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當呼吸化為空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呼吸化為空氣》 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從拯救病患的腦神經外科醫師,一夕之間成為等待救治的肺癌病人,保羅.卡拉尼提醫師在罹癌後,提筆撰寫《當呼吸化為空氣》,即使因患重病而身體虛弱,他仍熱誠而真切地在書中分享他的成長背景、求學歷程、職涯發展、感情起伏,以及罹癌後的心境轉折。保羅.卡拉尼提醫師最後沒能完成著作,一度好轉卻又轉趨惡化的病情,讓他虛弱地無法繼續寫作,因此,本書的最後一章是他的妻子代為完成的。
即使本書重點是作者罹病後的生活與心境,相較於遭受疾病打擊的痛苦,《當呼吸化為空氣》傳遞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懷抱的友情、愛情與親情,以及對收治病人由衷的關懷。書中提及作者童年隨著父親的職涯發展而搬到亞利桑那州生活,其母憂心該區學校水準不佳,影響子女未來大學升學機會,她其實可以獨善其身,專心督促自家子女的學習進程就好,但她選擇兼善天下,至當地教師工會貢獻心力,協助提升整體學區教育水準,幫助當地眾多學子順利進入好的大學就讀。就是這樣的母親,才能教出保羅.卡拉尼提這樣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愛與關懷的醫生,即使身患重病,已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仍樂於分享他與癌症對抗的經歷,以及對人生的洞察。
從《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中也可窺見住院醫師的訓練是多麼的讓人身心俱疲,即使從諸如《為什麼要睡覺》及《外科大歷史》等書已知外科醫生的養成是犧牲無數睡眠所換來的成果,但透過卡拉尼提醫師的文筆,更切實地感受到那段犧牲睡眠、在手術與手術之間吃個冰淇淋三明治配可樂充飢,以及長時間站在手術台前進行精密手術訓練,究竟有多折磨。
但即使面臨強大的工作壓力與高度的自我期許,卡拉尼提醫師並沒有忘記行醫的初心,甚至到了罹癌之後,他在病情一度獲得控制之際,隨即重返醫師崗位,重啟住院醫師訓練的手術工作,或許可以說那是他為了成功結訓所為的決定,但從書中描述他對於能夠再次執刀,幫助別人重拾健康的興奮之情可看出,他確實是個把懸壺濟世視為人生使命的良醫。誠如他在書中所說,如果只是把行醫當成一個賺錢的工作,那這實在是一份很糟的工作。近年因為家中長輩年紀漸長,常上醫院就診,陪診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醫療工作的忙碌與內容的繁雜。如果心中沒有些許的人性關懷,醫生這個職業幾乎是個得整天面對「苦痛」的工作,實在很難感受到生命的樂趣。
看《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就像是陪著卡拉尼提醫師走過艱辛的抗癌歷程,面對病情帶來的恐懼、對「未來還有多少日子好活」的疑惑、對於該不該擁有下一代的掙扎、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以及沉默平靜地道別。卡拉尼提醫師的一生結束的太倉促,但他留下的智慧與情感,會牢牢地存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51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消失的另一半》談種族、談女性、談變性伴侶、談謊言,也談親情。書中說的雖是美國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故事,然而,其中描述的諸多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似乎仍存於當代社會之中。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
《消失的另一半》談種族、談女性、談變性伴侶、談謊言,也談親情。書中說的雖是美國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故事,然而,其中描述的諸多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似乎仍存於當代社會之中。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起初,我以為情緒勒索是一種單向的操控,覺得只有當他人過度施壓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情緒勒索其實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互動循環,情緒勒索往往是在雙方都有需求缺口的情況下產生,也就是說它甚至需要「受害者的默許」才會成立。
Thumbnail
火光與硝煙退卻後,這些矛盾所帶來的憤怒、迷失、失望、無力、罪疚和迷茫,最終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靈魂面貌。這一部作品捕捉了這些幽微的傷害,讓這些傷害被看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十分漫長煎熬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病患因等待病理報告內心的轉折,牽動家人的心情劇烈起伏,到最後家人因為病理報告結果,在病房由不安轉為破涕為笑的過程。
Thumbnail
窗外落葉蕭蕭,我在窗裡,連呼吸都費勁。   肺癌末期了。   因為遺傳、因為我一直以來的不作為,癌細胞蔓延得很快,發現的時候腦部、肝臟、骨頭……早都已全被侵蝕,一年前被強制送醫到現在,好幾次這條命都是鬼門關前搶回來的。鄭醫師每每來看我,搖頭之外總是抱以無奈的嘆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我這麼努力地照顧罹癌的爸爸……但是他卻繼續抽菸喝酒,一點都不愛惜自己,我卻要花自己寶貴的時間陪病?這樣下去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是在照顧現場,時常遇到的矛盾和衝突。 照顧者覺得為了恢復健康,生病的家人應該要立刻改掉各種壞習慣,但偏偏患者卻想,我可能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Thumbnail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起初,我以為情緒勒索是一種單向的操控,覺得只有當他人過度施壓時,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情緒勒索其實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互動循環,情緒勒索往往是在雙方都有需求缺口的情況下產生,也就是說它甚至需要「受害者的默許」才會成立。
Thumbnail
火光與硝煙退卻後,這些矛盾所帶來的憤怒、迷失、失望、無力、罪疚和迷茫,最終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靈魂面貌。這一部作品捕捉了這些幽微的傷害,讓這些傷害被看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十分漫長煎熬的,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病患因等待病理報告內心的轉折,牽動家人的心情劇烈起伏,到最後家人因為病理報告結果,在病房由不安轉為破涕為笑的過程。
Thumbnail
窗外落葉蕭蕭,我在窗裡,連呼吸都費勁。   肺癌末期了。   因為遺傳、因為我一直以來的不作為,癌細胞蔓延得很快,發現的時候腦部、肝臟、骨頭……早都已全被侵蝕,一年前被強制送醫到現在,好幾次這條命都是鬼門關前搶回來的。鄭醫師每每來看我,搖頭之外總是抱以無奈的嘆息。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我這麼努力地照顧罹癌的爸爸……但是他卻繼續抽菸喝酒,一點都不愛惜自己,我卻要花自己寶貴的時間陪病?這樣下去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是在照顧現場,時常遇到的矛盾和衝突。 照顧者覺得為了恢復健康,生病的家人應該要立刻改掉各種壞習慣,但偏偏患者卻想,我可能沒剩下多少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