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前言
球友林姐提及有一次打球時,球沒打好,跑到正在雙打的鄰桌,而且影響到該桌關鍵的一球,結果鄰桌球友張姐因而竟然叫他們到別桌去打(意思是不要在隔壁桌影響他們),她氣不過來直接反嗆回去:你們怎麼不去別桌打!林姐在描述時仍然義憤填膺,說得義正詞嚴…都已經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竟然還受當時事件的影響,也許張姐只是一時心急,然後叫過之後也就忘了,可是林姐完全沒忘,記憶猶新,甚至加了許多的細節以凸顯自己如何英勇的維護自己的權益,目的似乎在顯示自已是完全不受辱的…這還不打緊,但接著又提及張姐平常是如何的惹人怨,討人嫌,並且詳細具體的列舉了好幾個事例做為佐證…我盛讚她某球打得精彩高明,把她的心思扳回到打球上面來。
林姐如此氣惱的主要原因是:沒受到尊重。對方講話的語氣姿態,讓她我覺得自己的權益受損,自己的人格被辱,不頂回去,不嗆回去怎麼甘心?可頂回去了,嗆回去了,時過境遷那麼久了自己仍然記憶猶新,仍然深覺不甘。

"我"其實是虛幻的身份認同

剛好看到《一個新世界》一書,書中認為"我"其實是虛幻的身份認同。曾看過一個小實驗,要人<描述一下你是誰>,你也許會說你叫張育升(舉例),但,去除掉名字後你是誰(名字可以是任意的,當初取名時如果不是這個名字,那這三個字就不是你,所以名字不是你)?你也許會說我是張恭平的兒子,但去除掉誰的兒女後,你是誰?你也許是說你是台灣人,但去除掉台灣人後,你是誰?你也許會說你是信佛的女強人,但把你的宗教和女強人去掉後,你是誰?(宗教與你無關,女強人很多,所以那都不是你,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存活,你是無可取代的…)換句話說:把你的性別,種族,宗教,學歷,專長,興趣,職位…等所有外加的稱謂都去除之後,你是誰?再多舉些例吧,例如你會說你是個博士,你是個教授,你專精航太,你是個佛教徒,你喜歡釣魚,但這些都是外加的,都不等於你,所以呢?去除了這些之後,你到底是誰?
我們一般的看法不是這樣的,我們一般直覺的認為那些外加的頭銜身份地位等等就是我們自己,例如我是博士,我是工程師,我是總經理…。以我是總經理來說好了,就因為我是總經理,所以呢?別人就應該以我的這個身份和地位來對待我,我也要以這個身份和地位應有的態度來對待別人…然而,退休了,離職了,總經理這個身份和地位沒了,可是,你還是你啊,你還在啊,可,你是誰呢?這個"你還是你"的你,"你還在"的這個你,到底是誰呢?反推回去,總經理這個職銜的身份和地位,其實只是外加的,它不是真的你,可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甚至沒問想過要如何<描述一下你是誰>?

我們用概念上的身分認同在互動

我們再以林姐的例子來做說明,林姐記憶猶新的是自己的權益受損,自己的人格受辱,問題是這個自己到底是誰?是林姐嗎?我們重新來釐清上面的說詞:林姐覺得自己的權益受損,所以呢?有一個對權益受損有察覺的林姐,以及一個權益受損的林姐,對嗎?那林姐是一個呢?還是兩個呢?那一個才是林姐呢?
你可能還會發現:林姐在跟你描述時,跟她在向別人-例如賣肉的王哥,或者銀行的吳經理-描述時的說話方式,描述用詞等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她都是在扮演一個既定的社會角色,這個角色告訴她在與什麼人互動時,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言行才適合。換句話說,她其實不是在和你(或王哥或吳經理)來往,而是她心目中的自己,在和她心目中的你(或王哥或吳經理)來往。而你(或王哥或吳經理)在和她互動時,可能也在做同樣的事。兩人互動時,實際上是四個概念上的身分認同在互動,而這些身份認同其實都是幻相,最終也都是幻相。

角色呈現方式

就因為身份認同,就因為角色,為了顯示及證明其重要性,所以呢?我們通常會透過兩種方式來呈現,其一是吹噓,自己認識多少多少名人,自己知道多少多少別人不知道的事,自已做過多少多少別人不敢幹或不想做的好事。問題是這些吹噓有時而窮,因此更常見的方式是憶苦,自己是多麼的委屈,自己有多麼不堪的往事,自己有多麼悲慘的遭遇等等,原來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在吹噓或憶苦的過程中,又添加了許多的故事和情節,結果呢?連自己都被自己的故事所吸引了,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的遭遇和悲慘了。這個過程不止發生於個人,團體和國家也都是類似的情節。例如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等等,都相類似,當事者往往把自己描述得多麼的偉大、神聖,而對方則是如何的卑鄙、惡劣。目的呢?博取同情,贏得認同…人也是如此。

負面情緒

身份認同最常見的主角是"我",最常見的情節是"負面情緒"。人的大腦不由自主的一直在活動,活動的方式是思想。我們的腦袋裡經常出聲,這個聲音如果重複嘀咕久了,最後可能會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大部分人都受制於那個聲音,他們被自己的思想占有,而自己的思想又常被過去制約,因而人會自然的不斷的重複過去的演出。黃大米因為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所以一直覺得不甘不服,她的故事很悲苦她被過去制約了;可是不止是她,我們所接觸的絕大多數人,他們在訴說往事時,大概的狀況都是在說"負面情緒"。這些情緒都源自於他們對事件的解讀和詮釋,都不是事件的本身。而且都是無法放下的過去。你可以看看最前面林姐的例子,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了,可是她還記得那不斷被反芻的陳年情緒…你再看看黃大米的例子,她堅強的站起來了,可是還是深受被制約的角色所束縛。什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什麼子不言父過"…兒女就是該奉養,該孝順…也因此她一直糾結在明知父母有不是,卻又想討好,想盡孝,不說出來放不下,說出來又有點內疚有點惶惑的心結中…

生命史的"如果"論述

為了塑造生命史,以加強身份認同,所以我們經常是以如果做為論述結構,如果我那時如何如何的話,例如如果那時娶到誰的話,或者如果那時考上的話,如果那時買下那塊地的話…,現在絕非如此狀況;或者如果不是如何如何的話,例如如果不是出身在這種家庭的話,如果不是父母偏心的話,如果不是懷才不遇的話,如果不是沒有背景的話,現在絕非如此狀況…然後呢?你愈想愈認為如此,愈想愈信以為真,愈想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問題是這些都是假相,沒有所謂的如果,如果有所謂的"如果"的話,那也已經是過去式了,你再怎麼追尋,再怎麼不甘,也都無可如何了,你所能掌握的只有現在,只有此時/此地。當然你可以繼續去"如果",但也可以做出一些不同。

怎樣解脫

那怎麼才能脫離這種負面循環呢?把想法和情緒分開來,把事實和看法分開來。你會愈想愈氣,因為你把事實加上了自己的看法,然後編造出一個故事,以致引發了、也提升了情緒,然後你就糾結到愈想愈氣的故事裡面去了,沒法出來了。所以呢?試著退後一點點,察覺到,觀看到正在氣頭上的自己。然後呢?給自己的這個情緒取個名字,例如悲傷,悽慘,憤怒,不甘,哀怨…
沒有了不快樂的故事,你要如何不快樂?
取個名字好像很容易,其實沒那麼容易,以黃大米為例,可能上述的情緒都有,對嗎?沒關係,直覺出現的那個就可以了。然後呢?不排斥,例如黃大米的情緒是「憤怒」,可是想一想,父母也不容易,他們那麼辛苦的…所以我不應該「憤怒」…不批判,為人子女怎麼可以對父母憤怒?他們不是該承歡膝下嗎?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還要耿耿於懷嗎?…不閃躲,我的情緒應該不是憤怒,我不需要也沒有憤怒的理由…直面這個情緒,靜默的接納,並試著和這個情緒同在…你和情緒同在,思想和情緒間就有了破口,沒有了不快樂的故事,你要如何不快樂?不是說問題就這樣解決了,而是問題有了解決的空間和機會了…心傷或者情感受傷的解決往往費時甚長,費力其多,但,總算有了一個希望一個可能了…
那如果是別人糾結在負面情緒的故事中呢?可能的做法是:你不必確認他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你不必去餵養他的想法,你也不必去餵養他的情緒,你只須允許他去訴說和感受,你不必干涉也無須作為,只需陪伴和聆聽。你不排斥,不批判,不閃躲,就是最好的因應了。
有段期間瘋玩寶可夢,別人再怎麼質疑,再怎麼不解,再怎麼勸戒都沒用,不管刮風下雨,有獸出現,只要還剩幾分鐘,趕也要趕過去;有道館,再怎麼遠,也要趕過去…然後呢?給自己找了許多的理由,用這個遊戲來顯示自己跟得上時代,好像高人一等似的。整個心思,整個重心,整個情緒都在其中…有天突然質疑:為什麼?值得嗎?然後,馬上所有的勁頭都沒了,從此再沒一顧…

結論

我們的言行會在無意中透露出我們是否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而我們的反應往往會受到過往反應的制約?覺察到這個受影響的言行,覺察到這個制約-通常會引發相當激烈的情緒,裡面有著一個案主反芻過多次的故事-試著將情緒和故事分開來,試著接納這個情緒,給它個名字,與它同在…然後呢?這就開啟了處理的破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影片看男女的差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生活瑣記(2022.8.13)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情感傷痛的療癒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不二之法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我最想要的是回憶起自己的本來面目|奇蹟課程第73課🌳奇蹟課程第73課:我願光明出現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Thumbnail
    avatar
    喬安納
    2024-04-17
    本來面目05/12/2021 本來面目   杜鵑花季總算進入尾聲。 石門山的花已凋零,人潮也跟著凋零。 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連峰,一字排開。 還有個特別的日出, 沒有了觀眾,有別跳躍式的日出, 今天的日出,蝸牛似的慢慢地向上爬。 即使有著大好山景。 但山徑上却只有我們。 像是疫情前
    avatar
    Mars
    2024-03-17
    [朝聖路上 | 感悟人生] 放下鎧甲,丟掉偽裝,本來面貌就討人喜歡沒有打扮、沒有化妝,我本來的面貌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avatar
    減法玩家Amy
    2023-12-20
    真正的修行,不是要前往某個境界,而是回歸本來面目而已?儘管佛經裡常說,要契入無量光佛剎和法界,或是到達彼岸涅槃,然而,修行的終極實相是,根本沒有什麼地方或境界,是我們要前往的。 因為,真正的修行 ,是為了回歸本來面目,回到法性光明的狀態而已。 我知道,我說的這個實相,會讓很多學佛朋友或修行者感到迷惑。 既然真正的修行,不是要前往某個境界,為何佛經
    Thumbnail
    avatar
    吳九箴
    2023-12-12
    本來的面目老一輩人說,小孩三歲以前容易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原因是小孩的靈魂純淨,可以透視不同空間,甚至交流。
    Thumbnail
    avatar
    吳柳蓓
    2023-11-22
    《本來面目》我讀書萬卷,行路萬里,心裡求的,不外乎自己的本來面目。 我記得,我生下來比其他孩子晚說話,一說話如滔滔江水,好像不說話的那段日子全是在壓抑自我,為的就是累積足以傾訴一生的文字和言語。我還記得,七、八歲的某一日深夜,我在夜裡睡不著覺,看著天花板發愣,心裡重複著同一句話: 「如果我知道宇宙的真相,我就能
    Thumbnail
    avatar
    行歌
    2023-01-06
    【隋唐天下群英傳-本來面目】時間稍稍往前倒回一些,在劉文靜擒獲屈突通之前。 卻說李淵在關中群雄的協助下,進駐京師大興城。在眾多繁忙的事務中,他特別命人清點大理寺罪犯。 有一個人,他得找出來:李靖。 雖說李淵自起義以來,手下文武將帥,人才濟濟。但沒一個及得上李靖。
    Thumbnail
    avatar
    阿前
    2022-10-10
    avatar
    May House 梅宅
    2022-10-02
    《自序》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人,也不是靈魂,更沒有苦厄貪嗔痴... 我們是誰?為何會來到地球? 為何有吃有喝,有錢有愛人家人,卻仍感到不安煩惱和恐懼? 為何有酒有娛樂,卻總是感到人生是苦? 我們要如何離苦?如何才能從苦中得到解脫呢? 事實上,這些難解的答案,都在實相中;而實相是什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惠能大師,早就把答案說得明明白白。 當然了,眼下我無法回到過去。
    Thumbnail
    avatar
    吳九箴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