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能等待的孩子,學術成就越高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桌上有一顆棉花糖,實驗者對小朋友「如果你們可以等15分鐘,你就可以有2顆棉花糖!但如果你沒有等到15分鐘你就吃掉了,那就沒有更多的棉花糖了。」後續的追蹤發現,那些有延宕能力的(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孩子日後的SA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學術成就、行為模式,甚至連BMI指數都比較好。(對這項實驗有興趣的把麻,可以點擊連結看影片喔~)

這項研究結果引起了心理學界得「模仿」熱潮,很多實驗室開始紛紛用不同的觀點、方式、受試者等等想去「複製」這項實驗的結果。畢竟在現實中,我們有太多太多時候要請孩子等待,請他們等大人準備好晚餐在吃飯、請他們等一下再講話、請他們等客人來再吃點心等等。

Walter Mischel在2015年受訪時說到,「請不要以為你的5歲孩子不願意等待另外一顆棉花糖就以為他未來沒救了!」的確,因為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小孩只有32個人,且都是來自較富裕的家庭,因此這樣的結果並不能代表多數的孩子。接著,紐約州立大學的教授Tyler Watts,著手研究1000名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再做一次棉花糖實驗,不過這次孩子只需要等7分鐘,結果發現,4歲孩子的延宕表現確實和15歲的學術表現有相關,但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巨大,而且當我們考慮小朋友的階級、教育、家庭背景,就發現延宕能力與學術成就沒有相關了!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有兩個孩子,他們的階級、教育、家庭背景都一樣,但一個孩子有延宕能力,一個沒有,有延宕能力的孩子並不會學業表現較優秀,相反的,他們擁有差不多的認知能力!」

今年(2020)又有一系列的棉花糖實驗有其他有趣的發現:

1.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者,測驗273位3-4歲的中國小孩,並將小朋友分為三組:

(1)老師會知道你有沒有等待(2)你的同學會知道你有沒有等待(3)沒有人知道你有沒有等待。

結果,第(1)組等待的時間是第(2)組的兩倍,等待時間最短的是第(3)組。即便沒有人跟他們說「等待」是件好事,但在「有其他人知道」的情境下,小朋友等待的時間比較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別以為3-4歲不care其他人的感覺,他們已經能察覺老師、同學或爸媽的潛在行為與言語表現囉~

2. 另外一項研究則是將200名5-6歲的孩子組隊,並先請他們玩丟汽球的遊戲,接著孩子們會獨自帶到有餅乾的實驗室,

第(1)組小朋友只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取得更多餅乾,第(2)組小朋友則是被告知,如果你們這對雙方都有等待才有餅乾能吃。

實驗發現,第(2)組的小朋友等待時間明顯較長,即便他們在等待吃餅乾的時候早就和隊友揮手再見,但孩子們仍會顧慮到隊友,並且相信隊友,認為對方一定會和自己一樣也希望隊友能享受到餅乾(這個實驗讓我想到大人版的賽局理論,但大人們似乎就不像孩子一樣這麼單純美好了)。

3. 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將3-5歲的孩子們分隊,兩隊的孩子穿上不同顏色的T-shirt,再把孩子單獨帶進有棉花糖的實驗室,將孩子分成三種不同情境:

(1)你的隊友剛剛已經完成棉花糖實驗了,而且他有好好等待喔,但是另一隊並沒有、(2)你的隊友沒有完成等待,他直接把棉花糖吃掉了,但是另一隊有完成等待、(3)並未告知任何一隊的狀況。

結果發現,在情境(1)的小孩等待時間比其他情境還要高出兩倍。


【腦媽總結】

這些研究代表什麼呢?

1. 有延宕能力並能誘惑的孩子,並不足以闡釋未來的學術成就,而是孩子處在的環境(受什麼教育、給予什麼指令、家庭氣氛等)才是關鍵。

2. 孩子的自主控制能力在3歲時候就可以訓練了,只要給他們一點情境(譬如:團體合作、社交情境)。

3. 3-5歲的孩子正式建立合作關係的年紀,只要是他們信任的對象,他們會願意替對方承擔風險(這邊的風險是指,可能會因為過度信任對方,而導致自己也沒有棉花糖吃)。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多孩子在公園玩,只要有一位看似友善的叔叔或阿姨拿東西給孩子、或請孩子幫忙,孩子就會義無反顧地相信並被拐走了…..因為孩子就是這麼單純美好啊~所以請各位爸媽務必教導並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啊!

【文獻參考】

Ma, F. et al. (2020).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s Reputation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0939940

Koomen, R. et al. (2020). Children Delay Gratification for Cooperative E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9894205?journalCode=pssa

Doebel, S., & Munakata, Y. (2018). Group influences on engaging self-control: Children delay gratification and value it more when their in-group delays and their out-group does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10.1177/0956797617747367


▌關於大腦媽媽 ▌

FB:https://www.facebook.com/brainymamaedu

(兒童認知心理學科學家 + 媽媽)的綜合體

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視覺藝術研究所,並修習藝術治療、創作、幼兒玩具設計與研究。曾於澳洲Marcs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Development的寶寶研究室(Baby Lab)擔任交換研究人員,研究寶寶大腦的聽覺與語言發展。目前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早期學習實驗室(Early Learning Lab, Auckland)博士生,主要研究幼兒的情緒發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腦媽媽的沙龍
30會員
50內容數
大腦媽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6
之前有媽媽問我說「從小學習第二外文好嗎?」「會不會連中文都顧不好啊?」「很多海外的媽媽都不確定一次教兩種語言,孩子會不會都學不好?」 語言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早學越好啊!
Thumbnail
2021/03/26
之前有媽媽問我說「從小學習第二外文好嗎?」「會不會連中文都顧不好啊?」「很多海外的媽媽都不確定一次教兩種語言,孩子會不會都學不好?」 語言這種東西,#當然是越早學越好啊!
Thumbnail
2021/03/19
我們今天來聊聊小小人的情緒吧! 情緒發展就像是蓋房子,地基很穩的話,就能建立更穩固或更好的情緒控管。 我們從小一出生就和父母產生 #依附關係(和父母的親密接觸)、到三歲時能慢慢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透過父母就能自己解決情緒問題)
Thumbnail
2021/03/19
我們今天來聊聊小小人的情緒吧! 情緒發展就像是蓋房子,地基很穩的話,就能建立更穩固或更好的情緒控管。 我們從小一出生就和父母產生 #依附關係(和父母的親密接觸)、到三歲時能慢慢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不需要透過父母就能自己解決情緒問題)
Thumbnail
2021/03/12
大家應該都知道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在小朋友的階段更為重要,因為睡眠也會影響孩子的 #大腦結構發展、#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語言學習能力 等。
Thumbnail
2021/03/12
大家應該都知道好的睡眠品質很重要,在小朋友的階段更為重要,因為睡眠也會影響孩子的 #大腦結構發展、#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語言學習能力 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Thumbnail
目前還在讀,只是剛好看到有趣的內容想分享 書中提到自我控制的部份時提到一件應該大家都聽過的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 其內容略述,就是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選擇立即享用或等實驗人員再回來的時候如果棉花糖還在那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 而該實驗的結論是“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
Thumbnail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將一群四、五歲的小朋友各自放在房間裡頭,分別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只要現在忍耐不吃,等會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果,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禁不起誘惑,在第一時間就把棉花糖吃下去了,沒能獲得第二顆。這個實驗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很難有自制力去延遲享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將一群四、五歲的小朋友各自放在房間裡頭,分別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只要現在忍耐不吃,等會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果,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禁不起誘惑,在第一時間就把棉花糖吃下去了,沒能獲得第二顆。這個實驗讓我們了解到,我們很難有自制力去延遲享受。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Thumbnail
我們一生「幸福」的組成,來自於及時享樂加上延遲滿足。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實驗 探討孩童面對誘惑所做出的反應,與未來的成就是否有相關性。
Thumbnail
TED有一段影片: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在這個TED的簡短演講中Joachim de Posada 先生分享了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以及如何用它來預測未來的成功。 第一天1元,第二天加倍是2元,一直算下去,我算的結果是:536,870,912 元。 棉花糖理論應用在銷售上有何意義:
Thumbnail
TED有一段影片: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在這個TED的簡短演講中Joachim de Posada 先生分享了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以及如何用它來預測未來的成功。 第一天1元,第二天加倍是2元,一直算下去,我算的結果是:536,870,912 元。 棉花糖理論應用在銷售上有何意義:
Thumbnail
1970年代,史丹佛大學有個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 找90位在大學附屬幼稚園裡四歲的孩子,讓他們獨處在一間房間中,房間的桌上有顆棉花糖,接著,會有一位成人告訴孩子:15分鐘後我會回來,如果這個棉花糖還在,那麼你可以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有些孩子們用各種方法克制自己,有的唱歌,或躲到桌子底下。研究結果
Thumbnail
1970年代,史丹佛大學有個博士,做了這樣的實驗。 找90位在大學附屬幼稚園裡四歲的孩子,讓他們獨處在一間房間中,房間的桌上有顆棉花糖,接著,會有一位成人告訴孩子:15分鐘後我會回來,如果這個棉花糖還在,那麼你可以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有些孩子們用各種方法克制自己,有的唱歌,或躲到桌子底下。研究結果
Thumbnail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
Thumbnail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
Thumbnail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曉得你有聽過嗎🙋‍♀🙋‍♂ 聽過的,你可以再複習一遍📝 沒聽過的,請讓我透過故事娓娓道來✌✌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7/1(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曉得你有聽過嗎🙋‍♀🙋‍♂ 聽過的,你可以再複習一遍📝 沒聽過的,請讓我透過故事娓娓道來✌✌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7/1(三)早上7:30發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