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檢舉內容
保育的情感邏輯(2):審美魅力與影像敘事

2022/09/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篇說到,如果要感受生態魅力,需要的是一種調頻的技能,從中感受到人、非人與環境互動之下的身體情感。不過,上次還來不及提及的,還有技術物,諸如望遠鏡、相機、錄音機等各種採集器材,甚至是讓鳥類居住的巢箱等技術物,可以讓人延伸對生物的感知與探索能力(或者應該說調頻),與環境建立關係,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媒介。
而在現今網路媒體發達的時代,影像當然發揮了很重要的影響力。許多人是透過網路上的影像與野生動物相遇。透過這些策略性的影像組合,喚起人們特殊的情感,並產生一股想要或是應該要做些什麼的衝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85 字、2 則留言,收錄於此專題與 Premium 專區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期望以人地關係的角度紀錄世界。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報導文學獎、鍾肇政報導文學獎。文章散見轉角國際、換日線、上下游副刊、中華民國地理學會會刊。 [email protected]
曾經的野生動物生態研究生,跨領域來到人文領域,究竟兩者可以迸出什麼火花呢?本專題為一系列讀書筆記或旅行散文,有時候是一本書、一篇或多篇文獻或相關遊記的集結。主要討論主題為:人類世下的野生動物保育、生物多樣性維護、農業實踐,以及圍繞這些主題的政治生態、生命政治、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生態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註冊會員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