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孤獨老病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不生小孩」已逐漸形成普遍共識,沒錢、沒房、沒車、階級世襲、自我實現等各種理由,從佛法而言,輪迴的樂,就像得了皮膚病而拼命抓癢所獲得的快感,抓得破皮流血流膿,又進一步導致皮膚病惡化,所以樂的本質是苦,人從出生就開始受苦。

確立了「不生小孩」,那麼結婚則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一張紙來證明,又或者說那張紙證明的不是情感,而是利益、所有權、名份。那麼進而確立了「不結婚」,但對尋找愛情關係的男女而言,適婚年齡的女性有部分難以接受以不結婚為前提而交往,換句話說,社會價值觀接受老富翁娶年輕女,但不太接受老富婆嫁小鮮肉,雖然也有「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但跟生理結構也有關,畢竟不是錢多就能硬。

在這情況下,部分女性到了適婚年齡就會想逼婚,導致穩定的交往關係反而產生壓力,進而導致雙方寧可追求不穩定的、有距離感的、消極的、有目的性的交往關係,不乏看到雙方長跑數年,但分手後女方居然嫁了才認識幾個月的新任,但維持不穩定的關係也加劇了孤獨感。

「單獨」和「孤單」有莫大的差別。當你孤單的時候,你會想到別人,你會想念別人。孤單是一種負面的狀態,你覺得如果有別人在的話一定會更好,那個別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太太、母親、愛人或是先生等等。如果有別人在,那一定很好,但是別人卻不在。「孤單」是別人的不存在。而「單獨」是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單獨是非常正向的,它是一個「在」,洋溢的「在」,你非常充滿著「在」,所以你可以用你的「在」充滿著整個宇宙而不需要任何人。—奧修

從反對「不生小孩」的立場,往往將孤獨老病死作為情緒勒索,但因為焦慮而生小孩是幸福的嗎?所以確立了「不生小孩」後,學習面對孤、獨、老、病、死,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老、病、死

死亡

學習面對死亡是最根本的,有能力面對死亡,就能面對病痛;能面對病痛,就能面對老化。生命中最怕的不是死,而是生不如死,就像插著管躺在病床上痛苦地活著,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死亡一直是個大議題,昂貴的安樂死、卡繆提及的自殺、藏傳佛教的破瓦法與虹化、道家的出陽神與尸解等等,有個無法證實的實驗是:「實驗科學家讓死囚相信在他旁邊滴的水事實上是他自己的血,死囚看不見自然也無法求證。實驗結果是就這樣的設置過了一段時間,實驗對象真的死掉了。」,如果這實驗為真,那破瓦法與出陽神也能從相信自己已離開肉體,而虹化、尸解、死亡的角度來解釋,也就是能將死亡化被動為主動。如果有能力主動的好死、乾淨的離世應該是幸福的。

病痛

以病痛而言,DBT有個技巧叫「痛苦耐受」,從第四道觀點,也強調「有意識的受苦」,就如靜坐時痠麻脹痛癢都是無常、都會過去、都只是感受,就像吃了神秘果,酸的變甜的。訊號與判讀,痛是訊號,苦是判讀,如果不做判讀,那五感只是純粹的訊號,剩下為了生存的機械式本能中心的反應,或許俱生我執就在其中,扯遠了。就如聖嚴法師晚年堅持不換腎,對一般人而言,一場大病恐怕陷入財務危機,那能否換個角度,陪著病痛、不治療而走向死亡呢?這議題或許有機會另闢討論。

老化

以老化而言,離開了社會生產力年齡層後,社會是現實的,就像健保用藥標準,不是保證治療效果,而是保證維持不死。當只能吃老本,也不願將小孩當成提款機,那降低生活水平就是重要議題,而由奢入儉難,不如年輕時即早漸進式降低欲望。而當有能力掌握死期時,就能掌握到死前財務的分配,因為不確定死期,所以才產生焦慮。


孤、獨

孤單

孤與獨,英文為lonely與alone,從奧修解釋中:『「孤」是別人的不存在。而「獨」是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這情感層面是最複雜的、沒有邏輯的。親情、友情、愛情、性與愛,似乎人們天生害怕孤單,或害怕獨處,可是那些情感又是無常的、短暫的,孤單就像漏水的碗,只能偶爾裝滿,隨時間而流逝。

最近VTuber三星ナナミ因演算法變得有名,也讓人了解風俗產業的內容與從業人的想法,而性愛分離也逐漸有女性認同,叔本華認為:「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現在社會似乎「性產業」與「愛產業」分別發展,與其說愛產業、情感產業,不如說孤單產業,因為孤單所以需要別人的存在、需要情感、需要愛、需要透過性,但孤單是填不滿的。

日本的風俗業有合法立案的,自古以來也有妓院,也就是男性基本上是性愛分離的,只是當性產業蓬勃發展,那少子化勢必更加嚴重,而各種成人片、性玩具的發展,又導致傳統真人性產業的沒落,畢竟費用、性病、仙人跳各種風險成本,加上玩具甚至比真人刺激,但性的需求能夠滿足,那愛的需求,或者說填補孤單的需求呢?或許有些人是藉由性來滿足愛、情感的交流,從三星ナナミ的談話中也能聽出這種感受。

若觀察本能的繁衍慾望,其實跟貓狗沒什麼兩樣,人一樣是動物,例如排卵期的雌激素濃度會上升,造成性慾變得更強烈。叔本華認為:「人的生育本身是罪惡,而性慾就是最大的恥辱和罪惡,人類要擺脫痛苦和不幸,就必須在自身中抑制情慾,把現世的享樂視為虛幻,遏止自私的慾念,憐憫他人的痛苦。」或許叔本華是排斥承認自身的非理性、動物性的部分,認為人不該像動物非自主的、受控於本能的性衝動,或許本能的繁衍慾望也與俱生我執有關。

孤與獨,是討論情感層面,從奧修的解釋,孤是需要他人,也就是與他人的關係建立,如親情、友情、愛情,而愛情又牽扯兩性議題,關於性產業的開發輪廓已逐漸完整,但情感產業似乎尚在萌芽發展中,也就是說,有辦法花錢買一段性的體驗,那有辦法花錢買一段愛的體驗嗎?就如同《出租女友》般,這是另一個議題:情感產業或孤獨產業、陪伴產業能怎麼賣體驗?

單獨

最後終於談到「獨」了,「獨」是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獨」不像「孤」的破碗永遠需要他人來填補,只要自己存在那就是滿的、平靜的、沒有激情的,就像很多出世修行者一個人入山獨修,但就算年輕的和尚或尼姑,應該也無法避免本能的繁衍慾望,記得叔本華是認為隨年齡增長,性機能老化才有辦法不受干擾,而只要有了性慾,那就將從「獨」的狀態轉為「孤」,因為想要他人存在,當然也有將慾望轉為道用,但以第四道觀點而言,性中心很少以它自己的能工作,就像孤單、S或M、轉為道用,應該都是奪取性中心的能在其他諸中心的錯誤工作。

『當說及性中心時,他說,實際上它從未獨立工作,因為它經常依賴其他中心:理智、情感、本能與運動。然後在說及諸中心的能量時,他便經常回到他所謂的諸中心的錯誤工作以及性中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說了很多關於諸中心如何奪取性中心的能,與用這能所產生的完全錯誤工作充滿了無用的興奮,然後反過來給性中心無用的能,使它根本無法工作。我記得他是這麽說的:「當性中心以它自己的能工作時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但這很少發生。」』—《探索奇蹟》

總而言之,處理孤、獨,比處理老、病、死要複雜得多,就算是個修行者,也必在孤與獨間反覆橫跳,就算走小乘一人獨修,內在也必然升起本能想延續自我的掙扎,但如此離群索居、壓抑是好的嗎?說到底人的一生是一個人來,也是一個人走,其他的親人、友人、愛人在彼此的時間線上,都只是過客,但沒有這些過客,人生的時間線還剩下什麼?或許人生沒有終極的意義,認為人生無意義也或許只是將「無意義」視為崇高的意義,對價值觀的質疑,進而對價值觀的質疑的質疑,暫時擱筆,有機會再重整思緒。


  • 延伸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7會員
521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5/02
新文章將轉移至馬特市,新專題暫定為《不焦慮的簡樸生活》,開啟下個階段,歡迎移駕:子非魚 Matters。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有時候在想,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的庸人自擾?對於無產階級而言,只能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快樂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似乎簡單許多,說的現實點,所謂的修行、療癒、哲思等,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的精神自慰?對無產階級而言吃不飽、穿不暖都成問題,哪有時間思考。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2023/03/14
朋友說最近被推薦一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在推薦文留言中又找到另一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雖然還沒看,但原來以前思考的「是否能主動選擇死亡」已有前人分享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從出生到死 就是一連串孤獨的過程 這種孤獨不單指偶然獨處時短暫的寂寞 也不是失戀 或者失去親人 或被朋友背叛 被老闆解雇當下的無助 人終究是一個獨立個體的這個事實 就已經是孤獨的本身 這不是年夜飯大團圓或摟著心愛的人感到幸福 或和久沒見的朋友舉杯 就可以掩蓋(取代)掉的事實 當然多數
Thumbnail
人從出生到死 就是一連串孤獨的過程 這種孤獨不單指偶然獨處時短暫的寂寞 也不是失戀 或者失去親人 或被朋友背叛 被老闆解雇當下的無助 人終究是一個獨立個體的這個事實 就已經是孤獨的本身 這不是年夜飯大團圓或摟著心愛的人感到幸福 或和久沒見的朋友舉杯 就可以掩蓋(取代)掉的事實 當然多數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很多人害怕孤身一人,所以急於尋求他人陪伴來填滿自己的空檔。孤獨沒有不好,如果你覺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相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自處是種能力,傾聽自己、與自己相處,你會越來越認識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很多人害怕孤身一人,所以急於尋求他人陪伴來填滿自己的空檔。孤獨沒有不好,如果你覺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相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自處是種能力,傾聽自己、與自己相處,你會越來越認識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從反對「不生小孩」的立場,往往將孤獨老病死作為情緒勒索,但因為焦慮而生小孩是幸福的嗎?所以確立了「不生小孩」後,學習面對孤、獨、老、病、死,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從反對「不生小孩」的立場,往往將孤獨老病死作為情緒勒索,但因為焦慮而生小孩是幸福的嗎?所以確立了「不生小孩」後,學習面對孤、獨、老、病、死,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單身好苦惱? 有些單身的朋友,會覺得即使透過上班或投資理財已經讓經濟無虞,自己可以有能力買車或買房,但是即使買了這些東西後,也只有一個人,總覺得有些孤單。是不是覺得單身特別的苦惱?很想要有一個伴侶陪伴自己的人生旅途? 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Thumbnail
單身好苦惱? 有些單身的朋友,會覺得即使透過上班或投資理財已經讓經濟無虞,自己可以有能力買車或買房,但是即使買了這些東西後,也只有一個人,總覺得有些孤單。是不是覺得單身特別的苦惱?很想要有一個伴侶陪伴自己的人生旅途? 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Thumbnail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不論是多麼陽光、多麼正向的人,在他的身後一定會有影子……   人類總是在抱怨,抱怨著薪水不高、生活不富裕、家庭不幸福,然而往往一個正向的人的嘴裡會較少出現這樣的詞彙,那就代表了他非常的知足嗎?或許事實正好相反,在那些一個人的夜晚裡,可能他獨自流著淚,大口的將
Thumbnail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不論是多麼陽光、多麼正向的人,在他的身後一定會有影子……   人類總是在抱怨,抱怨著薪水不高、生活不富裕、家庭不幸福,然而往往一個正向的人的嘴裡會較少出現這樣的詞彙,那就代表了他非常的知足嗎?或許事實正好相反,在那些一個人的夜晚裡,可能他獨自流著淚,大口的將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