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能等待的孩子,學術成就越高嗎?

2020/09/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兒童發展實驗中最著名的其中之一就是「棉花糖實驗」了!1972年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邀請4-6歲的小朋友進入一間房間,桌上有一顆棉花糖,實驗者對小朋友「如果你們可以等15分鐘,你就可以有2顆棉花糖!但如果你沒有等到15分鐘你就吃掉了,那就沒有更多的棉花糖了。」後續的追蹤發現,那些有延宕能力的(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孩子日後的SAT(美國大學入學測驗)、學術成就、行為模式,甚至連BMI指數都比較好。(對這項實驗有興趣的把麻,可以點擊連結看影片喔~)
這項研究結果引起了心理學界得「模仿」熱潮,很多實驗室開始紛紛用不同的觀點、方式、受試者等等想去「複製」這項實驗的結果。畢竟在現實中,我們有太多太多時候要請孩子等待,請他們等大人準備好晚餐在吃飯、請他們等一下再講話、請他們等客人來再吃點心等等。
Walter Mischel在2015年受訪時說到,「請不要以為你的5歲孩子不願意等待另外一顆棉花糖就以為他未來沒救了!」的確,因為當初做這個實驗的小孩只有32個人,且都是來自較富裕的家庭,因此這樣的結果並不能代表多數的孩子。接著,紐約州立大學的教授Tyler Watts,著手研究1000名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再做一次棉花糖實驗,不過這次孩子只需要等7分鐘,結果發現,4歲孩子的延宕表現確實和15歲的學術表現有相關,但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巨大,而且當我們考慮小朋友的階級、教育、家庭背景,就發現延宕能力與學術成就沒有相關了!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有兩個孩子,他們的階級、教育、家庭背景都一樣,但一個孩子有延宕能力,一個沒有,有延宕能力的孩子並不會學業表現較優秀,相反的,他們擁有差不多的認知能力!」
今年(2020)又有一系列的棉花糖實驗有其他有趣的發現:
1. 加州大學的心理學者,測驗273位3-4歲的中國小孩,並將小朋友分為三組:
(1)老師會知道你有沒有等待(2)你的同學會知道你有沒有等待(3)沒有人知道你有沒有等待。
結果,第(1)組等待的時間是第(2)組的兩倍,等待時間最短的是第(3)組。即便沒有人跟他們說「等待」是件好事,但在「有其他人知道」的情境下,小朋友等待的時間比較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別以為3-4歲不care其他人的感覺,他們已經能察覺老師、同學或爸媽的潛在行為與言語表現囉~
2. 另外一項研究則是將200名5-6歲的孩子組隊,並先請他們玩丟汽球的遊戲,接著孩子們會獨自帶到有餅乾的實驗室,
第(1)組小朋友只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取得更多餅乾,第(2)組小朋友則是被告知,如果你們這對雙方都有等待才有餅乾能吃。
實驗發現,第(2)組的小朋友等待時間明顯較長,即便他們在等待吃餅乾的時候早就和隊友揮手再見,但孩子們仍會顧慮到隊友,並且相信隊友,認為對方一定會和自己一樣也希望隊友能享受到餅乾(這個實驗讓我想到大人版的賽局理論,但大人們似乎就不像孩子一樣這麼單純美好了)。
3. 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將3-5歲的孩子們分隊,兩隊的孩子穿上不同顏色的T-shirt,再把孩子單獨帶進有棉花糖的實驗室,將孩子分成三種不同情境:
(1)你的隊友剛剛已經完成棉花糖實驗了,而且他有好好等待喔,但是另一隊並沒有、(2)你的隊友沒有完成等待,他直接把棉花糖吃掉了,但是另一隊有完成等待、(3)並未告知任何一隊的狀況。
結果發現,在情境(1)的小孩等待時間比其他情境還要高出兩倍。

【腦媽總結】

這些研究代表什麼呢?
1. 有延宕能力並能誘惑的孩子,並不足以闡釋未來的學術成就,而是孩子處在的環境(受什麼教育、給予什麼指令、家庭氣氛等)才是關鍵。
2. 孩子的自主控制能力在3歲時候就可以訓練了,只要給他們一點情境(譬如:團體合作、社交情境)。
3. 3-5歲的孩子正式建立合作關係的年紀,只要是他們信任的對象,他們會願意替對方承擔風險(這邊的風險是指,可能會因為過度信任對方,而導致自己也沒有棉花糖吃)。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這多孩子在公園玩,只要有一位看似友善的叔叔或阿姨拿東西給孩子、或請孩子幫忙,孩子就會義無反顧地相信並被拐走了…..因為孩子就是這麼單純美好啊~所以請各位爸媽務必教導並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啊!

【文獻參考】

Ma, F. et al. (2020).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s Reputation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0939940
Koomen, R. et al. (2020). Children Delay Gratification for Cooperative E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9894205?journalCode=pssa
Doebel, S., & Munakata, Y. (2018). Group influences on engaging self-control: Children delay gratification and value it more when their in-group delays and their out-group does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10.1177/0956797617747367

▌關於大腦媽媽 ▌

(兒童認知心理學科學家 + 媽媽)的綜合體
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視覺藝術研究所,並修習藝術治療、創作、幼兒玩具設計與研究。曾於澳洲Marcs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Development的寶寶研究室(Baby Lab)擔任交換研究人員,研究寶寶大腦的聽覺與語言發展。目前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早期學習實驗室(Early Learning Lab, Auckland)博士生,主要研究幼兒的情緒發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腦媽媽
大腦媽媽
我是大腦媽媽,喜歡研究人腦,請和我一起探究小朋友和老公的奇怪大腦吧! 畢業於認知神經科學所,曾至澳洲Marcs Institute Baby Lab擔任研究人員,曾修習藝術治療、幼兒玩具創作,目前於紐西蘭攻讀發展心理學博班。 {不定期更新紐西蘭生活&博班生活秘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