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負荷〉之外,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何以在一部名為「他還年輕」的紀錄片中,看著一位老者絮絮叨叨,卻依然感受他勃發的生命力自他的神情裡泛出,從他腳下的土地裡竄起?
《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全片以時間線分為八章,並加上序和跋,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在這些年間走過他過去七十年寒暑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凝視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
對多數觀眾來說,觀賞文學家紀錄片的機會並不多,幾乎都是在國文課堂上作為老師上課的補充教材。看完一部紀錄片就等於讀完了作者介紹,不論是他們的著作、生平、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研究者對其作品的解析,甚至作家的八卦軼事都能略知一二。
然而,《他還年輕》並不是這樣一部紀錄片。本片一反如編年體般的「名人傳記」敘事,亦沒有廣邀專家學者剖析吳晟詩作,而是讓吳晟與他的親友朗讀他的詩作,並將吳晟淺顯、直白,甚而帶了台語思維的文字穿插於山林之間。吳晟的兒子吳志寧將詩詞譜曲,回歸詩「歌」的本質,頌聲與樂音徜徉於小村莊,它們匍匐於小徑,也在乾涸的河床上哭泣,甚至跨越大海,與完全不共享相同文化價值觀的讀者分享這座島嶼的生命力。
若非要說本片收入了社會對吳晟的任何評價,力道最大的恐怕是北農風波正盛時,網路上對吳晟父女的攻擊。惡意的文字盡收眼底,吳晟的創作靈感與生命力仿若被那些尖銳的文字削除大半,作為一個「極為入世」的作家,他恐怕也未曾想到原來世界的惡意有時就是毫無理由,即使不理解也能輕易發言、踩踏。
此刻,吳晟的「真」也對應著來自對立面的「真」,謾罵的言論似乎都飽含著非常真切的敵意與厭惡,身為一個護女心切的父親,他在鏡頭前也難以掩飾心裡的鬱悶與憤慨。片中的吳晟過於真實,或許這部電影的問世,將會使人們再度討論起北農風波,今年適逢地方大選更可能激起更多議論與消費;又或者,不論作家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都可能招致不理解與訕笑,但他依然在鏡頭前展露了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是作家晚年的一大事件,足以摧枯他的精神,因此在一部文學紀錄片裡放入這段日子,是重要的、冒險的,也絕對完整了吳晟。
他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孩子。他是農婦母親的孩子,亦是島嶼母親的孩子。一如他守護女兒,甚至為此寫了《北農風雲》,他也歌頌母親,歌頌大地之母,母親對他的教誨依然長存於心,與他人提起母親時仍會無法壓抑情緒,農婦母親的堅韌與對土地的親近,也影響了吳晟如何面對世間變化,如何面對土地與自然的變遷。片名「他還年輕」同時是吳晟作來「歌頌玉山」的一首詩。絕不會有人用「繁複」來形容吳晟的詩句,一直以來人們對吳晟作品的印象便是「平易」,在多數人都追求字句的雕琢、技法的創新時,他以淺顯的文字承載了對土地濃厚的感情。詩歌本就能夠寄情,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手指撚撥的穀粒、湍急的溪流,島嶼母親賜予的一切都是他所眷戀的美好。
正因對土地有深深的眷戀,不願讓人類的貪婪與開發於土地上恣意遊走,他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筆耕是一段與所愛之物的共舞,當文字躍然紙上,心裡的所思所感、不吐不快的心緒都有了出口,稿紙仿若一張網,接住詩人對世界的愛,也接住了下墜的煩憂與苦悶。吳晟為了反國光石化,寫下〈只能為你寫一首詩〉,細述西海岸的自然美景,也傾訴自己對生態危機的擔憂,「只能」一詞看似無力,但身為作家,寫作即是最熟悉、最真誠,也最有力的發聲。
吳晟的詩詞入世,而他也走入人群,即使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純樸農村,即使文字已代替他的雙腳走到眾人跟前,他依然離開桌前,投入生態運動、農村運動。詩除了寄情,亦能反映現勢,詩人除了寫詩,亦能作為一個「社會人」為了土地而戰。值得一提的是,吳晟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作為一位入世的詩人,他卻也督促自己早日回到書桌前寫作,或許他就像〈吾鄉印象〉中「認命的子孫」一般,他始終謹記自己的使命──身為詩人,就該寫詩。
任何的書寫都出自於觀察,他穿梭於田埂和書房之間,這是許多人們所缺乏的經驗,縱然如今是個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的時代,但任何創作皆立基於觀察與感受,來自自身以外、來自世界與世人的真實反饋,無法以任何華麗辭藻堆砌復刻,創作即是將自身所感受的一切表達出來。
北農風波使吳晟受傷至深,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瀰漫全片但並不直接指名的悲傷──「分離」。儘管吳晟深愛家鄉土地,但那些他珍愛的人卻都與他相隔千里,他指著一幅家族肖像,裡頭的人幾乎都已到了國外,連採用其作〈吾鄉印象〉的瘂弦都離開了這裡。詩人不只以詩寄情,更以詩會友,在他的台灣文學裡,包含了當年隨軍來台的人們,跨越省籍與地域,吳晟其人、其詩都彷彿與其所居住的土地一樣,盡可能地納入所有停駐於此的人。
本片環繞著吳晟的周遭,也在濁水溪流域、芳苑溼地上兜兜轉轉,最終仍回到吳晟身上。縱然詩人肉體已老,但對世事的關懷,對寫詩、讀詩的熱愛依然不減,在他的晚年,卻見到這座島嶼越發有活力的神態。島嶼仍在成長,所以應該細心呵護,島嶼正在成長,所以應該悉心紀錄,而詩人看似正在老去,卻被土地滋養得更加年輕,那些年輕時寫下的詩句,依然如同初生般別具新意與力道。
全文劇照提供:目宿媒體
責任編輯:張硯拓
核稿編輯:黃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