眾生身心、世界萬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彼此無別,圓融一體,乃即身成佛之基礎;前「五大」為「色法」,胎藏界;「識」為「心法」,金剛界
[15] 日.東密「新義」真言宗《興教大師覺鍐集》興教大師覺(密岩尊者),生於嘉保二年(中國宋哲宗紹聖二年)六月十七日,肥前鹿島人也。新義真言宗:「加持身說法」,大日如來本地身絕對無相,故無說法;唯保護眾生而顯現之不可思議加持身,乃有說法。
[16]唐.貫休〈乞食僧〉:「似月心常靜,如麻事不知。行人莫輕誚,古佛盡如斯。」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17]唐.齊己<寄明月山僧>:「山稱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諸峰去,無妨半夜行。白猿真雪色,山鳥古琴聲。吾子居來久,應忘我在城。」
[18]宋.法賢/譯《佛說月光菩薩經》所說「月光天子」布施其頭,乃釋尊過去世的菩薩行;與此「月光菩薩」不同。
[19] 《大寶積經》卷九十:「汝等誰能於後末世,護持正法,攝受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祕密,種種方便,成熟衆生?」月光菩薩曰:「我能堪任,與諸衆生,畢竟安樂。」《菩薩善戒經》卷一:世尊告無量諸菩薩言: 誰能於此後惡世時,受持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能護法?誰能教化一切衆生?」月光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衆生令修福德。」
[20] 《德護》《寶雨》二經都提及贍部洲(閻浮提)支那國」,南嶽禪師《立誓願文》:「入末法過九千八百年後,月光菩薩,出真丹國說法,大度衆生,滿五十二年,入涅槃。」《佛祖綱目》云:「釋迦會中,孔子爲儒童菩薩,顏回爲月光菩薩。經云,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這些經論是說月光菩薩與支那(震旦)漢族的殊緣,值得漢人更深的親近與敬信。中國梵語為cina,音譯為支那、至那、脂那、震旦、振旦、真丹等;義譯為漢、秦、晉、隋、唐等,這是印度人對於我們的稱呼。印順法師《佛教史地考論. 大乘經所見的中國》云:「cina,音譯為支那、至那、脂那、震旦、振旦、真丹等;義譯為漢、秦、晉、隋、唐等,這是印度人對於我們的稱呼。……傳來中國的佛典,特別是盛行北方的大乘經,每每提到中國。……因為這是大乘佛教的重鎮。佛教在中國,異常興盛,應該也有賢王來護持。……主要是關於月光菩薩的預記。……『申日經』說:「我般涅槃千歲之後,經法且欲斷絕,月光童子當出於秦國作聖君,受我經法,興隆道化。秦土及諸邊國─ ─鄯善、烏長、龜茲、疏勒、大宛、于填,及諸羌虜夷狄,皆各奉佛尊法」。……稍後,劉宋失譯的『佛說法滅盡經』,也有「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的預言。到隋代,那連提黎耶舍異譯的『德護長者經』,更明說:「此童子我涅槃後,……於閻浮提脂那國內作國王,名曰大行。……大行王(隋煬帝)以大信心,大威德力,供養我缽」。……唐代,菩提流志三譯的『佛說寶雨經』說到:「東方有一天子,名日月光。……佛告天曰:我涅槃後,最後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於此瞻部 洲,摩訶支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女身為自在王,經於多歲,正法治化」,……這是菩提流志糅合『大雲經』女王與月光童子的傳說,以迎合時王的心理。大乘經中所預記的中國聖王,大抵如此。】
[21] 有人云:藥師法是往生淨土的雙保險:既能即身成就,又能往生淨土;若不往生東方,也能生西。
[22]釋開然《慈悲藥師寶懺的思想與實踐研究》云:藥師佛被冠上「消災延壽」的尊號,以其能滿足眾生「除病避難、延壽續命」的願望;又因其相對於「度亡」為主之阿彌陀佛西方淨土,「資生延壽」也就成了藥師信仰的重要主題。
[23] 陳楊炯《中國淨土宗通史》第一章/第二節。太虛大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云:「對世界眾生之未了生死者,從如如不二之妙體中,開出藥師與彌陀之兩大法門:將濟生之事,付與東方之藥師;度死之事,付與西方之彌陀。」印順法師<阿彌陀與藥師佛>云:「藥師佛,與密部有關係,先見於密部的《灌頂神咒經》。……東方藥師佛,成了現生的消災延壽;西方的阿彌陀淨土,即成了死後的往生。這在中國人心中,有意無意間,成了一種很明顯的劃分。」另,參考印順法師<東方淨土發微>法清<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之比較>、陳劍鍠<濟生與度死――論藥師法門與彌陀法門之「稱佛名號」> 、李小榮<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關其禎<讀《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之文有感>
[24] 程恭讓<《藥師經》佛教思想的內涵、特質及其當代價值>。另,<藥師法門與人間淨土>
[25]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有(月光菩薩)云「如如如爾性本際,淨修梵行,不見如如如爾性,於中淨身口意,是謂菩薩慧。」《楞嚴經》卷五有(月光童子)云「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這是月光菩薩(童子)自述其修行證道的內容。
[26] 此詩下半云:「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27] 道綽大師《安樂集》云:「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28]另,可參考淨源法師<中秋話月>
[29]宋.杜耒<寒夜>
[30]法照大師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