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頂與生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跟風買的書,沒想到這麼沉重,沒看幾頁就需要停下來懷疑一番。作者是集中營生還者,而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書,目的在反省這些惡行。連讀這些文字都需要瘋狂深呼吸,真有點無法想像究竟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將這些經歷寫成文字,即便是聽聞的他人經驗,都讓人不忍卒睹,一點也不誇張。

集中營的相關記述中,這段真的像是詛咒一樣,不斷的重複:

「不管這個戰爭最後結果如何,對付你們的這場仗我們贏定了。你們沒有人能夠活下來作證,就算有人倖免,這個世界也不會相信他。或許會有人懷疑,會有討論,歷史學家會做研究,但是沒有人有十足把握,因為我們會把證據連同你們一起銷毀。即便保留了部分證據,即便你們之中有人倖存,其他人也會說你們陳述的那些事太可怕令人難以置信。他們會說那是同盟國的誇大宣傳,不會相信你們,會相信我們,而我們會否認一切。集中營的歷史將由我們書寫。」

至今仍有人爭執集中營到底屠殺了多少人、六四是否真有人或者真有那麼多人喪生、新疆再教育營是否又是個種族滅絕的暴行。歷史似乎正在重演,每天都有他人的悲劇和地獄發生著,無怪乎作者心心念念的想要記下這些,避免這個詛咒成真。

談到創傷記憶,作者選擇把記憶扭曲的原因和所記下的各樣經驗交錯,凸顯在生死一瞬的壓力、生還後的心理創傷以及經驗中錯縱複雜的原因交織是如何的難以避免。爭執所謂的真相恐怕無助於瞭解這個悲劇,但這段真實存在的歷史,則應該用如何免於重蹈覆轍來詳細檢視。過程痛苦,也不見得帶來復原重生,但至少降低在類似條件下泯滅人性的風險。

至於人性是什麼,可不可靠?大概沒人敢斬釘截鐵的回答。縱使有一個暫時的答案,沒在那樣的條件中,也不知道是否可靠、能可靠多久。天底下即便是熊貓想拍彩色照片,恐怕也避不開黑白之外總有點灰,何況是什麼顏色都有的人。集中營裡的瀕死狀態,讓人為求生存的被迫加入共犯結構只為了謀取活下去的「特權」,檢視這樣的特權,並對比當時也加入壓迫者的那些「叛徒」,作者明白的指出論斷的艱難,雖然有些握有決定權、該負責任的戰犯,但那些成為卡波的,需要在歷史的脈絡中理解。什麼,不知道卡波?一時爆雷一時爽,只是這本書不好這樣爆雷。或許看完這本書,會協助你掌握卡波的樣貌。

面對無止盡的死亡威脅,和不斷的屈辱,人的獸化在作者的描述中,是透過不斷的無用的暴力造成。無用說的不是暴力不具有效力,而是使受暴者感到無能為力、絕望、感覺自己不像個人,也比馬龍似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像納粹形容的那般是社會的蛀蟲。剃光所有的毛髮、不整的衣衫甚至裸體以及永無止盡的體檢,篩選出要送到毒氣室的過程,不斷的列隊、點名,都是消磨意志的過程。逼使人無法像是一個人那樣擁有隱私、尊嚴以及所有現在看來普通到不行的權利。讀到這邊,或許就詮釋了滅頂與生還的深沉控訴。滅頂大約是指涉那些不幸喪生者,而生還呢?恐怕無人生還。有些倖存者有時在回到現實生活中對比那段經驗太不現實而自戕,有些倖存者持續的被當時留存的負面情緒騷擾,也有的持續的活在罪咎中,即便他不願意那數以百萬計的人喪生,但他終究是少數莫名所以極端幸運活下來的。

而這些也造成後來溝通上的困難。沒有經歷過這一切的人,只看到報導、紀錄很難想像那樣的情境,甚至會懷疑怎麼不反抗、逃跑。但實際上的景況可能更加困難,點名、缺乏充足飲食及大量的體力消耗,都使得對抗無比困難。而事後的各種提問看來都引起情緒,且顯得天真而對這些浩劫缺乏認識。

許多人以為可以忘卻這段可怕的過去,說什麼走向未來等等的。除了那些泯滅人性著實令人難忘之外,更不忍卒睹。去直面這些醜陋、邪惡的歷史是極端不堪的,對加害者、被害者甚至在灰色地帶的人而言都是。受害者不願回顧那些死亡邊緣的怯懦,加害者不肯承認那些可怕的惡行,而在灰色地帶的人,又豈能放棄現在安穩的生活去回憶那些令人不安的過去。至於往前,若這些惡行仍可能重演,那麼未來也在極端的風險中,誰也不曉得哪天會不會又落入這樣的恐怖中。

曾經有過的人文素養在集中營都不如擁有技能,除了是活命的浮木之外,人文素養讓曾經享受過人生而為人的各樣權利全數歸零,那樣的對比與虐待,恐怕是更為折磨的。知識分子早已與勞動脫節,當陷入這樣的奴役之中,能夠活下來做見證,那真的是頑強的生命力與意志力的展現。

最後對於讀者回應的回覆,恐怕是他最後的溫柔。當作品翻譯為德文,可能有德國讀者時,作者的情緒再度被撩起,而讀者們的回饋,無疑的是不斷的把瘡疤揭開的歷程。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留下了以下提醒:

迫害者和受害者是長相平凡的普通人,即使極端經驗也不具備獨一無二性,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面對自己認定的某些威權時,養成隨波逐流、或積極或唯唯諾諾的態度,被團體的利己主義蒙蔽,試圖在集體榮耀這條不歸路上尋找庇護,終至滑落無底深淵。

誠然,那些加害者有時並不特別,而所有的人都該從這個歷史的悲劇學會提醒自己要想起這些無辜犧牲的人為人性的黑暗留下的污點與註解。另外,若看不太懂鄂蘭形容的「平庸的邪惡」,或許這本書所描繪的現象,會有助於理解這個概念。

推薦給也對集中營、轉型正義、極權統治、人性的極限有興趣的朋友。雖然是一本很沉重、很陰暗的歷史,但就像這本書希望達到的目的,至少,還有人願意記得,並且試圖避免。下次再有人懷疑新疆再教育營,或許也可以推薦他讀讀這本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100會員
526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老蔡書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二戰時期,一位納粹軍官的家庭座落於集中營旁,大人們試圖用藤蔓掩蓋鐵絲網、用室內溫室抵擋炊煙、用玩樂淹沒槍聲與尖叫。《夢想集中營》由同名小說改編,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資拍攝,榮獲坎城評審團大獎及費比西獎,甚至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Thumbnail
二戰時期,一位納粹軍官的家庭座落於集中營旁,大人們試圖用藤蔓掩蓋鐵絲網、用室內溫室抵擋炊煙、用玩樂淹沒槍聲與尖叫。《夢想集中營》由同名小說改編,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資拍攝,榮獲坎城評審團大獎及費比西獎,甚至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