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一吸後,可能就再沒有然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的一生不是在於活到幾多歲,而是活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Paul Kalanithi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 一段美滿的婚姻和前途無可限量的神經外科醫生工作,原本等著他是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但是,一個腫瘤便把可塑造的未來成為回憶的過去。

由醫生成為病人,讀哲學的他一直都在想死亡是什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情況是死勝於活?如果只挽回部分大腦,足以使心跳持續,卻永遠不能說話,只能靠管子進食。病人僅存無知覺的代謝運作,似有若無的存在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餘生將耗在療養院。這還是活嗎?

有人不想再活多一秒;

有人卻拚命只想活多一秒,抱著自己的女兒,牽著他最愛的人;

有人把生命浪費到99歲;

有人卻把短暫的生命活得無盡和無憾;

有人到死的一刻也沒有檢視自己生命;

有人卻到臨死的一刻也在反思生命的意義,將它寫成書;

有人害怕和逃避死亡;

有人卻檢視死亡,與死亡角力和接納死亡;

最後, Paul Kalanithi 的醫生跟他說:「你去世後,你的家人會心碎,可是他們將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你的勇氣會是他們的榜樣。」 其實,Paul的勇氣也是所有人的榜樣。還有,他給女兒這一段傷感和美麗的字句:That message is simple: When you come to one of the many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must give an account of yourself, provide a ledger of what you have been, and done, and meant to the world, do not, I pray, discount that you filled a dying man’s days with a sated joy, a joy unknown to me in all my prior years, a joy that does not hunger for more and more, but rests, satisfied. In this time, right now, that is an enormous thing.

raw-image

對於 Paul Kalanithi 可能是when breath becomes air,對於他剛出生的女兒則是when air becomes breath.

生與死是如此的接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ay Chair的沙龍
1會員
9內容數
Ray Chair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8
人性本善或惡? 作者Rutger Bregman寫了厚厚的《人慈》,回答這個千百年的大問題。簡單來說,他認為我們是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善良⋯⋯
Thumbnail
2022/10/18
人性本善或惡? 作者Rutger Bregman寫了厚厚的《人慈》,回答這個千百年的大問題。簡單來說,他認為我們是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善良⋯⋯
Thumbnail
2022/09/26
「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本書。 兩次看這本書的原因也是一樣,就是失戀。
Thumbnail
2022/09/26
「真正的放下,是不介意再度提起。」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本書。 兩次看這本書的原因也是一樣,就是失戀。
Thumbnail
2022/09/23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雖然很想一死了之,卻還是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辣炒年糕,這就是真實人生。」 人生是苦樂參半的事情,特別對於飽受輕鬱症的作者白洗嬉來說,每一天都過得不容易。作者紀錄了自己與精神科醫生的對話,寫成了這本書,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幫助同樣有輕鬱症的朋友。 我們
Thumbnail
2022/09/23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雖然很想一死了之,卻還是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辣炒年糕,這就是真實人生。」 人生是苦樂參半的事情,特別對於飽受輕鬱症的作者白洗嬉來說,每一天都過得不容易。作者紀錄了自己與精神科醫生的對話,寫成了這本書,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幫助同樣有輕鬱症的朋友。 我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呼吸化為空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保羅•卡拉尼提著 Paul Kalanithi 唐勤譯 ❍ ❍ ❍ ❍ ❍❍ ❍ ❍ ❍ ❍❍ ❍ 第二部   至死方休 我這一生一直在累積自己的潛力,如今無用武之地的潛力。 死亡,在我的工作中如此熟悉的因素,現在
Thumbnail
【當呼吸化為空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保羅•卡拉尼提著 Paul Kalanithi 唐勤譯 ❍ ❍ ❍ ❍ ❍❍ ❍ ❍ ❍ ❍❍ ❍ 第二部   至死方休 我這一生一直在累積自己的潛力,如今無用武之地的潛力。 死亡,在我的工作中如此熟悉的因素,現在
Thumbnail
最近看了柯P的一場演講精華,裡面描述了一則小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子的:一位癌末的病人,滿肚子都是腹水,因為腹水所以會喘,女兒焦急地把父親送去急診室,女兒告訴醫師說:「我爸爸癌末了,不想插管。」 急診室的醫師說:「會喘!不插管?把病人推去旁邊。」 最後急診室醫師幫忙打去各科室病房,詢問收不收這位病患。
Thumbnail
最近看了柯P的一場演講精華,裡面描述了一則小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子的:一位癌末的病人,滿肚子都是腹水,因為腹水所以會喘,女兒焦急地把父親送去急診室,女兒告訴醫師說:「我爸爸癌末了,不想插管。」 急診室的醫師說:「會喘!不插管?把病人推去旁邊。」 最後急診室醫師幫忙打去各科室病房,詢問收不收這位病患。
Thumbnail
日前在學生的臉書, 看到她分享閱讀這本書的感受與心情, 太陽雨在圖書館預約, 很快的書本到手, 花了兩天的時間閱讀完畢。 一本讓人感動與不捨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人生使命」、「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不斷的出現在腦海, 外加上近日新聞報導的一些「無常」。 試著思考, 倘若你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
Thumbnail
日前在學生的臉書, 看到她分享閱讀這本書的感受與心情, 太陽雨在圖書館預約, 很快的書本到手, 花了兩天的時間閱讀完畢。 一本讓人感動與不捨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人生使命」、「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不斷的出現在腦海, 外加上近日新聞報導的一些「無常」。 試著思考, 倘若你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不是在於活到幾多歲,而是活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Paul Kalanithi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 一段美滿的婚姻和前途無可限量的神經外科醫生工作,原本等著他是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但是,一個腫瘤便把可塑造的未來成為回憶的過去。 由醫生成為病人,讀哲學的他一直都在想死亡是什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不是在於活到幾多歲,而是活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Paul Kalanithi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 一段美滿的婚姻和前途無可限量的神經外科醫生工作,原本等著他是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但是,一個腫瘤便把可塑造的未來成為回憶的過去。 由醫生成為病人,讀哲學的他一直都在想死亡是什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我們總太輕易談論死亡,因為那是每個人最終的結局,人的一生就是邁向死亡的路——天天逼近死亡,努力活過就是最大的反抗——當我想清楚這點之後,發現人活著就是一種激勵,根本不用說誰做了哪些偉大的事,或許像卡繆說的,世界的一切包括美德、道義都無意義,死守這些終將逝去的準則,都成為一種「荒謬」。
Thumbnail
我們總太輕易談論死亡,因為那是每個人最終的結局,人的一生就是邁向死亡的路——天天逼近死亡,努力活過就是最大的反抗——當我想清楚這點之後,發現人活著就是一種激勵,根本不用說誰做了哪些偉大的事,或許像卡繆說的,世界的一切包括美德、道義都無意義,死守這些終將逝去的準則,都成為一種「荒謬」。
Thumbnail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Thumbnail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Thumbnail
看《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就像是陪著卡拉尼提醫師走過艱辛的抗癌歷程,面對病情帶來的恐懼、對「未來還有多少日子好活」的疑惑、對於該不該擁有下一代的掙扎、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以及沉默平靜地道別。卡拉尼提醫師的一生結束的太倉促,但他留下的智慧與情感,會牢牢地存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Thumbnail
看《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就像是陪著卡拉尼提醫師走過艱辛的抗癌歷程,面對病情帶來的恐懼、對「未來還有多少日子好活」的疑惑、對於該不該擁有下一代的掙扎、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以及沉默平靜地道別。卡拉尼提醫師的一生結束的太倉促,但他留下的智慧與情感,會牢牢地存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Thumbnail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Thumbnail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