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所謂教化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台灣原住民展,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清光緒政府,來台接觸原住民,面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一定發現與漢人很大的差異。清政府是以自己領土的角度來看原住民嗎?為何不會覺得他們不是漢人而去給他們類似「自治」的權限。很顯然清政府是有意在台灣建立大清帝國的統治權。或許文化的外貌,在當時很容易用進步或落後來評斷。因為大清已經從強盛帝國本位中心,經歷過歐洲國家的先進科技、航海等國力經驗。這時候的大清看原住民應該就是看著原始人的眼光,覺得他們「落後、未開化」。因此產生這樣的文件,要「教育」原住民。然相信其中一定也有好的影響。

這樣的教育,或許出於國家、國土、人民管理的需要,而他們的「管理」,便是要把原住民更多的看見漢文化,用政治強權一方來要求原住民弱勢一方來「接受」漢人的知識、漢人的觀點、漢人的要求。因為漢人相信漢人的東西是好的,是讓原住民族可以在知識、生活上都改良的。

政府的一方很用心用力的宣導、教育百姓的一方。但這時候會不會把民族地位絕對化了,引導原住民認識漢文化的同時,漢人有沒有去認識原住民文化呢?還是只是任務性的有意要抹除原住民原本文化?可能被定位為「陋習」?例如紋身、不著襪鞋等等。

可能在那時代背景,國力強弱、族群強弱,是一個很理所當然要強者帶領弱者的概念或期待。如果,強者一方教化的目的其實帶有善意,那要如何能夠同時也表示尊重對方文化呢? 當時一定還沒有所謂「文化保存」的意識吧?可能刻意的抹除還代表著迎向時代的進步。或許唯有當原有的被抹除的時候,那原有的,不再復返的文化資產,才顯出了他的珍貴價值或意義。

信仰也是一種宣導。那信仰宣導的時候一定也會有與國家、區域文化不同的地方。怎樣的信仰宣道,可以是尊重當地文化的呢? 例如想到明代利瑪竇來華,許多文章討論到傳天主的歷程中,有許多的「文化適應」,與這個議題可以算是同日而語嗎?也就是說他的意旨是在信仰的教化,但是他因為策略性的接納、或妥協於明朝本地的中國文化,所以天主教從外貌呈現到內涵,有的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明代的天主教並沒有完全將西方內外在「套用」或「凌駕」於所傳的百姓生活文化中。

-----------

註:《訓番俚言》:開山撫番政策,也是臺灣在光緒年間,產生許多「訓番俚言」、「化番俚言」或是「教番歌」的歷史背景。如開山撫番負責中路的總兵吳光亮,就於光緒5年(1879)撰寫〈化番俚言〉32條,用以教化後山原住民。
〈訓番俚言〉訓示原住民得要聽官府節制,官府為原住民們興學教育。要原住民不可殺人、搶擄,要著衣冠不可裸身,學漢語、受教育,才得為中華人。並且要知君王恩、孝順父母、男女有別,不要好爭鬥,田地勿荒蕪、多植棉麻,學紡紗織布,糞土要儲備起來,生病要吃藥,不可信符咒,男要薙髮、女要梳頭,不可紋身、要穿鞋襪,

引文: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268 2022.9.1瀏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zko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Mizk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06
Carrer de Santa Clara, 51, 17001 Girona, 西班牙 香水
Thumbnail
2024/04/06
Carrer de Santa Clara, 51, 17001 Girona, 西班牙 香水
Thumbnail
2024/04/06
Nordsee Restaurant Wien https://g.co/kgs/8Uox7er 2003.4.23 在維也納 表示那天的活動在這附近
Thumbnail
2024/04/06
Nordsee Restaurant Wien https://g.co/kgs/8Uox7er 2003.4.23 在維也納 表示那天的活動在這附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說:[建立、治理國家、領導人民百姓,教育人民學習聖賢之道為第一優先,才能有太平盛世。] 辦教育是政府之責, 那政府應當辦什麼樣的教育,使人民能夠有足夠的知識、能明辨是非善惡,進而提升國力呢? 看看古聖先賢如何說!!
Thumbnail
※《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說:[建立、治理國家、領導人民百姓,教育人民學習聖賢之道為第一優先,才能有太平盛世。] 辦教育是政府之責, 那政府應當辦什麼樣的教育,使人民能夠有足夠的知識、能明辨是非善惡,進而提升國力呢? 看看古聖先賢如何說!!
Thumbnail
能偷懶絕不努力,從很爛變到爛,目標是普通爛。 清領初期(上):扼要、方便且微幽默、微嘲諷、微惡搞的介紹清領初期清廷治台的心態與政策 睏きい~
Thumbnail
能偷懶絕不努力,從很爛變到爛,目標是普通爛。 清領初期(上):扼要、方便且微幽默、微嘲諷、微惡搞的介紹清領初期清廷治台的心態與政策 睏きい~
Thumbnail
所謂教化 這樣的教育,或許出於國家、國土、人民管理的需要,而他們的「管理」,便是要把原住民更多的看見漢文化,用政治強權一方來要求原住民弱勢一方來「接受」漢人的知識、漢人的觀點、漢人的要求。因為漢人相信漢人的東西是好的,是讓原住民族可以在知識、生活上都改良的。 -----------
Thumbnail
所謂教化 這樣的教育,或許出於國家、國土、人民管理的需要,而他們的「管理」,便是要把原住民更多的看見漢文化,用政治強權一方來要求原住民弱勢一方來「接受」漢人的知識、漢人的觀點、漢人的要求。因為漢人相信漢人的東西是好的,是讓原住民族可以在知識、生活上都改良的。 -----------
Thumbnail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Thumbnail
從奴才,到人才。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Thumbnail
這裡情況主要是想以文化的認同來融攝種族的異類,但在現實上並沒成功,直到明太祖起兵倒元,乃根據民眾仇視元人的心理,而強調種族與文化的尊卑,其〈諭中原檄〉云:
Thumbnail
這裡情況主要是想以文化的認同來融攝種族的異類,但在現實上並沒成功,直到明太祖起兵倒元,乃根據民眾仇視元人的心理,而強調種族與文化的尊卑,其〈諭中原檄〉云:
Thumbnail
兒女教育・始於幼教 ◎茲知欲居通州〔地方名〕之意。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 倘自幼任性而慣〔溺愛不教〕,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祇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害羣之馬〕而已。
Thumbnail
兒女教育・始於幼教 ◎茲知欲居通州〔地方名〕之意。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 倘自幼任性而慣〔溺愛不教〕,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祇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害羣之馬〕而已。
Thumbnail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Thumbnail
清初的統治政策,是高壓與懷柔並用,以產生剛柔並濟的效果,既震懾反抗勢力,又爭取漢族認同。針對被統治者的特性,滿清分別為百姓和士人設計相應的高壓政策和懷柔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效果。
Thumbnail
歷史學本身就對所有問題都有討論的空間,在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後才得出價值判斷。但在香港,若果歷史教育要建基於這個會因應政局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史觀,學生在這個「教育雞籠」豈不是要每年更新自己的「政治正確」而作價值判斷?這是否真的對學生利多於弊?
Thumbnail
歷史學本身就對所有問題都有討論的空間,在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後才得出價值判斷。但在香港,若果歷史教育要建基於這個會因應政局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史觀,學生在這個「教育雞籠」豈不是要每年更新自己的「政治正確」而作價值判斷?這是否真的對學生利多於弊?
Thumbnail
原先我們以為歷史過渡與過客 / 其實早已是我們 / 血液裡的基因 / 文化裡的幽靈
Thumbnail
原先我們以為歷史過渡與過客 / 其實早已是我們 / 血液裡的基因 / 文化裡的幽靈
Thumbnail
中國人本質上是一種宗教。跟基督教、穆斯林,沒有分別,擁有這種宗教思想者,你可以叫他為中國人,這也是為何馬來華人、海外華僑,明明他們的國籍早已不是中國,都還是自稱中國人。你可以把他理解為「英國穆斯林」,「英籍華人」其實也是同一種東西。
Thumbnail
中國人本質上是一種宗教。跟基督教、穆斯林,沒有分別,擁有這種宗教思想者,你可以叫他為中國人,這也是為何馬來華人、海外華僑,明明他們的國籍早已不是中國,都還是自稱中國人。你可以把他理解為「英國穆斯林」,「英籍華人」其實也是同一種東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