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處理與NGO

分散式處理與NGO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海星是一種如蚯蚓般奇怪的生物,假如你切掉海星一個腳,它會再重新長出腳來,但最最神奇的是那隻被切掉的腳,居然會再長成另一隻海星。因為海星沒有所謂的大腦,它只是一些簡單的神經網路,就像網路上無數獨立、自主,卻又有連繫的小社群。

這種社群是一個分散,沒有領導者,沒有上下階層的組織,以傳統理論來看,這種混亂的結構,是企業致命的弱點,但是作者認為,在新的時代,沒有嚴謹的組織以及領導者的缺席,反而是資產,反而變成力量與優勢的來源。

而傳統的企業與政府組織,就像一隻蜘蛛,把蜘蛛的頭切掉,牠就死了。

企業存活與發展的典範似乎正在轉變,有愈來愈多傳統組織開始採用分散式組織的策略,讓各個部門有更多獨立自主權。

其實這種分散式組織能發揮效果,還是有些條件的,首先,它雖然沒有權威的領導者,沒有階級,沒有從上而下訂定許多規則,但是彼此之間有大家認同的規範,彼此有共同相信的價值觀與理想,(這正好是NGO之所以存在的要件),雖然沒有權威的命令者,但是需要有催化者建立平台,並維持平台的健全發展(這一點我過去都是以『神聖空間』這樣的概念來陳述)。

分散式組織這個概念其實是來自電腦程式設計中的平行序列方程式,所謂分散式處理意思將我們的工作目標劃分成幾個不同的處理器去執行,或是交由電腦中的虛擬代理人網路去完成。進行的方式有幾種,比如創造一群功能簡單的代理人,共同工作來完成一個目標,比如螞蟻等昆蟲動作簡單但數量龐大,同心協力就可完成許多難以想像的目標。

另一種方法是模仿生物神經網路系統,結果發現,即使是最簡單的神經網路(如海星與蚯蚓或者許多生物的群集行為),都有意想不到的威力。第三種是在電腦中創造一個虛擬基因,讓它在虛擬世界中演化,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以電腦程式而言,這個概念是人工智慧的大革新,因為以前我們總想努力想寫出可以涵蓋所有可能情況的處理規則(在人類社會中,因此發展成法律多如牛毛,但是規定愈多漏洞也愈多的現象),但是後來發現非常困難,無論如何努力,電腦總是有錯誤,於是再加入新規則避免再犯這個錯誤。結果錯誤愈多、規則就越多,最後程式因為變得太龐大而無法運轉,(或許有點像社會上太多防弊的規定只困擾到守法的好人,但是有心犯錯的壞人乃可以找到漏洞逍遙法外?)

因此以規則為導向的人工智慧終究是失敗的,但是後來以這種分散式處理,自行演化的虛擬代理人方式,(以企管語言來說,也就是規範並不是由上而下,而是改由下而上發展),程式設計者只在最低的結構層次界定個別代理人的行為,而不去界定系統本身的行為,而系統的行為變成是由較低階每個單位數不清的互動結果來產生。以NGO而言,就是表現在塑造組織文化(共同的價值觀)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最基本的價值與典範就像是界定最基本結構的行為,至於其他各群組的互動與發展,就不去由上而下的規範。

這過程也可用『演化』來類比,演化不是被誤解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概念,而是著重在個體、群組之間不斷的互動、適應與學習。

我們一直生活在不斷演化中的時代,而且現代的演化比之於地球過去幾十億年的歷程,更是一個速度快得不得了的階段,但是人們很少用演化的角度來想事情,想組織的成長。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生活周遭的世界看成一張相片,固定不動,其實它是一部電影,不斷地在改變。

簡單講,所謂演化就是我們會從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中學習,並改變我們的行為,同時,我們的改變也會影響別人,當個體數一多,這種互動與回饋,就是演化的動力。

是的,演化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NGO發展若能善用演化的模式,就可以最小的力氣達到組織的目標。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如何為生命做註記呢? 回顧過往,很多當年似乎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事,現在卻渺無痕跡,而許多小小的善意與話語,卻會在腦海中不斷盤旋。人能擁有什麼呢?大概只有付出去的東西才能留存在世間吧?面對生活,要用整個生命的強度與熱度去擁抱吧?記憶是取決於強度,而非長度! 有部電影有這樣的對白,男主角說:「剛才在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曾經同時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比爾蓋茲:「巴菲特教了你什麼?」 他緩慢而慎重地說:「巴菲特教我用空白填滿行事曆。」這時,巴菲特從衣袋抽出一本比他手還要小的日曆記事本,輕聲細語地說:「時間是唯一沒有人能買的東西。」 行事曆中為什麼需要空白的行程? 因為我們必須主動給自己沉思的時間。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所度過的一生呢? 我們當然可以依據自己賺了多少錢,貯存了多少物質財產來做為評價,但是,就像一部戲劇著名的台詞所說的:你不能把它一起帶走! 如果我們什麼都帶不走,那麼唯一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留下了什麼! 這段話是「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所寫的,他
這些年我常到各中學或大學演講,也在各種活動中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表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許多朋友難免會困惑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生活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看著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褚士瑩所寫的「在天涯的盡頭,歸零」這本新書,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詞的這首「夢田」,的確,人人心中都有一畝夢田,只要到一定年紀,這個童年栽下的種子,就會不斷前來呼喚。 知道褚士瑩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讀完醫學
我們如何為生命做註記呢? 回顧過往,很多當年似乎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事,現在卻渺無痕跡,而許多小小的善意與話語,卻會在腦海中不斷盤旋。人能擁有什麼呢?大概只有付出去的東西才能留存在世間吧?面對生活,要用整個生命的強度與熱度去擁抱吧?記憶是取決於強度,而非長度! 有部電影有這樣的對白,男主角說:「剛才在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曾經同時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比爾蓋茲:「巴菲特教了你什麼?」 他緩慢而慎重地說:「巴菲特教我用空白填滿行事曆。」這時,巴菲特從衣袋抽出一本比他手還要小的日曆記事本,輕聲細語地說:「時間是唯一沒有人能買的東西。」 行事曆中為什麼需要空白的行程? 因為我們必須主動給自己沉思的時間。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所度過的一生呢? 我們當然可以依據自己賺了多少錢,貯存了多少物質財產來做為評價,但是,就像一部戲劇著名的台詞所說的:你不能把它一起帶走! 如果我們什麼都帶不走,那麼唯一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留下了什麼! 這段話是「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所寫的,他
這些年我常到各中學或大學演講,也在各種活動中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表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許多朋友難免會困惑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生活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看著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褚士瑩所寫的「在天涯的盡頭,歸零」這本新書,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詞的這首「夢田」,的確,人人心中都有一畝夢田,只要到一定年紀,這個童年栽下的種子,就會不斷前來呼喚。 知道褚士瑩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讀完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