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電腦的床邊私語
如果說光是透過文字就可以讓人們陷入圖靈測試的辦別兩難,那麼,比起純粹的文字,透過聲音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簡單的回應是:絕對會。至於背後的原因則需要分別對兩個媒介進行本質上的探討。
文字,屬於視覺的媒介,是個人特質的展現以及私人空間的劃分(McLuhan, 1964)。因為文字強烈地區隔了彼此的界線,和 Eliza 的對話裡很明顯地將使用者與 Eliza 之間砌上了空間的壁壘,我有自己的空間可以輸入文字,同樣地,Eliza 也在另一個虛擬空間藉著文字作為化身。最重要的是,透過純文字的對談,本質上就是一場非同步的交流。我可以選擇想一想過後再輸入我的問題,Eliza 也可以讓電子訊號多跑幾圈再送出(也許我終將遇不到,但並非不可能),因此,在純文字的交流上,主導權則是在個體身上。
聲音,則屬於聽覺的媒介,是連結彼此作為共享資訊的雙向渠道(McLuhan, 1964)。聲音,最明顯的一大特質便是需要有他人的參與/介入,以聲音為基礎的對話本質上無法獨自進行。事實上,也因為聲音的特質,反而可以創造一個對話的共享空間進而拉近正在交流的雙方,而且是同步的互動。因此,在《雲端情人》的劇本編排下,選擇以聲音呈現片中語音智慧助理沙曼莎(Samantha)的個體性,女性的聲線更能拉近觀影者與沙曼莎的距離。
然而,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對於沙曼莎的種種「暈船」表現,是否又再度證明了人工智慧擊潰了人類呢?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對也不對。不過我們可以先看看其他愛上語音助理的人怎麼說。
為何暈得無法自拔?
一份 2015 年的報告針對 12,000 個曾經使用過語音助理的用戶進行調查,發現有將近半數的使用者表示,他們曾想像過自己跟手機上的個人語音助理談戀愛〔5〕。文中也指出,這種將「虛擬之愛」常態化的種子早已在世界各地萌芽。以中國為例,2014 年,微軟亞太研發團隊(Microsoft Asia-Pacific R&D Group)在中國開發了一個名為小冰〔6〕的聊天機器人。甫一推出,小冰吸引了中國境內至少千萬人次的下載,而研發團隊也積極開發以聲音為導向(voice-led version)的模式並且將大數據分析導入進行改良;屆時,小冰可以儲存與每一位用戶過往的對談資料。而這樣的設計,無疑地是將使用者往人機戀愛更往前推了一步。(有趣的是,小冰預設的性別也是女性)
綜合小冰和沙曼莎回應前段的問題:人工智慧擊潰了人類嗎?
對的部分在於媒介的挑選,聲音的確會讓對談者更陷入其中;同時,聲音也能表現文字無法捕捉的細節,如:抑揚頓挫、談話速度、言談語氣……等,而這些都是牽動人類情緒的重要元素。然而,不對的地方在於,語音助理不過揭露了科技高度發展下的孤獨社會,人們都很寂寞且需要陪伴,對於陪伴的渴望正是鑲嵌在人類演化機制裡的社交天性(Lieberman, 2014)。很湊巧的,沙曼莎(以及其他語音助理)剛好碰到了這群寂寞的人們,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救生圈,讓他們不再下墜。但這並非代表我們只能從人工智慧獲得欲求的陪伴,只是身處在冷漠的社會反而更難向身邊的人開口,科技彷彿成了孤獨社會下唯一會應允「親密需求」的救贖。
因此,嚴格地說,人工智慧(語音助理)並非真正地擊潰了人們,而是寂寞的人們。
參考資料:
Matthew D. Lieberman(2014)。社交天性: 人類如何成為與生俱來的讀心者?。台北,大牌。林奕伶譯,2018。
〔5〕ADVERTORIAL(2016). People Are Forming Very Real Emotional Connections with Siri. Vice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