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他還年輕》:土地包覆與滋養的文字,永如新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負荷〉之外,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何以在一部名為「他還年輕」的紀錄片中,看著一位老者絮絮叨叨,卻依然感受他勃發的生命力自他的神情裡泛出,從他腳下的土地裡竄起?
《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全片以時間線分為八章,並加上序和跋,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在這些年間走過他過去七十年寒暑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凝視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
對多數觀眾來說,觀賞文學家紀錄片的機會並不多,幾乎都是在國文課堂上作為老師上課的補充教材。看完一部紀錄片就等於讀完了作者介紹,不論是他們的著作、生平、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研究者對其作品的解析,甚至作家的八卦軼事都能略知一二。
然而,《他還年輕》並不是這樣一部紀錄片。本片一反如編年體般的「名人傳記」敘事,亦沒有廣邀專家學者剖析吳晟詩作,而是讓吳晟與他的親友朗讀他的詩作,並將吳晟淺顯、直白,甚而帶了台語思維的文字穿插於山林之間。吳晟的兒子吳志寧將詩詞譜曲,回歸詩「歌」的本質,頌聲與樂音徜徉於小村莊,它們匍匐於小徑,也在乾涸的河床上哭泣,甚至跨越大海,與完全不共享相同文化價值觀的讀者分享這座島嶼的生命力。
若非要說本片收入了社會對吳晟的任何評價,力道最大的恐怕是北農風波正盛時,網路上對吳晟父女的攻擊。惡意的文字盡收眼底,吳晟的創作靈感與生命力仿若被那些尖銳的文字削除大半,作為一個「極為入世」的作家,他恐怕也未曾想到原來世界的惡意有時就是毫無理由,即使不理解也能輕易發言、踩踏。
此刻,吳晟的「真」也對應著來自對立面的「真」,謾罵的言論似乎都飽含著非常真切的敵意與厭惡,身為一個護女心切的父親,他在鏡頭前也難以掩飾心裡的鬱悶與憤慨。片中的吳晟過於真實,或許這部電影的問世,將會使人們再度討論起北農風波,今年適逢地方大選更可能激起更多議論與消費;又或者,不論作家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可能招致不理解與訕笑,但他依然在鏡頭前展露了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是作家晚年的一大事件,足以摧枯他的精神,因此在一部文學紀錄片裡放入這段日子,是重要的、冒險的,也絕對完整了吳晟。
他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孩子。他是農婦母親的孩子,亦是島嶼母親的孩子。一如他守護女兒,甚至為此寫了《北農風雲》,他也歌頌母親,歌頌大地之母,母親對他的教誨依然長存於心,與他人提起母親時仍會無法壓抑情緒,農婦母親的堅韌與對土地的親近,也影響了吳晟如何面對世間變化,如何面對土地與自然的變遷。片名「他還年輕」同時是吳晟作來「歌頌玉山」的一首詩。絕不會有人用「繁複」來形容吳晟的詩句,一直以來人們對吳晟作品的印象便是「平易」,在多數人都追求字句的雕琢、技法的創新時,他以淺顯的文字承載了對土地濃厚的感情。詩歌本就能夠寄情,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手指撚撥的穀粒、湍急的溪流,島嶼母親賜予的一切都是他所眷戀的美好。
正因對土地有深深的眷戀,不願讓人類的貪婪與開發於土地上恣意遊走,他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筆耕是一段與所愛之物的共舞,當文字躍然紙上,心裡的所思所感、不吐不快的心緒都有了出口,稿紙仿若一張網,接住詩人對世界的愛,也接住了下墜的煩憂與苦悶。吳晟為了反國光石化,寫下〈只能為你寫一首詩〉,細述西海岸的自然美景,也傾訴自己對生態危機的擔憂,「只能」一詞看似無力,但身為作家,寫作即是最熟悉、最真誠,也最有力的發聲。
吳晟的詩詞入世,而他也走入人群,即使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純樸農村,即使文字已代替他的雙腳走到眾人跟前,他依然離開桌前,投入生態運動、農村運動。詩除了寄情,亦能反映現勢,詩人除了寫詩,亦能作為一個「社會人」為了土地而戰。值得一提的是,吳晟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作為一位入世的詩人,他卻也督促自己早日回到書桌前寫作,或許他就像〈吾鄉印象〉中「認命的子孫」一般,他始終謹記自己的使命──身為詩人,就該寫詩。
任何的書寫都出自於觀察,他穿梭於田埂和書房之間,這是許多人們所缺乏的經驗,縱然如今是個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的時代,但任何創作皆立基於觀察與感受,來自自身以外、來自世界與世人的真實反饋,無法以任何華麗辭藻堆砌復刻,創作即是將自身所感受的一切表達出來。
北農風波使吳晟受傷至深,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瀰漫全片但並不直接指名的悲傷──「分離」。儘管吳晟深愛家鄉土地,但那些他珍愛的人卻都與他相隔千里,他指著一幅家族肖像,裡頭的人幾乎都已到了國外,連採用其作〈吾鄉印象〉的瘂弦都離開了這裡。詩人不只以詩寄情,更以詩會友,在他的台灣文學裡,包含了當年隨軍來台的人們,跨越省籍與地域,吳晟其人、其詩都彷彿與其所居住的土地一樣,盡可能地納入所有停駐於此的人。
本片環繞著吳晟的周遭,也在濁水溪流域、芳苑溼地上兜兜轉轉,最終仍回到吳晟身上。縱然詩人肉體已老,但對世事的關懷,對寫詩、讀詩的熱愛依然不減,在他的晚年,卻見到這座島嶼越發有活力的神態。島嶼仍在成長,所以應該細心呵護,島嶼正在成長,所以應該悉心紀錄,而詩人看似正在老去,卻被土地滋養得更加年輕,那些年輕時寫下的詩句,依然如同初生般別具新意與力道。
全文劇照提供:目宿媒體
責任編輯:張硯拓
核稿編輯:黃于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們為何會被故事(戲劇/電影/小說/音樂)所吸引?單純喜歡聆聽精彩刺激的故事?或者,我們在故事中窺見自身渴望卻無力實現的夢想?人們藉由虛構的故事來填補內心空缺的所在,但越是癡迷於故事的人,內心是否越空洞?精靈的故事喚醒艾莉西亞壓抑多年的孤獨感,喚醒了艾莉西亞想要找到靈魂伴侶的慾望。
無臉男是虛無、千尋是實在。無臉男人云亦云、過份討好,以為只要有資源就能買到一切,他雖然有面具保護,真身卻透明飄渺,是個漂泊的鬼魂;反觀千尋的實在,是因為她清楚自己行為的目的,她要救父母、要救白龍,她還知道要在沼底站下車─別小看這件事,人若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那電車搭哪個方向、搭到哪一站,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家國、種族、進步與原始、人間與靈界之間,那條幽微的界線逐漸模糊,置身於交界處的我們,面臨思想的撞擊,走回自身、或是更深處的,面對生命的探問──千千萬萬,必須小心,一不小心是會被摔碎的,而這正是生命的凶險。
《神隱少女》的開頭,先有音樂,然後才有畫面。當光影重返世界,映入觀眾眼前的第一句話,恰恰就是珍重再見。奇妙的是,千尋這一趟旅途,走到最後,正好也以道別作為收束。換言之,就敘事結構來講,它以離別開場,又以離別散場,無疑暗示生命即由一次次的離別所組成。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
導演范赫文最大的企圖就在這裡彰顯:以慾望顛覆了龐大的信仰。這種顛覆並不只是針對教會體制的腐敗,而是直指信仰本身。信徒需要有所感受,便在自己的身上刻下傷痕,這樣的供需究竟是建立在信仰與人之間,還是人的自滿之上?
人們為何會被故事(戲劇/電影/小說/音樂)所吸引?單純喜歡聆聽精彩刺激的故事?或者,我們在故事中窺見自身渴望卻無力實現的夢想?人們藉由虛構的故事來填補內心空缺的所在,但越是癡迷於故事的人,內心是否越空洞?精靈的故事喚醒艾莉西亞壓抑多年的孤獨感,喚醒了艾莉西亞想要找到靈魂伴侶的慾望。
無臉男是虛無、千尋是實在。無臉男人云亦云、過份討好,以為只要有資源就能買到一切,他雖然有面具保護,真身卻透明飄渺,是個漂泊的鬼魂;反觀千尋的實在,是因為她清楚自己行為的目的,她要救父母、要救白龍,她還知道要在沼底站下車─別小看這件事,人若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那電車搭哪個方向、搭到哪一站,都是沒有意義的
當家國、種族、進步與原始、人間與靈界之間,那條幽微的界線逐漸模糊,置身於交界處的我們,面臨思想的撞擊,走回自身、或是更深處的,面對生命的探問──千千萬萬,必須小心,一不小心是會被摔碎的,而這正是生命的凶險。
《神隱少女》的開頭,先有音樂,然後才有畫面。當光影重返世界,映入觀眾眼前的第一句話,恰恰就是珍重再見。奇妙的是,千尋這一趟旅途,走到最後,正好也以道別作為收束。換言之,就敘事結構來講,它以離別開場,又以離別散場,無疑暗示生命即由一次次的離別所組成。
我始終覺得,觀看紀錄片不是娛樂而是一場深度閱讀,閱讀一段歷史、一個事件或一個人。這個過程不會太輕鬆,和看了一篇不是這麼舒服的報導一樣,我們以為被獵奇感吸引,但其實正在被真實吞噬。《Soy Libre》也有這樣令我難受的地方,我想,那份情感對話來自紀錄片本就無法記錄人生的全貌。
導演范赫文最大的企圖就在這裡彰顯:以慾望顛覆了龐大的信仰。這種顛覆並不只是針對教會體制的腐敗,而是直指信仰本身。信徒需要有所感受,便在自己的身上刻下傷痕,這樣的供需究竟是建立在信仰與人之間,還是人的自滿之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回首三十歲的歲月,你想到了什麼? 是曾經相戀又離去的愛人背影,還是撲鼻而來讓人宛若置身天堂的氣味,還是那執拗堅不認輸的性格? 翻開《三十女子微物誌》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獻給吳清海」的字句,私以為是一本作者吳緯婷獻給父親的情書。雖說書名看似描寫三十代女子的微物情懷,我想也是身為女兒藉
Thumbnail
儘管年輕,景耀卻不是近灘洶湧的海潮,言行間帶有不符那個年齡的世故,縱使無意算計,也像虛實難辨的暗流,高城深池,迫人無法親近,只得遠觀;就是偶一暴露符合年紀的笨拙,很快又掩於過份嫻熟的打秋風之下。 有時周森看著景耀,會不合時宜地感到憐憫,因為那讓他不由得想起自己。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以貎取歌】 《油麻地莎士比亞》-- 呂爵安 失落已久的香港情、事、物 因為吳鎮宇的一句說話在不知多少年後由黃偉文之手寫成《油麻地莎士比亞》的愛情故事。當時的吳鎮宇能說出此話可見他真的思想真的非常獨立深刻,他那句說話大意如此﹕他的父母讀書不多,「志強」這個兩個字必定是他們為他所選最好的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風塵江湖少年行 幾番苦楚 難訴 難訴 落日平沙 寂寞深秋 古道 西風 瘦馬 罷 也難道這幅斷腸人的天涯 學庸70.12.26 作品號03-0028-03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回首三十歲的歲月,你想到了什麼? 是曾經相戀又離去的愛人背影,還是撲鼻而來讓人宛若置身天堂的氣味,還是那執拗堅不認輸的性格? 翻開《三十女子微物誌》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獻給吳清海」的字句,私以為是一本作者吳緯婷獻給父親的情書。雖說書名看似描寫三十代女子的微物情懷,我想也是身為女兒藉
Thumbnail
儘管年輕,景耀卻不是近灘洶湧的海潮,言行間帶有不符那個年齡的世故,縱使無意算計,也像虛實難辨的暗流,高城深池,迫人無法親近,只得遠觀;就是偶一暴露符合年紀的笨拙,很快又掩於過份嫻熟的打秋風之下。 有時周森看著景耀,會不合時宜地感到憐憫,因為那讓他不由得想起自己。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以貎取歌】 《油麻地莎士比亞》-- 呂爵安 失落已久的香港情、事、物 因為吳鎮宇的一句說話在不知多少年後由黃偉文之手寫成《油麻地莎士比亞》的愛情故事。當時的吳鎮宇能說出此話可見他真的思想真的非常獨立深刻,他那句說話大意如此﹕他的父母讀書不多,「志強」這個兩個字必定是他們為他所選最好的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風塵江湖少年行 幾番苦楚 難訴 難訴 落日平沙 寂寞深秋 古道 西風 瘦馬 罷 也難道這幅斷腸人的天涯 學庸70.12.26 作品號03-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