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好書推薦》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作者簡介

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

神經外科醫師和作家。

一九七七年出生,在亞利桑那州金曼長大,自史丹佛大學取得英語文學學士、碩士,與人類生物學學士。他在劍橋大學修習科學與醫學哲學,獲頒哲學碩士;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醫學院,成為全國醫學榮譽協會(Alpha Omega Alpha)會員。他回到史丹佛,完成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與神經科學博士後研究,在研究期間榮獲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

二〇一五年三月去世,身旁陪伴他的除了雙親與兄弟,還有妻子露西以及甫出世的女兒凱迪。


這個月接連看了幾本關於死亡的書籍,若要說死亡與生命手記是對於生命的富足與死亡的坦然,從零開始則是從死亡中重獲愛的感動,那這本書便是以冷眼凝視自己的死亡並找尋生命意義的過程。

作者自幼喜愛思考並於大學及研究所主修文學、哲學、生物學後決定成為與死亡最接近的神經外科醫師,他想一探生死的奧秘也想接受道德、情緒、智能、體力的挑戰,在行醫的過程中理解他所從事的職業並不單純只是治癒疾病本身,而是應該帶有人文關懷去覺察感受病人及病人家屬的需要,從別人的生命經驗中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然而,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在接納自己面對死神的召喚時他仔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原本計畫二十年從醫而後二十年從事寫作的人生規劃也被迫得洗牌重來。

「還能再活多久?」

作者的主治醫師始終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斷提醒他最重要的是思索人生的價值現在的你最重視的是什麼?這關乎到治療的方向,而不單純只是以醫學的角度做專業判斷,也因為如此作者決定與妻子孕育新的生命,他們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抱著希望繼續活下去而非只是等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5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2會員
1.3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2025/05/02
年輕時候的煩惱,多半是聚焦於自身的人際關係或課業煩惱,直到出了社會步入婚姻之後才了解正是考驗的開始。 怎麼會這麼說呢?難道繁重的課業壓力及操勞的職場環境還不夠苦嗎?原來當我們有了子女之後又多一份甜蜜的負荷,加上體力也大不如前,卻仍舊要繼續為生計奮鬥,在大感吃不消的同時,又面臨父母年邁所緊接
Thumbnail
2025/05/02
年輕時候的煩惱,多半是聚焦於自身的人際關係或課業煩惱,直到出了社會步入婚姻之後才了解正是考驗的開始。 怎麼會這麼說呢?難道繁重的課業壓力及操勞的職場環境還不夠苦嗎?原來當我們有了子女之後又多一份甜蜜的負荷,加上體力也大不如前,卻仍舊要繼續為生計奮鬥,在大感吃不消的同時,又面臨父母年邁所緊接
Thumbnail
2025/05/01
你能想像一位破產又無家可歸的單親爸爸,在面臨女兒離家的多重打擊之下,會做出什麼決定讓自己有重新活下去的動力? 《萬里苦行》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路易斯在萬念俱灰之下,決定邁開自己的步伐,展開一段尋找自我的徒步之旅。 長達六年並橫跨三萬公里的跋涉,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理環境的考驗,讓他了解到自
Thumbnail
2025/05/01
你能想像一位破產又無家可歸的單親爸爸,在面臨女兒離家的多重打擊之下,會做出什麼決定讓自己有重新活下去的動力? 《萬里苦行》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路易斯在萬念俱灰之下,決定邁開自己的步伐,展開一段尋找自我的徒步之旅。 長達六年並橫跨三萬公里的跋涉,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理環境的考驗,讓他了解到自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時常對自己感到懷疑,又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一切取決於「信念」,當我們深信自己能力不足,事情就如我們預期的方向走,自然也就離夢想越來越遙遠。 《正念旅程》這本書是作者與十七歲女兒在前往愛爾蘭途中的親子對話,並且剖析思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動,而非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也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時常對自己感到懷疑,又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一切取決於「信念」,當我們深信自己能力不足,事情就如我們預期的方向走,自然也就離夢想越來越遙遠。 《正念旅程》這本書是作者與十七歲女兒在前往愛爾蘭途中的親子對話,並且剖析思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動,而非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該如何規劃最後的生命? 本書不僅提到了保羅罹患癌症的心路歷程,也展露了醫師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該如何規劃最後的生命? 本書不僅提到了保羅罹患癌症的心路歷程,也展露了醫師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當呼吸化為空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保羅•卡拉尼提著 Paul Kalanithi 唐勤譯 ❍ ❍ ❍ ❍ ❍❍ ❍ ❍ ❍ ❍❍ ❍ 第二部   至死方休 我這一生一直在累積自己的潛力,如今無用武之地的潛力。 死亡,在我的工作中如此熟悉的因素,現在
Thumbnail
【當呼吸化為空氣】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保羅•卡拉尼提著 Paul Kalanithi 唐勤譯 ❍ ❍ ❍ ❍ ❍❍ ❍ ❍ ❍ ❍❍ ❍ 第二部   至死方休 我這一生一直在累積自己的潛力,如今無用武之地的潛力。 死亡,在我的工作中如此熟悉的因素,現在
Thumbnail
如果你希望看到一個癌末病患是如何在一場大病之後,從此更熱愛人生、精神和心靈更無堅不摧的故事,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是假如你想看到的是一個歷經劫難的人是如何更加誠實地面對人生,並且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那這會是一本給你勇氣還有慰藉的書。
Thumbnail
如果你希望看到一個癌末病患是如何在一場大病之後,從此更熱愛人生、精神和心靈更無堅不摧的故事,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是假如你想看到的是一個歷經劫難的人是如何更加誠實地面對人生,並且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那這會是一本給你勇氣還有慰藉的書。
Thumbnail
日前在學生的臉書, 看到她分享閱讀這本書的感受與心情, 太陽雨在圖書館預約, 很快的書本到手, 花了兩天的時間閱讀完畢。 一本讓人感動與不捨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人生使命」、「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不斷的出現在腦海, 外加上近日新聞報導的一些「無常」。 試著思考, 倘若你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
Thumbnail
日前在學生的臉書, 看到她分享閱讀這本書的感受與心情, 太陽雨在圖書館預約, 很快的書本到手, 花了兩天的時間閱讀完畢。 一本讓人感動與不捨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人生使命」、「人生意義」與「人生價值」不斷的出現在腦海, 外加上近日新聞報導的一些「無常」。 試著思考, 倘若你有能力改寫自己的「人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不是在於活到幾多歲,而是活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Paul Kalanithi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 一段美滿的婚姻和前途無可限量的神經外科醫生工作,原本等著他是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但是,一個腫瘤便把可塑造的未來成為回憶的過去。 由醫生成為病人,讀哲學的他一直都在想死亡是什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人的一生不是在於活到幾多歲,而是活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Paul Kalanithi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 一段美滿的婚姻和前途無可限量的神經外科醫生工作,原本等著他是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但是,一個腫瘤便把可塑造的未來成為回憶的過去。 由醫生成為病人,讀哲學的他一直都在想死亡是什麼?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Thumbnail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Thumbnail
人終將一死,但當死亡迫近時, 我們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好好活著。 「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似是平常的話,卻震撼又省思。 送別死亡之後,生命以另一種型態呈現,告別也是另一種相聚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人生時間有限,終究會死這件事,這是個事實,也因如此,過得幸福、活在當下的意義,才那麼重要。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這是一本讀起來很溫暖的書,尤其在這段緊張的日子,最近阿金醫師又出了第二本書,雖然才剛開始看,但只讀到推薦序的我,已被文字感動的淚流滿面。。。。。 善良、正向、溫暖是我的選擇,也能是你的~ by陳志金醫師
Thumbnail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Thumbnail
擁有美好前程的作者卻在三十多歲的年齡被診斷肺癌末期,頓時間他的身份從醫師成為了病人,他以醫師冷靜、宏觀的角度分析審視自己的病情,也以病人的身份訴說對於有限生命的惶恐與恐懼,作者挺身站在死亡面前與之角力,甚至在接受治療有所成效後還回到工作崗位替病人開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