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發現人生意義的方式 《活出意義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人生意義

作者認為,不是去問生命之意義有什麼意義,而是問自己能為生命帶來什麼意義,這些任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沒有唯一的答案

有三種方式發現生命意義

  1. 透過創作或完成事情 By creating a work or doing a deed.
  2. 透過體驗某事或遇到某人 By experiencing something or encountering someone.
  3.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態度 By the attitude that we take toward unavoidable suffering.

對於第二點的體驗,可以包含真、善、美、愛等

而其中對於第三點,痛苦並非追尋意義必要的方式,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麼有意義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承受不必要的苦難,與其說是英雄行為,還不如說是自虐

⬛三種意義思考

我讀到幾點時,我認為這三種彼此之間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例如

第一種的創作和完成事情,就很像是我在寫文章這件事情,而在現在大學打報告,就屬於完成事情,然而這一種要注意的,是不要太過執著在完成時的那個時間點,而是專注於每個當下我能為這個目標做什麼,並從中獲得樂趣

例如「更快樂」書中提到的,目標應當扮演的角色是:讓人毫無牽掛地享受當下。腦海裡有個目的地,大概知道自己的行進方向,就能自由自在、聚精會神地享受當下。作者認為重點不是「完成」目標,而是「擁有」目標

其中我認為創作真的是有種魔法一樣,頓時讓我感到有種意義感了,也滿推薦大家嘗試的,這裡創作是比較廣泛的,有些可以寫給自己看,有些則可以給認識的人,有些則可以當作部落格或社群媒體的文章,例如我國小會記錄一些特別的時刻做成回憶集;國中就曾經過幾天記錄生活和想出自己的想法;現在大學會也會寫些日記以及寫部落格文章

第二種的體驗,我透過看動漫感受到的體驗、以前小時候玩遊戲感受的體驗、看看回憶錄所看到的體驗、在創作時感受到的成就感和貢獻感、分享時感受的喜悅感、閱讀時的思考、看見作品的成就感,也都是屬於一種體驗

而與人相遇,除了和實體的人相遇之外,更可以透過各種媒介的對話,透過閱讀也就像是與人對話、寫文章也很像是與人交談、看看影片也能感受到與人相處的感受,其中提到的愛,我認為不一定是愛一個特定的人,可以是關愛許多人,例如寫文章可以讓些讀者閱讀,在內心有所思考或有收穫,就是種意義,從中感受到自己的貢獻感

第三種對於痛苦的部分,就如同作者所說的,可以思考如何消除痛苦,例如

面對未來我會擔心,那我就會去思考這個擔心是有必要的嗎?我可以如何規劃去克服這個部分? 例如我擔心未來職涯和財務,那我就可以去看看一些這方面的書和文章,我自己是會採用正念的RAIN方法去克服

或是有時候看到一些負面消息,會讓我痛苦的話,也可以去思考如何排除這部分,例如看見一些負面新聞會讓我覺得世界很危險,但看新聞這件事情,會增加我的生活風險嗎? 今天我不看新聞,生活風險並沒有改變,有些事情我稍微知道有這一件事情就好了,可是過程中的細節如果會增加壓力,就不應該看

而有些達成目標過程會有些痛苦,也可以試著思考是可控或不可控,例如要減重可能會有飢餓感,那如何克服呢,例如可以多吃些蛋白質增加飽足感,而寫文章覺得效率低下時,可以找尋一些提高效率的方式(例如卡片盒和參考以往作品),有些文章太長就可以拆分;準備考試過程可能有苦,也可尋找看看一些舒壓方式,有時則是提前預防,例如晚上喝咖啡容易讓人睡不著,就應該可以避免,有些事情怕自己會上癮,就避免去接觸

對於減少痛苦,可以看一些談論快樂或幸福感的內容,或是些人生智慧的內容,常常會有所幫助,而我想整體社會的目標,以減少每個人的痛苦而言,也是種還不算的方式

raw-image



⬛平衡的思考

而生活中總是有各類型態的活動,該如何選擇和平衡,就需看看個人情況了,就如同書中提到的沒有標準答案,且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任務

例如在「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這本書中也提到,為何每本書都無法對人生意義得出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我們有共同需求,例如食物、成功、快樂、愉悅等,但每個人的強度和性質都存在差異,例如有人偏好獨處、有人較偏好尋求刺激、有人較為偏好平靜生活等

我認為人生意義中的體驗,這個體驗包含當下和未來,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體驗,不過當下和未來如何取捨,以及要花多少心力提高他人體驗,各類活動該如何安排和分配時間,就都是因人而異了,有些人會想要做很大的事情影響非常多人,有些人則比較偏向體驗每個美好,就由大家自行選擇

過於看中當下而不理會未來,或者過於未來而犧牲太多當下,或是貢獻他人太多而導致自己時間被剝奪,都會讓人感受到不平衡,但如何安排和分配時間,以及個人生階段如何安排,就個人情況都會有不同。就很像是達成目標過程中,也可以看看周遭風景,體驗些不同事情,但要多久呢? 就每個人情況都不一定

例如我小時候國小至高中為例,當時除了讀書之外,我是有看書或文章、看影片、玩遊戲等,不過到一個時期後有感受到思緒混雜,我就開始寫個人日記,協助我梳理思緒,而在要準備考試衝刺期的時候,各類活動時間安排上也會有調整,而準備考試過程中也不是全天都在念書,也是需有些放鬆活動

而在高中考完試的暑假,曾經玩很多遊戲,但後來有點空虛,就開始學些課外的東西和寫筆記;而到了現在大學,除了讀書外也有寫文章,情況也就跟以前有所不同了,而在學期中和寒暑假的時間分配也有所不同,未來會怎樣我也不太確定

有時候看一些認識的人,包含同學或親友,也會發現大家的活動也都有所不同呀,不過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共同之處,例如有關於目標、意義、樂趣、貢獻、成長、體驗等等

⬛有關目標

那能否有多個目標呢?

我認為是可以的,例如我可以想要在大學拿到一定水準的成績,也可以同時要完成寫文章的目標,也可以同時要有維持身材的目標,不過也要注意到目標設定過多的時候,就必須要排列出優先順序,做個梳理,看看哪些事情優先

而有關於目標,之前我有看過書「目標感」(The Path to Purpose),裡面提到目標:是指為了完成對自我有意義,同時對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義的事情時,產生的穩定且可概括的意圖,超出了個人意義的範疇,會延伸到自我之外的世界,例如為別人貢獻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新東西,或是完成自己的事情

這點我認為也可以作為參考,不過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以及當下和未來、利己和利他之間的平衡,就都是因人而異

以上觀念就提供給大家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彼得潘-avatar-img
2024/02/24
我欣賞過一部電影 和納粹集中營有關 有一人謊稱有收音機 可以收聽盟軍在歐洲的戰果 每天都經由此人流傳德軍節節敗退的消息 這鼓舞了所有的猶太人的生存意識。這故事告訴我們 希望是活下去唯一的救贖 即便只是善意的謊言也有幫助。
avatar-img
小豆pika的園地
129會員
376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小豆pika的園地的其他內容
2024/10/29
想要分享三個減少內耗的思考方向 1 拉長時間來看事情 拉長時間來看事情,其實很多事情其實只是暫時的 有些以前曾經很在意的東西,到很多年過後來看,常常就覺得似乎還好 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閒言閒語時,當下可能覺得很氣,但如果拉長時間看,這些事情常常就沒那麼重要 因此,不妨想想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
2024/10/29
想要分享三個減少內耗的思考方向 1 拉長時間來看事情 拉長時間來看事情,其實很多事情其實只是暫時的 有些以前曾經很在意的東西,到很多年過後來看,常常就覺得似乎還好 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閒言閒語時,當下可能覺得很氣,但如果拉長時間看,這些事情常常就沒那麼重要 因此,不妨想想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
2024/10/29
「你覺得在台灣學習,是不是因為恐懼?」 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時候,他問到了這個問題 當下讓我心裡一震,想想看,似乎真的是這樣 雖然不全然只是因為害怕,但不得不承認,在台灣學習,恐懼真的佔了很大部分
Thumbnail
2024/10/29
「你覺得在台灣學習,是不是因為恐懼?」 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時候,他問到了這個問題 當下讓我心裡一震,想想看,似乎真的是這樣 雖然不全然只是因為害怕,但不得不承認,在台灣學習,恐懼真的佔了很大部分
Thumbnail
2024/10/28
【實力 運氣】 最近在想實力跟運氣的關係 常常我們會覺得,成功是一部分靠著實力,一部分靠運氣 但實力本身會不會其實也跟運氣有關?或者說,成就是不是也受到機率影響?
Thumbnail
2024/10/28
【實力 運氣】 最近在想實力跟運氣的關係 常常我們會覺得,成功是一部分靠著實力,一部分靠運氣 但實力本身會不會其實也跟運氣有關?或者說,成就是不是也受到機率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主人翁辛克萊以一個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對自我認知、性向、性啟蒙、對威權的反抗等議題,呈現出當代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文章探討了真實與虛假、自我封閉與蘊含的自我表達之間的衝突,提供了改變內心的勇氣和真誠面對自己的重要性。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納粹統治時期,因為猶太人身分,弗蘭克全家都被關進集中營。他在集中營裡飽受摧殘,父母、兄長、懷孕的妻子都相繼死於毒氣室中。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主角安德魯從對自己隱藏的過去到重新找到生命中的意義的故事。他透過教導他人如何尊重「臨終者」,重新與人接觸,並放下過去的自我偽裝,這本書充滿了愛和治癒的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主角安德魯從對自己隱藏的過去到重新找到生命中的意義的故事。他透過教導他人如何尊重「臨終者」,重新與人接觸,並放下過去的自我偽裝,這本書充滿了愛和治癒的故事。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曾經在二戰納粹集中營中,經歷了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但是在那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他因為心裡強大而活下來 這本書是他在倖存後的回憶,第一部分書寫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和想法;第二部分則是談到意義療法 以下列出書中部分的內容,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
Thumbnail
信仰可以引領你到一個高度, 但偏執會吞噬你; 信賴可以幫助你走出困境, 但依賴會控制你。
Thumbnail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Thumbnail
「我們已了解人類真正的本質。人類發明了奧許維茲毒氣室,同時也抬頭挺胸、口中念著主禱文或猶太祈禱文步入毒氣室。」[1] 這是歷經二戰集中營浩劫的維也納心理醫師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寫下的一段話,可謂濃縮了《向生命說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