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車用情境…網路數位經濟新戰場

發現薇趨勢/車用情境…網路數位經濟新戰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目前坊間熟悉的數位經濟,以場域分,約略分成家居、辦公、移動三種。家居面的智慧生活,包括人體感知、紅外遙控等;辦公面常見的有物聯網和AI組成的智慧辦公系統;而移動面目前以智慧型手機占最大宗;可惜的是,三個面向的數位經濟,近年都面臨創新遲滯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並不複雜。其一是發展所謂的新分流,AR/VR/MR即是;其二是新情境,就目前數位經濟發展的現況來說,「車用情境」是個不錯的選擇。

電動車屬於汽車領域,過去由馬斯克統領的特斯拉一直與數位經濟扯不上關係,但近日卻傳出馬斯克將發展車用情境的App Store。在我之前的文章〈馬斯克…非典型電動車玩家〉中曾提及,馬斯克是如何利用數位工具行銷自己和特斯拉,但行銷畢竟只是手段,若能緊密連結特斯拉電動車本體和數位經濟,發展車用情境的App Store的確是個好選項。

作為App Store開創者的蘋果,推出「純電動車」的可能性低,因為蘋果擅長的是網路電子產品的軟硬體與服務整合,汽車非其強項,真要跟電動車有關,較有可能的是自駕系統和車用App store。

為何大家要爭相進入車用情境App Store呢?2008年賈伯斯受訪時曾表示,App Store未來可能成為一個10億美元的市場,殊不知自App store 問世以來,全球開發者透過商店買賣,已吞進了2,600億美元。

過去蘋果和特斯拉井水不犯河水,一個發展數位網路科技,一個做汽車,但當特斯拉決心發展App store,傳言蘋果也要推出的Apple car,而誰才是未來網路數位經濟的霸主?

發展車用情境的App Store,對蘋果和特斯拉各有什麼困難呢?

相較於特斯拉,蘋果雖然是作業系統的老前輩了,但還有另一個成熟的作業系統安卓(Android)也虎視眈眈,嗅到商機。

幾年前他們就分別推出搭載各自系統的車用面板,近期更傳出安卓和福特締結為合作夥伴,2023年後出產的福特汽車都將內建安卓系統,能直接使用Google map、Google Assistant語音助理、Google Play商店等功能。

有趣的是,雖然安卓和iOS是系統老將,但過去成熟的獲利模式和系統運作會不會反而限制了開發車用情境的想像力呢?其次,手機App Store和車用App Store若沒有應用情境的區別,而只是面板放大後鉗入車內,那也著實可惜。

特斯拉選在這個時間點用力投入車用情境App store開發挺有意思,過去它作為電動車的佈道者,搶得了第一波電動車熱潮的商機,但隨著傳統車廠豐田、福特、BMW等投入電動車市場,其優勢會逐漸消失,而能賦予特斯拉和傳統電動車差異性的選項便是硬體(車)、軟體和應用服務整合的特斯拉生態系了。

蘋果和特斯拉在各自的產業都有絕對優勢:蘋果擅長網路科技和軟硬體服務整合,特斯拉開創了電動車的新局——在車聯網的數位經濟戰場裡,究竟是用App Store吃掉智能車,還是智能車吃掉App Store?未來想必上演一場好戲。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4會員
105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01年美國教育顧問普倫斯基提出,198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從小就受數位環境浸潤,可稱為「數位原住民」。數位原住民意氣風發,手機、平板、筆電、桌電樣樣得心應手,但我在某次課堂中,居然發現了這個嶄新世代的盲區。 這樣的落差,始於課程規畫時忽略數位原住民因情境差異產生的知識空白。
答案其實不難想像。現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應用與十年前大同小異,試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驚嘆手機的最新功能了? 希望台灣產業在跟隨全球局勢開發新市場時,也能密切審視如何在分流市場中調適,才不致錯過下一波經濟狂潮。
Netflix宣布將跨足電商市場,開設線上商店販售影集商品了。幾個月前,這個美國最大的OTT平台,訂閱數比分析師預測少了兩百萬,股價重挫8.8%,如今竟決心轉戰電商,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
Netflix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成績亮眼,皆高於分析師的預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疫情在國外趨緩,其分析師也下修了預估新增的訂閱人數,這一季表現雖高於預期,但新增訂閱數只有上一季的五成。Netflix也宣布了未來的產品布局,除了電子商城,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遊戲內容建置了。
台灣的疫情逐漸控制,大街恢復了熙來攘往,復甦經濟的振興券聲浪不斷,怎麼發?發給誰?如何用?只要跟振興券扯到關係的新聞,一眨眼就能躍上熱搜排行。 近期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振興券使用範圍排除電商,難不成是在懲罰數位轉型的店家嗎? 我認為這樣的認知是偏差的,它忽略了實體與數位經濟的境況與典範移轉。
因應環境永續發展、氣候變遷和能源衰竭問題,電動車議題延燒全球,國內外大小廠紛紛投入電動車身、底盤、車用軟體、電池等相關部件。特斯拉作為電動車開發先驅,從2003年創立至今,一度瀕臨破產,但如今終於媳婦熬成婆,股價三級跳,其核心原因究竟是什麼?
2001年美國教育顧問普倫斯基提出,198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從小就受數位環境浸潤,可稱為「數位原住民」。數位原住民意氣風發,手機、平板、筆電、桌電樣樣得心應手,但我在某次課堂中,居然發現了這個嶄新世代的盲區。 這樣的落差,始於課程規畫時忽略數位原住民因情境差異產生的知識空白。
答案其實不難想像。現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應用與十年前大同小異,試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驚嘆手機的最新功能了? 希望台灣產業在跟隨全球局勢開發新市場時,也能密切審視如何在分流市場中調適,才不致錯過下一波經濟狂潮。
Netflix宣布將跨足電商市場,開設線上商店販售影集商品了。幾個月前,這個美國最大的OTT平台,訂閱數比分析師預測少了兩百萬,股價重挫8.8%,如今竟決心轉戰電商,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
Netflix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成績亮眼,皆高於分析師的預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疫情在國外趨緩,其分析師也下修了預估新增的訂閱人數,這一季表現雖高於預期,但新增訂閱數只有上一季的五成。Netflix也宣布了未來的產品布局,除了電子商城,目前討論最熱烈的就屬遊戲內容建置了。
台灣的疫情逐漸控制,大街恢復了熙來攘往,復甦經濟的振興券聲浪不斷,怎麼發?發給誰?如何用?只要跟振興券扯到關係的新聞,一眨眼就能躍上熱搜排行。 近期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振興券使用範圍排除電商,難不成是在懲罰數位轉型的店家嗎? 我認為這樣的認知是偏差的,它忽略了實體與數位經濟的境況與典範移轉。
因應環境永續發展、氣候變遷和能源衰竭問題,電動車議題延燒全球,國內外大小廠紛紛投入電動車身、底盤、車用軟體、電池等相關部件。特斯拉作為電動車開發先驅,從2003年創立至今,一度瀕臨破產,但如今終於媳婦熬成婆,股價三級跳,其核心原因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