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就跟迪士尼沒關了,單純筆者對原著童話劇情的感想!這篇可能會沒太多文本支撐,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請留下看看吧!
相信大家都聽過《小美人魚》的故事吧,故事講述了一場人魚與人類的愛恨糾葛的故事。
了解故事大綱後不難發現,不論是迪士尼版本的亦或是原著安徒生童話版本,故事劇情始終建立在主要的大綱「愛情」上,不論哪個版本,也不論結局是否幸福美滿,兩者的故事的劇情推動,都源於愛情。
而在原著中,《小美人魚》故事更明顯,主題就是愛情。在情節中,也處處可發現故事背後愛情價值觀的探討。
而我個人將故事的幾個段落與衝突以點列式方法呈現,下面再以個別篇章講述我個人觀點。
事故的衝突點:
- 人魚沒見過的世界
- 人魚愛上人類,要改變自己才能去愛?
- 改變是不可逆回的
- 放手成全還是激進佔有
- 註定的悲劇
▍人魚沒見過的世界
對環境與個人的探索
《小美人魚》的故事,愛情部分是由公主滿15歲,能到海面上看看開始。而這樣的劇情安排讓我與現實中孩子們的青春期及開始社交、個人價值觀建立、眼界開闊的時期做聯想。
人魚公主原本的世界就是在海底,它並不小,但仍有很大的侷限性。這就像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很像。當我們還在青春期時,我們的生活圈雖然有個人的空間,但仍有侷限;我們除了家庭的成員這一身份外,還有學校的班級成員、補習班的學生、社團的幹部或商店的服務人員等等身份;我們可以和朋友出去玩、可以去打球,但不能太晚才回家。這些種種的身分跟生活圈,都在這個年紀漸漸擴大,而我們也在此學習、認知、建立自我。這就跟《小美人魚》中公主脫離大海,我們脫離家庭一樣。
而隨著生活圈的改變,我們的視野及觀點,價值觀都會也所影響而改變。因此生活圈的大小及周遭環境會影響我們價值觀很多。
所以當你的生活圈,交友黏度高,差異度不夠大時,雖並沒有不好但可能在價值觀流上會有所侷限。
互補或相似 愛上不同圈子的人
在《小美人魚》的故事中,可發現人魚公主是出了海面,看到和自己有所差異,從沒遇過的人類(王子),才一見鍾情的。公主是因為脫離了原本的生活圈,擴大了視野,並遇到了與自己有很大差異的王子,才一見鍾情愛上對方。
這樣的故事架構,我認為與現實中,不同圈子的人的戀愛很像。人魚公主原本不是王子生活圈的人,而是在巧合下遇見他,才愛上他的。其實這樣的故事架構我認為在舊時代是很突破的,因為以前的時代不像現代資訊發達;現在想認識哪個圈子的人,大部分只要搜尋加上積極聯絡,我們都有可能快速認識到其他圈子,但人魚公主與王子卻不同,想要接近彼此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也因現在跨圈子的戀愛很容易形成,所以在現在很常會討論到互補或相似關係的愛情狀態。而美人魚公主的故事,這樣的架構似乎也能引申討論這樣的議題。
在愛情關係中互補還是相似,這樣的話題被頻繁討論,但是對於互補還是相似這個議題,我認為世上並沒有完全互補或相似的人,即使有,我認為他們也不可能相遇或相愛。
而且人是會變的,所以不論互補或是像似的愛情,在不同的愛情階段,經歷了相處與磨合後,雙方個性也都可能不再那麼互補或相似了;而同樣的不論是互補或相似也都不能保證愛情能美好的走到結局。
我認為,人們都在他人的差異中找自己,而故事中的人魚公主也是一樣的。
公主因為沒看過而感到新奇,有覺得與自己相似所以愛上了,因此她決定追求王子加入他的圈子,接近他。
▍人魚愛上人類,要改變自己才能去愛?
為了關係而犧牲自我
為了接近王子,為了吸引他注意,人魚公主想要做出改變,想成為人類。
而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人與人魚公主一樣,因為愛情(或任何感情關係),所以想改變自己去迎合喜歡的人。
改變是在關係中一定會出現的,或多或少而已。我認為只要我們有想與他人建立關係,就一定會為了關係付出改變一部份的自己。這樣的關係不侷限於愛情,像是友情、親情都是有可能的。像是我們可能因為知道了某些朋友的興趣或癖好,為了能和他們聊天、增進感情,所以我們也去嘗試了解;也可能因為家人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而去改變協調。
而這樣的付出與改變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差異而已。而這樣的行為,在某方面也顯示了一段感情中我們願意犧牲多少自我(犧牲自我不一定是壞事但也沒有多偉大,這邊的犧牲自我沒有貶義也沒有褒義),像故事中人魚公主那樣為了愛情連人魚都不做了,可見他對這份愛情的執念與投入。
在關係裡的承擔風險
人魚公主為了接近王子與王子建立關係,所以以聲音與生命風險與巫婆建立條約。
改變勢必是要付出什麼的,而在關係中付出也是有風險的。
我認為感情跟投資很像,而很像的原因是因為不可控性。在關係裡我們只能控制自己(有些人可能這個也做不了)。我們或許可以影響他人,但無法控制他人。且關係不是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的,它是有風險的行為。
你可以很投入、你可以很信任、你可以很深情,但關係就是有風險。而且不只是建立關係,我認為活著就是任何事都有風險,因為我們不可能控制一切,但是這義的風險也未生活帶來多元和機會。
在一段關係裡,深情很好,但如果陷入自我感動、一相情願就很危險,因為人的改變是不可逆回的。
▍改變是不可逆回的
在故事中,人魚公主為了愛情,決定獲得雙腳所以與女巫交易,而女巫在交易時說過了,她除了要失去聲音、會承受疼痛外,還要承擔會化為泡沫的風險,除此之外,巫婆也沒告訴公主變回人魚的方法,這就表示公主是不能變回人魚的。
這就像人一樣,事件發生後就不可能回到還沒發生前;性格改變後就不可能回到還沒改變前一樣。
改變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人們改變通常是有動機的,可能是不滿現狀、可能是想追求更好、想得到甚麼或想擺脫什麼,很少人沒有任何原因的去做改變。
而在故事中人魚公主之所以願意承擔風險換到雙腿,其中的動機就是她對王子的憧憬跟愛意。但隨著故事發展,王子對於獲救的事產生了誤會,他並沒有愛上人魚公主,而是愛上了鄰國的公主。所以公主的改變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這樣代表人魚公主的改變事沒意義的嗎?我認為不是,所有改變都有意義,不論結果。
我認為人們改變通常都有動機,都有預設的結果與想要得到的目標。但如果把改變的效益與目標寄託在他人身上是很危險的。如前段說,我認為所有事情都有風險,但在決定要做的那一刻,必須確保自己可以接受後果,不論好壞。這樣當壞結果發生時,也可以減少失落感及即時減少損失。因為除了自己都是不可控的,所以當我們決定改變時,必須是自願且思考過的。
而在故事中,公主的選擇或許看起來太過衝動也有點不理性,但是當他在與女巫交易時,女巫就有跟她說明可能的後果跟風險,而她在得知這一切後也願意承擔、接受了。所以即使結果是不好的,她的這個改變與決定都是經過思考而願意的。即使結果並非理想,但我認為決定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我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個影評,其中引用了海格德的存在主義,而我認為《小美人魚》的劇情,在某部分也是可以引用這個理論的。
海德格存在主義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極狀態,因為人的存在具有時間性,所以當你意識到死亡(就是生命都會面臨到死亡這件事)時,你的存在會從「非本真存在」通往「本真存在」(也就是更接近真理),此時人才能思考存在的本質,在這個情況下人的思考也更加接近「本真」。
而若是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小美人魚》的劇情,顯然的人魚公主在與女巫達成交易時候是很明確的意識到死亡的,所以當她思考過後果也願意承擔風險時,這意的行為本身,不論結果,就已經是有意義的了。
▍放手成全還是激進佔有
在故事的後段,人魚公主面對一個巨大的抉擇,就是她知道王子不愛她,且要與鄰國公主結婚,而如果他們真的結婚了,人魚公主就會化為泡沫消失。面對這樣的抉擇時,公主要在是否殺了王子以求自保與成全愛人的愛情犧牲自己化為泡沫做選擇。
故事中人魚公主在王子睡著時,拿者刀猶豫了很久,但她仍沒能痛下毒手,這也很大的體現了人魚公主的愛情觀。因為她太愛王子,所以放手成全他的愛情。
愛與佔有
在故事中人魚公主對於不愛自己的愛人,選擇了放手祝福,而且比起一般地的放手祝福,她還付出了生命。
愛與佔有,這樣的議題在愛情關係中已經是很多討論的議題。在愛情關係中一定會牽扯到佔有,甚至於不是愛情關係,友情、親情甚至是曖昧不清的關係都可能牽扯到佔有。在愛情裡一定要有佔有嗎?以我個人觀點我覺得要,但佔有一定要建立在愛之上。若是一段關係只有佔有,那麼就失去這段關係建立的意義了。
而我認為故事中人魚公主,對於這段關係最後願意選擇放手,也是因為她對這段感情有所認知,她已經清楚王子不愛她,所以即使殺了王子或鄰國公主,這段關係也不可能持續了,如果她這麼做最後也頂多是保全自己的生命,但關於愛情及對王子的愛慕就註定是沒有好結局。也因為王子不愛她,所以這個故事就註定是個悲劇。
▍註定的悲劇
我認為這個故事在後段就註定是悲劇,這是因為王子不愛人魚公主。而一個人愛不愛另一個人,是他人無法強迫控制的。所以我認為故事在王子與鄰國訂下婚這樣有極短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要在短時間影響王子使她愛上人魚公主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這樣的情況下,人魚公主選擇任何一種選擇,對這一切付出想得到的預期目標(愛情)還是沒有辦法改變或達成,所以這場戀情註定是悲劇。
但悲劇一定不好嗎?化為泡沫一定是最糟的嗎?
悲劇就一定不好嗎?
悲劇一定不好嗎?我認為不是。悲劇只是由預期與結果來論定,但事情的過程都不會是毫無意義的。就如我在「改變是不可逆回」那段所提的一樣,我認為事情在思慮後決定的當下就有了意義,而悲劇只是結果沒有達到預期而已。也因為改變是不可逆回的,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上才能累積各種經驗,而這些不可逆回的經驗也使我們眼界更加開闊、視點更加多元,使我們的人格更加完整豐富。
化為泡沫一定是最糟的嗎?
在故事中,公主的付出沒有達到預期成果,所以她所投入的成本都賠掉了,而這是不可改變的結果。但在故事抉擇上,如果人魚公主選擇殺了王子或鄰國公主就會比較好嗎?我們無從得知,因為我們都不是公主。我認為若相較其他結局;與其親手毀了愛人的未來、背負罪惡感、成為不是自己的人、失去聲音與自由的苟活過一生,選擇瀟灑死去得結局未必是最壞的結局。因為以上種種選擇,如果是在限制內,公主所願意承擔、最能接受所選擇的,那化為泡沫消失也未必是最不好的悲劇。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曾說過:「結婚,你會後悔;不結婚,你也一定會後悔……你上吊自殺,會後悔;不上吊,一樣會後悔……這就是哲學的核心」
我認為任何決定都沒有人能認定哪個是最好,哪個是最壞的,因為選擇只有一次,而人往往都會對現在的結果後悔、對沒發生有期待,所以在作決定時只要選擇最能接受的,並不後悔,那就足夠了。
▍結論
綜觀《小美人魚》的故事,我們能從故事結構上探討、觀察出許多不同的愛情議題。或許我們在選擇上不一定要像人魚公主一樣那麼激進,但我們也能從這樣的故事中參考、學習、觀察到很多愛情相關的議題及想法。或許在故事中學習到了愛情的風險跟對於失敗及抉擇的態度,在未來面對新的人際關係愛情關係上我們也能更加從容。
以上個人觀察與個人淺見,若有錯誤歡迎指正,若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大家發表感想跟意見喔!
參考:
網站
文章
影評(存在主義那段)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