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2022/08/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奴才,到人才。

奏摺是清代官員向皇帝報告地方事務,或請安謝恩的一種文書。奏摺制度推行於康熙時期,確立於雍正年間,乾隆朝以後成為定制,作為官員與皇帝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奏摺內容涵蓋地方政務、軍事戰爭、民情風俗、農業經濟、治安教育,以及皇室內政、人事任免,是後世瞭解清代重大事件的主要文獻材料。本院保存大量清代奏摺文書,其上可見歷朝君主對臣工進呈事務的硃筆批示,不僅反映皇帝的個性與施政風格,亦呈現君主個人的書法特色。(引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特展,2019)
中國人的身處文化,從三皇五帝(約B.C.2700)夏商周等朝代開始,是帝國的制度。帝王與君臣、百姓的關係,是上對下權柄,下對上服從的關係。似乎一切的守則都是出於帝王,價值觀、世界觀,整個社會倚重帝王的全權,下面各地方臣官也因上位賦予的權柄來做事情。若不服,則承擔殺頭的風險。這反映,人命沒有帝王的權柄重要。帝王所想、帝王所說、帝王所定,那就是了。所以每個朝代的人最重要就是跟著帝王、權力核心、運作著社會,而下階層的人,根本跟不上,而他們的命、命運,似乎就相較之下,更「不值錢」而不被看重了。也就是除了帝王、核心執政團隊官臣,他們很重要,很有權力外,其他的下屬、下階層的人身地位是很卑微的。例如下屬對上位會自稱,微臣、奴才,奴婢、小的…各種降低自己身份的稱呼都有。
自清末滿清帝國的結束。中華民國的開始,許多來自西方的思想進入社會階層。是那一代革命份子他們的出身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因為船運、航空交通的開始,能有東西方往來,這樣的環境使然。而其中不少知識份子的確是到西方受了教育。
其中最翻轉的,除了政治制度,帝國瓦解轉換人民承接之外,應該就是西方的文化、教育進到中國,個人主義的觀念、對人本的尊重,開始解放了百姓的身份,從奴才,到人才。
因為西方的人文主義個人意識抬頭,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才開始得到身份、地位、階級的解放。 個人主義的來源是基督信仰的文化,注重個人是上帝的創造、是獨一無二的,是被神的愛子,用重價買贖的。(待續)
0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