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進土裡的就未必昇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把自己埋進土裡》玖芎,九歌,2022
友人曾經關心過我,要我與散文切割,我嘗試過。如果是小說,我想還有機會,但散文就不行了,如果切了就斷裂了,我必須全部接納才行,主體性必須連貫。
出版社的書介寫「赤裸殘酷的女性成長物語與土國留學幻滅記」,推薦語也找得到「坦承直面內心」等話,當然的,這是這本《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散文的內容特色。近二十、甚至近十年來的散文,寫作者似乎越來越能抓到此一界線模糊文類的核心:恣意大膽的坦露,更大膽的是自面自剖的能力。讀者閱讀時不僅僅是透過此一文類聽到平日難以見聞的實話、取得同樣經歷遭遇的共鳴,不可否認,也有的是在散文此一文類讀者對作者單向的非虛構隱形契約之下,藉由閱讀獲取窺探祕密的感受。
但收到書讀完之後我在思考的則是另一個命題:在讀者把文本跟事實切開,亦即「讀者並不預設散文內容皆與事實相符」,那麼,能讓讀者願意繼續閱讀散文的理由會是什麼?
無疑《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有相當的強度來自於作者不選擇小說用散文來處理這本作品,是宣告了說話者的主體性質不容他人扭曲超譯,作品的議題性和作者的貼合透明程度讓人在閱讀時也不免震懾於其敢言,除了是成長經歷裡的性別與身體,及異國求學歷程之陸離斑駁,種種的主體(不僅是敘事者本人,也是她與其他認同主體如國家之間的連結)被剝奪、匱缺而追尋、其過程中更多的失落,對此不修飾亦不轉念,不安全地降落,並不給讀者一個暖心的交代。但如上一段的問題,在閱讀散文作品時我都有相當程度的戒心(很小心眼的讀者):先不預設文本非虛構,思考作品的可讀之處在哪裡。如此,《我把自己埋進土裡》在閱讀時總有一種粗礫感——這非貶意,而是為避免過度修飾美化而喪失掉敘事者訴說這段彷彿精神上的天堂路打滾的感受,因而選擇的不過度修飾。家庭、愛情與異國生涯的想望與幻滅,此番坑坑疤疤的感受本就不是絲滑平順如錦織的袍,倒像是為了確保自身安全而緊緊包覆的普通衣物,為了不被凝視而存在,唯獨書寫時能卸下隱形斗篷,細檢其下的傷痕。
回到散文與現實的種種羈絆,還是得多說一句:如何描述感受與被感受,這才是文學真正存在的理由,其餘的交給別的領域吧。然而文學作品的種種讀法,這是一直變動而且可以開拓的領域。當然,作者自生命經驗汲取、處理、轉化成某種結晶,閱讀作品能藉此得到某些提升,這是一種文學的創作與閱讀方法,這也是比較幸運的閱寫模式,意味著作者已經可以當個大人,能煮字為藥,回過頭安撫治癒那些還在尋求精神麵包屑的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但未必所有寫作者都行有餘力還能在生命的廢墟上妝點幾朵小花,就連長大就是困難的事了;也未必所有讀者還能替自己提升什麼,光是有人說出自己想說的,就屬不易的機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5會員
70內容數
正職是家庭主婦,不專業書評,不專業作者。 座右銘是「喜歡吃白肉魚壽司的人,是謙虛的人」。 大家都愛紅肉魚,而我盡力嘗出白肉魚的花香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肉魚壽司愛好者 的其他內容
到時,當我再次唱起這首歌,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有趣的是,家庭之間的彼此互凝視,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在不同的成員、關係之間有了不一樣的側影。
黑暗也有的自己的責任 一扇歷史的乾玻璃 有些人看見風景,有些人看見自己
除了涉事的鋒利幽默語言,《跳浪》裡依舊讀到與童穉對話的語句,令人想到畢卡索也曾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般畫圖。
若要思考這本作品究竟是幻奇文學,還是大量調度科普知識的小說,又或者因為島上眾多黑科技產物而讀起來像科幻小說,種種分類不免落入一種孰真孰假的陷阱。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青蛙〉
《開放水域》導讀  在文學寫作裡,敘事觀點一直都是個藝術形式上的難題,從主觀的第一人稱到隨侍在側的第三人稱,全知俯瞰或限定視角,其所影響的,不單只有敘事者視角對事物理解切面的成像,有時亦藏匿了作者意圖使圖者置身於何種角色:是完整的主體,或者被動的客體。
到時,當我再次唱起這首歌,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有趣的是,家庭之間的彼此互凝視,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在不同的成員、關係之間有了不一樣的側影。
黑暗也有的自己的責任 一扇歷史的乾玻璃 有些人看見風景,有些人看見自己
除了涉事的鋒利幽默語言,《跳浪》裡依舊讀到與童穉對話的語句,令人想到畢卡索也曾用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般畫圖。
若要思考這本作品究竟是幻奇文學,還是大量調度科普知識的小說,又或者因為島上眾多黑科技產物而讀起來像科幻小說,種種分類不免落入一種孰真孰假的陷阱。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青蛙〉
《開放水域》導讀  在文學寫作裡,敘事觀點一直都是個藝術形式上的難題,從主觀的第一人稱到隨侍在側的第三人稱,全知俯瞰或限定視角,其所影響的,不單只有敘事者視角對事物理解切面的成像,有時亦藏匿了作者意圖使圖者置身於何種角色:是完整的主體,或者被動的客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比起散文我更喜歡讀小說,比起寫散文我更喜歡寫小說,大概是書寫散文的先決條件是要暴露某部分真實的自己,這對我來說感覺怪奇怪(殊不知在書寫閱讀紀錄更會在無意間鋪著了自己)。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Thumbnail
  悠悠在中學時期,曾隨手翻著同學書包的言情小說。她不懂那些虐戀題材的女主角,為什麼總要透過說出傷害自己的話來推開男主角的好意,又或是為什麼總是不能相信自己絕對不會拖累男主角?   即使如此,在愛情小說中,他們還是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步上紅毯。   讀者因為期待兩人克服難關、而獲得甜美的結局,所以
Thumbnail
野心,在中文語境裡不屬正面詞彙。脫出框架外,令人不安。台灣人通常不會把自己跟「野心」掛鉤,成長歷程也不鼓勵擁有野望。女人更是。台灣女作家的野心之作,格外珍稀。
Thumbnail
寫作對一個人,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或許對一般沒有寫作習慣的大眾讀者,恐怕很難回答出來吧? 我自己,只不過是個平凡的女生,又是個微不足道的勞工,之所以熱愛寫作多年,為了不想讓年輕的執著,一點一滴隨著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的瑣事消失,這一切就是所謂的人生吧!
Thumbnail
三月說好要寫長篇小說,不過進度大落後,因為最開始時一直抓不到感覺,寫出來的成品連自己也過不了,越心急越寫不下去,心裏極度焦慮。 認真思考後,隨即發現問題所在,我所寫的內容都是「講」出來的,而好看的小說應該是「演」出來的。如果我單純講述一段關係怎樣怎樣,那顯然索然無味,我必須透過劇情讓讀者感受到那是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有人在林中墜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懸疑小說,封面左右兩側的2句話,『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及『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代出小說將探討人類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和生命的意義,而轉至看書的封底,可以設想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青年,或是自己,致青年的自己。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讀起《潮本》,可能不會(或建議不要)先入為主地視為一本散文集,即使靜心翻閱,這些字非但沒有抹去散文與其他文類的邊界(譬如小說、詩),而是徹徹底底留存在「不(試圖)虛構」。袒露地展現事物的同時,也把作者的形象展露出來,也可以說是十足散文。與其說是展露或呈現,毋寧說是事物本身的現身、閃現。意思是,儘管今
Thumbnail
比起散文我更喜歡讀小說,比起寫散文我更喜歡寫小說,大概是書寫散文的先決條件是要暴露某部分真實的自己,這對我來說感覺怪奇怪(殊不知在書寫閱讀紀錄更會在無意間鋪著了自己)。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Thumbnail
  悠悠在中學時期,曾隨手翻著同學書包的言情小說。她不懂那些虐戀題材的女主角,為什麼總要透過說出傷害自己的話來推開男主角的好意,又或是為什麼總是不能相信自己絕對不會拖累男主角?   即使如此,在愛情小說中,他們還是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步上紅毯。   讀者因為期待兩人克服難關、而獲得甜美的結局,所以
Thumbnail
野心,在中文語境裡不屬正面詞彙。脫出框架外,令人不安。台灣人通常不會把自己跟「野心」掛鉤,成長歷程也不鼓勵擁有野望。女人更是。台灣女作家的野心之作,格外珍稀。
Thumbnail
寫作對一個人,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問題,或許對一般沒有寫作習慣的大眾讀者,恐怕很難回答出來吧? 我自己,只不過是個平凡的女生,又是個微不足道的勞工,之所以熱愛寫作多年,為了不想讓年輕的執著,一點一滴隨著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的瑣事消失,這一切就是所謂的人生吧!
Thumbnail
三月說好要寫長篇小說,不過進度大落後,因為最開始時一直抓不到感覺,寫出來的成品連自己也過不了,越心急越寫不下去,心裏極度焦慮。 認真思考後,隨即發現問題所在,我所寫的內容都是「講」出來的,而好看的小說應該是「演」出來的。如果我單純講述一段關係怎樣怎樣,那顯然索然無味,我必須透過劇情讓讀者感受到那是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有人在林中墜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懸疑小說,封面左右兩側的2句話,『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及『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代出小說將探討人類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和生命的意義,而轉至看書的封底,可以設想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青年,或是自己,致青年的自己。
Thumbnail
散文:作者本人的實際生活經驗,或思緒、想法,著重「實際發生」不應虛構。 小說:以故事為主,將虛構事件以文字寫出。
讀起《潮本》,可能不會(或建議不要)先入為主地視為一本散文集,即使靜心翻閱,這些字非但沒有抹去散文與其他文類的邊界(譬如小說、詩),而是徹徹底底留存在「不(試圖)虛構」。袒露地展現事物的同時,也把作者的形象展露出來,也可以說是十足散文。與其說是展露或呈現,毋寧說是事物本身的現身、閃現。意思是,儘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