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修餘行,不能滅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象山慶2022.10.17)
有人云:「謗般若罪,唯念佛能滅」,「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唯念阿彌陀佛得滅」,在滅罪這方面,念佛滅罪往生超過其他的行持」,且輾轉抄引《大智度論》「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之文為證。但是,此段引文或始於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卷一
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智論》云:「有諸菩薩,………超生淨土。」又《十住斷結經》云:「是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欲國土。佛言:西方去此無數國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淫怒癡,蓮華化生,不繇父母,汝當生彼。」故《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是知蟻山風水,遲疾天殊[1],古謂欲得一生取辦,便於是法留心,是名最勝第四方便。
但翻查三處引文的原典,文字有些出入:
1.《智論》一段,查無該文。唯大智度.初品中.佛土願.釋論》第十三云:
問曰:如〈泥黎品〉中謗般若波羅蜜罪,此間劫盡,復至他方泥黎中,……。
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
此論文所說之「念佛三昧」,能「除種種(貪嗔癡)煩惱及先世罪」、能「速滅諸罪」,是「諸餘三昧」所不急;然此所念之佛乃「三世十方諸佛」或「唯佛世尊」,並未專指「阿彌陀佛」。是故,《大智度論》原文與蓮池大師的《智論》引文,頗有差距。
2. 竺佛念/譯《十住斷結經》[2]卷五<神足品>:
是時座上,有四億眾,見此瑞應,各生患厭,心自思惟:「夫生有死,皆由因緣,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淫之為源,斯由貪愛。我等願樂生無欲國,乃得修此覺意三昧,定意正受。」是時世尊,知來會者心中所念,而告之曰:「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淫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華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者,可發誓願!」時四億眾,即於座上,同心發願,求生彼土。
《十住斷結經》的原文如上,蓮池大師的引文乃「取意」之摘錄,大致無誤。
3.所謂《大本》,有時是《大般涅槃經》[3],或《無量壽經》[4],或《法華玄義》[5];此處乃是《大寶積經》卷18<無量壽如來會5-2>[6]
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令無量諸眾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假使經過大千世界滿中猛火,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讀誦、受持、書寫經卷,乃至於須臾頃,為他開示,勸令聽聞,不生憂惱。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清.續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亦曾轉引:
菩薩六心,墮落聲聞,塵劫不回。猶菴羅華、魚子一般。因中雖多,結果者少。若能念佛,圓發三心,自然轉權成實,回小向大,如彼白衣驟貴,平地升仙者然。故《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圓教登地尚爾,況權小初心人耶。
類此「從他書轉引而不複查經論原文」的缺失,乃一般傳教者之風氣,或為了省事,或不疑於祖師,卻因此有失於嚴謹性與可信性。雖然,祖師「取意文」或有其時代因緣(如:身邊無經書可查證,只能靠「記憶」而取其意、略其文),而我輩處在「文教流通,查證便捷」的時代,似應多用一些心,對自引或轉引的經論祖語,反覆的(紙本或網路)查對,務求其精確、詳實,而不宜直接的抄錄、轉貼,或仿效前人之「取意」造文,以免引起不必要之誤解。
[1] 《蓮宗寶鑒》:「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
[3] 《大般涅槃經》40卷,曇無讖大師所譯,後稱《北本》或《大本》。
[4]《無量壽經》在淨土三經中部卷最多,簡稱《大經》或《大本》,如,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引《大本彌陀經》言…《大本》所云「鳥棲」,「棲」者,止也
[6]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云:《大本》有六,一名《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後漢支婁迦讖譯。二名《無量壽經》,曹魏康僧愷譯。三名《阿彌陀經》與今經同名,吳支謙譯。四名《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五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元魏菩提流志譯。六名《佛說大阿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者。<回歸經典.重視善本--提倡《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 仁欽多吉《寶積經》卷18〈無量壽如來會5-2〉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問1:若想往生極樂,是否須「憶佛、拜佛」、練定力,較有把握?
「重陽」念佛:避邪、求壽、敬老(象山慶2022.9.10) 重陽節是漢文化傳統節日[1]。依《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又稱「登高節」。戰國已形成,魏晉多吟詠,唐代定為民間節日。 一、重陽節之由來與習俗 (一).緣起: (二).傳說與習俗 傳說有二: 與傳說相應的習俗如下: 5.拜祖先與地基主[3]。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象山慶2022.8.31) 1.住立空中5.影臨東域 3.本願成就12.舉足救迷13.立撮即行23.臨終來迎24.放光讚慰44.悲心招喚 28.救度逆謗29.苦機為先 2.指方立相 4.西方淨土 45.光壽無量46.諸佛稱揚47.諸佛之王48.最尊第一 一、立撮即行
有人說:老調重彈,彈的不是過去的旋律,是現在的你:老調重彈,練的不是「彈什麼」,而是「怎麼彈」。有人從背景鋪陳,有人從結尾倒敘,有人刻畫角色性格,有人經營情境氛圍,所有「再安排」的細節,都是再一次創作。
問1:若想往生極樂,是否須「憶佛、拜佛」、練定力,較有把握?
「重陽」念佛:避邪、求壽、敬老(象山慶2022.9.10) 重陽節是漢文化傳統節日[1]。依《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又稱「登高節」。戰國已形成,魏晉多吟詠,唐代定為民間節日。 一、重陽節之由來與習俗 (一).緣起: (二).傳說與習俗 傳說有二: 與傳說相應的習俗如下: 5.拜祖先與地基主[3]。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象山慶2022.8.31) 1.住立空中5.影臨東域 3.本願成就12.舉足救迷13.立撮即行23.臨終來迎24.放光讚慰44.悲心招喚 28.救度逆謗29.苦機為先 2.指方立相 4.西方淨土 45.光壽無量46.諸佛稱揚47.諸佛之王48.最尊第一 一、立撮即行
有人說:老調重彈,彈的不是過去的旋律,是現在的你:老調重彈,練的不是「彈什麼」,而是「怎麼彈」。有人從背景鋪陳,有人從結尾倒敘,有人刻畫角色性格,有人經營情境氛圍,所有「再安排」的細節,都是再一次創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以故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世謂為淺近。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以故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世謂為淺近。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真歇了禪師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