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1-24
(Arahaṃ)佛陀的第一個德行是阿羅漢,根據《清淨道論》,阿羅漢有五個含義:
阿羅漢在巴厘語中是Arahaṃ。 以已殺煩惱敵所以稱為Arahaṃ阿羅漢。 阿羅漢即是殺賊的意思。
因此這裡的敵人不是外在的怨敵,而是內在的敵人——貪、瞋、癡、妒忌、吝嗇、追悔、慢、疑、邪見、昏沉、妄念、無慚、無愧等諸煩惱。 稱這些不善心所為“煩惱”(kilesa),是因為它們折磨心,使心受污染而墮落,所以不善心是我們真正的敵人。
佛陀在證得阿羅漢道時,已殺掉所有污染自己及危害他人的煩惱賊。 阿羅漢是清凈無染,不與煩惱為伍的聖者; 凡夫則相反,他們是製造煩惱之人。 凡夫的巴厘語是puthujjana, puthu kilese janentāti, puthujjano,即“製造很多煩惱的人”。 如何解釋此說? 當煩惱未斷,色、聲、香、味、觸、法六所緣撞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時,凡夫因為不能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āra),不能如實知見因緣生滅之法的無常、苦、無我及不淨的真相,就會生起以下現象:
對可愛可喜的目標,即刻產生貪愛、執著及邪見;對不可愛不可喜的或不順意的目標,即刻排斥或起嗔恨;對自己沒有辦法得到而別人擁有的東西,即刻生起妒忌或想破壞的心等;對貪、嗔、我慢、妒忌不善心的生起,不感到慚愧與羞恥。
因此,凡夫常與煩惱為伍,成為製造煩惱之人。 煩惱不但使自己今世與下世沉淪,也損害了他人的福利。 在煩惱的作祟下,凡夫做出你爭我奪、欺詐、背叛、甚至殺人、販賣人口、放火等惡行。 所造的惡業一旦成熟,他們就得承受惡果,墮落到充滿痛苦、無快樂可言的四惡道,即地獄、畜生、餓鬼及阿修羅道。 所以說「諸煩惱賊,常伺人」,危害我們這一世及未來世的幸福快樂。
瞭解到自身的煩惱是毀壞自己的敵人,我們應該發奮圖強,精進努力,調禦自己,殺掉自身的煩惱賊。 佛陀如此說道:
在戰場上戰勝百萬雄獅的人,不如克己者,才是最尊貴的勝利者。
──《法句經》第103偈
灌溉者引水,箭匠矯直弓箭,木匠處理木材,而智者調禦自己。
──《法句經》第80偈
佛陀在伽耶(Gayā)的一棵菩提樹下禪坐,以入流、一來、不來及阿羅漢道的智慧之劍殺盡了損害自己與損害他人的一切煩惱賊,所以稱為“殺賊”,又稱“阿羅漢”。煩惱是輪迴的根本,煩惱一旦被根除,生死輪迴就不再相續。 阿羅漢因殺盡了所有的煩惱賊,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束縛,所以他是完全自由的。 至於他的行為,也不再有業的動力,因此不再受後有之報。阿羅漢六根清淨,正念現前,他們無憂無慮、遠離一切塵垢、安穩自在,不因生活的變化、生命的起落而心起波動。
完成生死路,無憂盡解脫,斷除一切縛,無有煩惱者。
──《法句經》第90偈
於村落林間,平地或山陵,何處有阿羅漢,彼地即快樂。
──《法句經》第98偈
因此阿羅漢是值得眾生尊敬的聖者。許多佛陀的弟子如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等也是擺脫輪迴的阿羅漢,這些弟子與佛陀所證的阿羅漢道果有什麼不同? 其實殺賊是一樣的,只是佛陀的弟子還有過去生帶來和今生留下來的餕習(vāsanā)(習氣不是煩惱); 佛陀則是圓滿、沒有任何習氣的阿羅漢。
如何解釋?有一個叫畢陵伽婆蹉的阿羅漢,因為在過去的五百世輪迴中,都出生於婆羅門家族,所以使用輕慢的字眼成為他的習氣。
他習慣稱呼居士為「下等人」(vasala)。 不過卻不帶有任何瞋恨或我慢(因為阿羅漢已斷除所有瞋恨及我慢)。但在公眾社交場合裡,他的行為卻被視為無禮的。一般的阿羅漢如裝滿酒精的瓶子,即使把酒精倒掉了,酒瓶還有酒味。佛陀所證得的阿羅漢,則如同一個裝有清水的瓶子,當水一倒掉,瓶子不留下任何味道。
所以佛陀證得的阿羅漢道果,與弟子有所不同,但就解脫煩惱來說,彼此是一樣的。當菩薩成為阿羅漢,他同時也是正自覺者,擁有一切知智與大悲心。這是他的阿羅漢弟子所沒有的品質。佛陀曾對弟子們清楚說明,他與弟子阿羅漢之間的區別:
眾弟子,如來是阿羅漢時,已是無上正自覺者,是他宣佈證得之道,他是道之知者(maggaññū)、道之解者(maggavidū)、道之悟者(maggakovido)。 現在,他的弟子趕路人,步其足跡走。 眾弟子,此即是區別。 如來為阿羅漢,是無上正自覺者,區別於由智慧得解脫之弟子。
——《相應部》22相應58經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