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兩種選擇 —《即時享樂與延遲滿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這個研究邀請孩子們進到一間實驗室,並在每個人桌上擺放一個可口的棉花糖,

實驗員在離開這個地方前 告訴他們:

「待會只要我離開後,經過15分鐘的時間

你都沒有吃掉棉花糖的話,你就可以

再擁有一顆美味棉花糖享用!」

沃爾特·米歇爾【棉花糖實驗】

沃爾特·米歇爾【棉花糖實驗】


實驗開始!

許多孩子眼睛直盯著棉花糖,也有幾位孩子透過不同方式來轉移注意

有來回走動、玩手指、觀察其他人的反應等等,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抵抗這個強烈的誘惑,時間一分一秒在走;

口水也是不停直流,過了一段時間 有些孩子受不了 偷偷吃掉了棉花糖。

因為有人開始忍不住享用,於是也有些孩子被影響,

一起吃掉那唯一擺在桌上的可口點心。

就這樣實驗結束,有些孩子桌上空空,而剩下的孩童則是得到兩顆棉花糖


這項研究後續追蹤了這些孩子未來的發展,

發現忍耐誘惑的人 比較能夠獲得好的成就,於是得出了這番結論:

「當我們能夠忍耐當下的享樂時

就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多的幸福。」


不曉得對你來說,你認同嗎?



後來這項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發展

實驗員也調查到當初忍耐誘惑的孩童,他們的家庭環境似乎比較優渥和富裕

於是又有人說:「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根本不會因為棉花糖而有這麼大的誘惑」

因為當他們不吃棉花糖時,還有更多的糖果和點心可以吃

然而比較貧窮家庭的孩子,平常吃不到棉花糖

所以一看到這個美味的棉花糖在眼前 怎麼能夠放過呢?


又有另外一個觀點有不同嘗試,

當實驗員告訴孩子:「實驗的結果會告訴你的父母和老師們,

而另一組則是不會告知。」

實驗結束後,告知組學生們等待的時間,平均都大過於一般組的學員

因此實驗也證明「他人期待」也會影響「孩童是否願意忍耐抵擋誘惑。」


不同的討論與價值觀在彼此激盪與發酵

似乎這也才是現實世界最真實的複雜樣貌。



長大後我們都知道,抵抗短期的誘惑確實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少吃一些點心 能保持身材的線條;少玩一點線上遊戲 能讓眼睛視力保持正常

但要在現實生活中抵擋誘惑 『真的沒有這麼容易』。


因為世界 不像是實驗室一樣的單純

世界上的誘惑不只有棉花糖一顆,也不會在每次忍耐誘惑的時候

都確定會換來更多的好處與收穫

尤其是當你努力過 但卻沒有回報時,

你可能就此放棄等待長遠的幸福,

而是追求短暫的快樂與享受。


說到這裡

我覺得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在於「 你到底能夠忍耐當下還是不行。」

而是我們更得要去省思當你願意忍耐當下的享樂時,

你想要得到的長遠滿足會是什麼?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抵擋當下誘惑時,

又怎麼能戰勝這迅速且刺激的快樂呢?


與其讓我們練習抵擋那強大的短期誘惑

不如讓我們先訂出一個長遠的目標,允許偶爾可以有些許的短暫享樂

並且一點一點去達成 那所謂的長久幸福吧。


現實世界有太多誘惑存在身邊

而我們要能夠聰明的駕馭它

才有機會得到自由且享受的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衛的人生思想學的沙龍
2會員
11內容數
2022/10/26
我的目標是追求卓越,不過只要做到出色 我就十分滿意了。 做到完全還是做到完美? 看似兩種 都是追求最高標準的展現,然而在自我的評價上 卻有著天壤之別。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傾向 這種人會給自己定下極高標準、追求毫無瑕疵, 他們用嚴厲的眼光對自我進行評價, 並覺得他人對自己的評斷也會是如此。 習慣「
Thumbnail
2022/10/26
我的目標是追求卓越,不過只要做到出色 我就十分滿意了。 做到完全還是做到完美? 看似兩種 都是追求最高標準的展現,然而在自我的評價上 卻有著天壤之別。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傾向 這種人會給自己定下極高標準、追求毫無瑕疵, 他們用嚴厲的眼光對自我進行評價, 並覺得他人對自己的評斷也會是如此。 習慣「
Thumbnail
2022/09/27
當我接觸到教練 也看見了很多改變,我不經想要告訴不同的人到底教練是什麼? 你是不是還是不太理解 到底教練在幹嘛,他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封信,我想寫給不同的人 讓你用一分鐘的時間 透過不同角度揣摩「教練」是什麼。
Thumbnail
2022/09/27
當我接觸到教練 也看見了很多改變,我不經想要告訴不同的人到底教練是什麼? 你是不是還是不太理解 到底教練在幹嘛,他存在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封信,我想寫給不同的人 讓你用一分鐘的時間 透過不同角度揣摩「教練」是什麼。
Thumbnail
2022/09/18
這一篇 寫給不知道什麼是「教練」 和好奇「教練」到底在幹嘛的朋友。 當我聽到「教練」 只是心裡有些好奇,但我學會教練後 我開始對人「充滿好奇」,這一切的奇妙源於教練之旅! 現今各界當紅的「生命教練」 ,到底是在說什麼?
Thumbnail
2022/09/18
這一篇 寫給不知道什麼是「教練」 和好奇「教練」到底在幹嘛的朋友。 當我聽到「教練」 只是心裡有些好奇,但我學會教練後 我開始對人「充滿好奇」,這一切的奇妙源於教練之旅! 現今各界當紅的「生命教練」 ,到底是在說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Thumbnail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將一群四、五歲的小朋友各自放在房間裡頭,分別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只要現在忍耐不吃,等會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果,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禁不起誘惑,在第一時間就把棉花糖吃下去了,沒能獲得第二顆。這個實驗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很難有自制力去延遲享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將一群四、五歲的小朋友各自放在房間裡頭,分別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只要現在忍耐不吃,等會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果,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禁不起誘惑,在第一時間就把棉花糖吃下去了,沒能獲得第二顆。這個實驗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很難有自制力去延遲享受。
Thumbnail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呢!為什麼我們選擇之後往往會覺得後悔不已。 原來選擇的過程裡,都與大腦前額葉的發展息息相關。 科學家研究指出,25歲前大腦前額葉仍然屬於發展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抵抗誘惑,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總是無法辨識輕重緩急,最後的選擇總在不成熟的前額葉下做出了令人難以接受的決定。
Thumbnail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呢!為什麼我們選擇之後往往會覺得後悔不已。 原來選擇的過程裡,都與大腦前額葉的發展息息相關。 科學家研究指出,25歲前大腦前額葉仍然屬於發展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總是無法抵抗誘惑,無法理解抽象概念,總是無法辨識輕重緩急,最後的選擇總在不成熟的前額葉下做出了令人難以接受的決定。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Thumbnail
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將一個孩子獨留房中並給他一塊棉花糖,讓他選擇立即把棉花糖吃掉,或等待十五分鐘後獲得兩塊棉花糖。這個實驗想考驗孩子有沒有延遲享樂的能力。 我不是要跟大家討論這實驗結果,而是想探討一個成人在面對以下選擇時會作出甚麼決定。
Thumbnail
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將一個孩子獨留房中並給他一塊棉花糖,讓他選擇立即把棉花糖吃掉,或等待十五分鐘後獲得兩塊棉花糖。這個實驗想考驗孩子有沒有延遲享樂的能力。 我不是要跟大家討論這實驗結果,而是想探討一個成人在面對以下選擇時會作出甚麼決定。
Thumbnail
常看勵志書籍的讀者,一定都看過《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也都知道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是等十五分鐘之後,再多累積一塊棉花糖當作獎勵。研究發現,能等待獎勵的小孩子,大多數在長大之後都會比較成功。
Thumbnail
常看勵志書籍的讀者,一定都看過《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也都知道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是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是等十五分鐘之後,再多累積一塊棉花糖當作獎勵。研究發現,能等待獎勵的小孩子,大多數在長大之後都會比較成功。
Thumbnail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
Thumbnail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