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親愛的,你不是講話比較直,你只是沒禮貌:)

2022/09/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大家看到標題會覺得我今天很嗆嗎?XDDD 其實也沒有要破口大罵啦!只是想說這樣下標題比較聳動一點,總是需要想辦法吸引大家點進來看呀!(哈)
但其實呢,這是我最近因為親身經歷而有感而發,所以當然還是會有些我對於「禮貌」這件事的看法。有些人總會把「我就直說」、「我個性比較直」、「我們就不浪費時間直接說了」類似這些話一直掛在嘴上,然後說出來的話基本上我個人認為已經不是「比較直」了,其實就是「沒禮貌」。因此我覺得這個可以一起來思考的是,這當中的界線應該要怎麼抓呢?這其實不簡單,不過應該還是有一些線索可循!
因為疫情關係有些學生都沒有好好看過他們的樣子,真的好想看看口罩底下大家可愛的臉龐喔!
離職後我主要是希望能夠有比較自由的工作時間,所以我會試著去找出哪些事情是我比較可以自行安排時間的工作模式。在過去的輔導工作中,其實我也在好幾次、很多的狀況下扮演著引導學生寫作的工作,不管是針對學業上、升學上或是活動上,我知道我是心理輔導背景的,可能在專業方面跟一般國文老師的引導方式會不太一樣,但運用心理學所發展出來的寫作技巧這樣的領域其實也是有很多人在研究的。我本身也熱愛寫作,所以就決定參加作文老師的面試,這間公司主要是培訓國語文方面的老師到各個補習班或有需求的地方去上課,雖然真的不是我熟悉的領域,但ENFP的我還是決定去試試看!
※ 註:ENFP是MBTI十六種人格類型之一,大家可以去聽Youtube頻道《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針對每一種人格類型的解說。以ENFP來說真的就是要做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我個人覺得超準!

不斷強調自己「講話比較直」是為了什麼在打預防針嗎?

這次徵試包含了「筆試」、「試教」和「公司制度說明」,筆試的部分我確實比較緊張,真的好久沒考試了,國文也不是我原本教授的科目,尤其文言文的部分我覺得那個佛腳是抱不來的,因此真的不是我不準備,是無從下手,只好裸考了;但試教的部分,要演示教授某一種修辭法,這就是能夠事先準備的,當然好好把握!我覺得原本就有上課經驗幫忙很大,至少真的不太怯場。就這樣筆試很意外的通過了,進到試教的機會,試教完後開始聆聽主考官的說明。
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現在大家都戴著口罩,這點有好也有壞,對輔導老師來說,至少我本身很重視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所以看不到對方的臉部表情這點會影響我跟對方晤談時捕抓對方情緒和決定給予什麼回應,此外,也因為我自己戴著口罩所以我也無法善用我的表情來跟對方做除了語言以外的溝通;但是好處是,我們可以先避免掉用外表的一些特徵來標籤別人,包括像是第一印象、顏值高低、年輕與否等等,用外貌來評價人的狀況會減少很多。
這位主考官也戴著口罩,我當下對她比較直覺的感受就是很有精神,因為她的聲音很宏亮也很好聽,此外就是思考邏輯是清楚的,講話很有條理;但在她解說的過程當中我其實不斷地聽到她在強調「我就直接說」、「我們這個團隊比較年輕所以講話很直」、「我個性比較直」...確實幫我們打了很多預防針,我個人覺得挺有趣的,但就繼續點頭傾聽。

「直接說」跟「沒禮貌」這條界線其實很難拿捏

其實主考官在解釋所有的規章制度以及分享自己經驗時,我能明白為了要讓自己更有權威感,所以會需要有一些比較誇張的講法,有時候甚至為了要更彰顯自己特別想凸顯的特質也會特別去做一些事或說一些話來佐證。
比如為了強調團隊是「看實力」,所以在筆試結束後馬上批閱並且當著大家的面告訴面試者錯太多題了所以要請你先離開;或是為了強調「講話直接」所以特別提出了她在團隊兩年看很多年紀大的老師倚老賣老、來來去去;這些操作其實都沒有錯,但就是讓人感受上會覺得有些有趣,畢竟來面試的人還不是真的是團隊上的人,這些人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客戶也不一定。
這讓我想起我過去的黑歷史,我必須承認年輕時的我也總是自負,反抗心促使我做了很多不成熟的蠢事,或是說出不得體傷人的話,我其實很希望當時有人可以制止我,可能我當下也聽不進去,但是至少有一咪咪的機會可以讓我覺察我那樣真的不太好。
「直接」跟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建議、說明實際狀況等這是著重在講述的內容,不應該拖泥帶水、拐彎抹角,浪費大家的時間;但是「有禮貌/沒禮貌」這樣的描述是著重在講述的方式,如果我們尊重這個人,我們在講話上就不會是以傷害別人為前提,或至少會思考一下這樣的表述方式會不會傷到對方,我們會多一些心思在揀字用詞上。
這陣子我也拜見了很多在心理師界非常有經驗的前輩們,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也在自己的領域上耕耘了非常久的時間,很多都是同時handle好多專案的高手,他們都讓我發自內心深深地佩服,對於他們願意分享時間給我跟我見面,我由衷感謝,他們的時間也都很寶貴,所以在討論公事上也都會直接說,但他們不會給人不禮貌的感受,就算他們已經可以稱得上某個領域的大師,他們依然在乎跟他們對話的人的心情,這是一種教養。
我認為,最快能夠去分辨這個人是真的沒有惡意的「講話直接」,就是看他在對不同身分位階的人說話時的表現,對於情境中地位比自己低階的人、跟自己同位階的人、比自己高位階的人的說話方式,有沒有一致,就可以去對比出是不是選擇性的「講話直接」。
然而,因為跟主考官的互動也沒有很深,我也無法看到她跟其他人的對話方式,所以這部份我是無法去評斷的,因此我只能說這次的互動引發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聯想,而這樣的狀況也不是只有發生在這次事件上,我相信大家應該或多或少在生活當中,也常在各種不同情況之下有類似這樣的感慨吧...

該怎麼說話才不會傷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準則其實不完全適用

「說話的藝術」在過去幾年蔚為風行,那時候我記得最有名的就是蔡康永先生出的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後來還出了第2集,就不光是書上,從主持節目或是出演來賓,我們總是會在各種節目看到蔡康永在問答上所展現的智慧,另外他的合作夥伴也都很厲害,比如志玲姊姊談吐優雅、溫柔體貼,讓人倍感尊重,比如小S看來講話總是肆無忌憚,但其實幽默得有趣又不會讓人不舒服,反而真得可愛。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演藝圈的標誌人物,跟他們懂得說話且善用說話很有關係,語言成為他們被人感受魅力所在的關鍵媒介!
所以「說話」絕對是門高深的學問,不是硬擠出來就有的技能。在過去職場上也能很明顯感受到,不同學科老師們談吐風格真的很不一樣,但我真的覺得輔導老師們在受過諮商輔導的專業訓練之下,講起話來其實都蠻溫潤的,因為「盡可能不要讓對方受傷這個思考點」一直佔據我們大腦,經驗累積之後我們自然而然講話都會比較委婉,就算我一開頭跟學生說,老師真的直接跟你說,後面接著的話語也是都被精心包裝過的,依據對學生的了解和揣測聽者的心情做了很多的調整才說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助人工作者們在一節談話後總是會感到虛脫累爆了,因為大腦真的得高度運轉,同時開啟很多視窗。
在我剛開始做輔導工作時,或者是說很多老師們(我想家長們也是)在引導孩子跟同儕溝通時,都曾經會試著帶入「同理心」的概念,我們認為如果讓孩子去覺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時,他肯定能夠懂得如何去把話好好說出來,或是能夠修正自己的行為,因為自己如果不喜歡怎樣被對待,那就不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確實,這樣的概念是可行的,但我的經驗也告訴我,對於某些人是不可行的,因為我曾經好幾次就收到這樣的回覆:「但我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我覺得我聽到這樣的話我可以接受」、「這樣有怎樣嗎?我覺得還好耶」、「如果是我被這樣對待我覺得無所謂」等等的,我想應該很多大人們也收過類似的回饋,然後如果在很沒心理準備之下就換我們語塞了...
有可能孩子是在賭氣的狀況下這樣回應,但實務經驗上我發現真的很多孩子們是真心這樣覺得的,因為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他可能沒有那麼敏感或是他對事物的包容性很大,他不太會感到沮喪或是真的覺得這沒什麼;這樣類型的孩子對上極度敏感的孩子就會大爆炸,因此我們引導的方式就需要依據他的特質適性調整,如果一直用「己所不欲勿失於人」的概念來說教他真的聽不懂,甚至覺得委屈,因反而就「直接」告訴他一些關於人性的知識和溝通策略,比如以下的舉例:
  1. 每個人對事情和文字的感受不同,也許你覺得沒有什麼,但可能對方曾經因為這些事情有過不好的經驗,或是他真的不喜歡,所以如果下次再跟他聊到類似的話題時,你可以觀察他的思考模式,然後試著用不同方式回應,看看他的反應,這樣你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是怎樣跟他對話他會比較開心。
  2. 你覺得你只是直接對他說出你的想法,但他可能沒有心理準備要聽你說這些,有可能他認為你們的關係不夠深怎麼會需要你來批評他,但你可能覺得你們是好朋友就直接說了,兩方對於關係認知不同時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所以你可以再觀察看看你們的關係是否已經到了可以這樣直接說的程度。
這樣的引導方式比較能夠避免青少年們因為覺得被指正錯誤或是被誤解而產生的排斥、反抗心理,描述的語言盡可能中性反而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說話的習慣從小建立,重點在於「禮貌」和「幽默感」

現在臺灣的教育體制給孩子們發表想法的空間很大,分組討論或是上台報告,我們都盡可能讓孩子們有發言的機會,現在教育的自由度也很高,如果孩子願意說、敢於發言我們都會非常鼓勵;加上現在社群媒體的流行,孩子們當然在網路上的發言也是越來越蓬勃,限時動態隨手一PO都可以闡述自己對特定影片、照片、貼文的看法,他們的「說話管道」和「使用說話這個技能的時機」非常非常非常多!
因此培養他們好的說話習慣是一件超級必要的事,以前那種「小孩子有耳無嘴」的觀念應該已經沒人這樣教了,我們希望孩子在團體中有一定的份量或是鶴立雞群,「表達力」的教育絕對不能忽略。比如上台報告的表達方式就必須要夠簡潔有力、直接了當、條理清晰;在社群平台上發言要注意避免觸法、遵守平台發言規範、保護自己隱私;在日常生活中跟人互動講話要有溫度、要能夠為他人著想、要懂得看情況發言等等。
但不管在哪一種場合的表達方式都脫離不了有「禮貌」和「幽默感」,這兩者是一定要送給孩子的禮物。
對人有禮貌會幫助孩子也能夠被尊重,而不會因此招惹不必要的麻煩;談吐有幽默感則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有優勢,大家會覺得跟他相處很輕鬆,而且有幽默感的孩子也比較不會在情緒上容易因為別人的話而受傷。當然這個主題又可以寫成另一篇文章來做討論了,但不得不說,表達力好的孩子在課業學習和環境適應上都會有很不錯的發展,因為他們能夠讓人明白也能夠較快去理解他人,這幫助他們在資訊整合方面很有效率。

「人無完人」,我們不可能永遠都不說錯話,因此學習如何道歉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有些人也會說,如果說話要著重這麼多細節,這麼害怕說錯話,那麼每天不就要生活得很累,光是想自己發言會不會有不好的效果就要想好久,根本說不出話來呀!的確,我也遇過很多孩子有這樣的擔憂,導致他們不敢發展太多的人際互動和關係,因為他們害怕傷害別人,或是更精準地來說是,他們害怕失敗。
人不可能永遠不說錯話、不做錯事,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當我們在討論說話的藝術時不是期待大家都可以變成蔡康永,而是喚起大家對於說話這件事本身的覺察和重視,因為有語言體系讓我們人類可以在萬物之中有特別的存在,我們創造語言是為了溝通,但凡事都是雙面刃,既然語言可以順暢溝通,讓我們彼此知道彼此的需求;當然也可以讓溝通受阻,讓我們彼此誤解進而產生嫌隙。但就像古人說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不僅是繫鈴的人要出來解鈴,言語產生的誤會也可以透過語言的力量來化解。
做錯事了我們會去道歉,那說錯話了呢?也是去道歉呀!下一篇我們就一起來談談「道歉」這門學問吧!近期有一本關於道歉的書出了新裝版,就是《道歉的力量》,我手邊的是他2016年初版的版本,我想下一篇就可以來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我所看到很棒的觀點,我要來趕快溫習這本書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azing Key
Amazing Key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輔導老師~然後就這樣噗通跳進這個輔導人的世界^_^ 面對會出現在輔導工作的那些莫名奇妙的事情,內心萬種的OS將化作我寫作的動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