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當呼吸化為空氣》

讀後感|《當呼吸化為空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呼吸化為空氣》 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當呼吸化為空氣》 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從拯救病患的腦神經外科醫師,一夕之間成為等待救治的肺癌病人,保羅.卡拉尼提醫師在罹癌後,提筆撰寫《當呼吸化為空氣》,即使因患重病而身體虛弱,他仍熱誠而真切地在書中分享他的成長背景、求學歷程、職涯發展、感情起伏,以及罹癌後的心境轉折。保羅.卡拉尼提醫師最後沒能完成著作,一度好轉卻又轉趨惡化的病情,讓他虛弱地無法繼續寫作,因此,本書的最後一章是他的妻子代為完成的。

即使本書重點是作者罹病後的生活與心境,相較於遭受疾病打擊的痛苦,《當呼吸化為空氣》傳遞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懷抱的友情、愛情與親情,以及對收治病人由衷的關懷。書中提及作者童年隨著父親的職涯發展而搬到亞利桑那州生活,其母憂心該區學校水準不佳,影響子女未來大學升學機會,她其實可以獨善其身,專心督促自家子女的學習進程就好,但她選擇兼善天下,至當地教師工會貢獻心力,協助提升整體學區教育水準,幫助當地眾多學子順利進入好的大學就讀。就是這樣的母親,才能教出保羅.卡拉尼提這樣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愛與關懷的醫生,即使身患重病,已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仍樂於分享他與癌症對抗的經歷,以及對人生的洞察。

從《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中也可窺見住院醫師的訓練是多麼的讓人身心俱疲,即使從諸如《為什麼要睡覺》及《外科大歷史》等書已知外科醫生的養成是犧牲無數睡眠所換來的成果,但透過卡拉尼提醫師的文筆,更切實地感受到那段犧牲睡眠、在手術與手術之間吃個冰淇淋三明治配可樂充飢,以及長時間站在手術台前進行精密手術訓練,究竟有多折磨。

但即使面臨強大的工作壓力與高度的自我期許,卡拉尼提醫師並沒有忘記行醫的初心,甚至到了罹癌之後,他在病情一度獲得控制之際,隨即重返醫師崗位,重啟住院醫師訓練的手術工作,或許可以說那是他為了成功結訓所為的決定,但從書中描述他對於能夠再次執刀,幫助別人重拾健康的興奮之情可看出,他確實是個把懸壺濟世視為人生使命的良醫。誠如他在書中所說,如果只是把行醫當成一個賺錢的工作,那這實在是一份很糟的工作。近年因為家中長輩年紀漸長,常上醫院就診,陪診過程中,充分感受到醫療工作的忙碌與內容的繁雜。如果心中沒有些許的人性關懷,醫生這個職業幾乎是個得整天面對「苦痛」的工作,實在很難感受到生命的樂趣。

看《當呼吸化為空氣》一書,就像是陪著卡拉尼提醫師走過艱辛的抗癌歷程,面對病情帶來的恐懼、對「未來還有多少日子好活」的疑惑、對於該不該擁有下一代的掙扎、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索,以及沉默平靜地道別。卡拉尼提醫師的一生結束的太倉促,但他留下的智慧與情感,會牢牢地存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avatar-img
Chih-Yu 的書架
21會員
56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消失的另一半》談種族、談女性、談變性伴侶、談謊言,也談親情。書中說的雖是美國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故事,然而,其中描述的諸多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似乎仍存於當代社會之中。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
《消失的另一半》談種族、談女性、談變性伴侶、談謊言,也談親情。書中說的雖是美國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故事,然而,其中描述的諸多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似乎仍存於當代社會之中。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