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聖俗二分的神學辯護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以上述傳統作為參照基準,聖俗二分的觀念與我們的信仰違背。先針對「上帝就如流亡國王」的誤解來澄清。在這個錯誤的比喻當中,聖潔的上帝、天國的管治遭受造物排拒,受造界成為抵擋上帝的世俗勢力範圍,這就是所謂的聖俗二分。傳統卻告訴我們,上帝一直穩坐世界的寶座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受罪惡汙染的世俗,仍然在上帝神聖的管治範圍之中。
聖俗二分違背信仰的另一方面,就是把宗教與非宗教觀點二元對立。之前提到楊腓力的父親罹患小兒麻痺症,他把「上帝會親自醫治他」這個宗教觀點,與「住院接受治療」這個醫學觀點區分出來,並斷然唯獨堅持宗教觀點而拒絕醫學觀點。聖俗二分的始作俑者不單是基督徒。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著名的無神論者,曾寫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上帝的錯覺》(The God Delusion)等暢銷書,風靡全球讀者。他認為上帝並不存在,否定宗教觀點的價值;把上帝垂聽禱告、上帝醫治病人等宗教觀點,化約為人類作為動物的演化結果,用生物學觀點來全盤排斥宗教觀點。傳統卻告訴我們,上帝主要藉著聖經向人啟示屬靈的智慧(宗教觀點),也藉著一些基督徒所稱為的普遍啟示,即大自然、自然律等,向人傳遞非宗教觀點。上帝不單掌管基督徒想要為病患代禱的屬靈意念,也掌管每一個可見或不可見的醫學、生物學現象。無論是藉著神蹟醫治,或者是藉著藥物、電療、復健技術等,病得醫治最終都必須歸功於上帝。
下一部分,我會說明把傳統和心理學兩者整合,是應對聖俗二分現象的理想辦法。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種聖俗二分的觀念與我們的信仰相違背,以傳統作為參照基準就可以見得。 傳統的其中一個例子是《西敏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十七世紀中期,英國內戰爆發,民不聊生,社會、政治、甚至宗教體制岌岌可危。
一九八八年,一位黑人國王在倫敦登基,舉世轟動,他就是衣索匹亞國王安哈(Amha Selassie)。安哈自封為衣索比亞第二百二十六任國王,王室血統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開國君主馬尼立(Menelik),即舊約聖經人物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所謂兒子。
群體除了承載傳統和受傳統塑造之外,也主動修改和認可修改後的傳統,並傳遞給群體後來的成員。宗教改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認同宗教改革的基督徒,對於教宗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僵化的神職人員體制、受異教哲學影響的聖餐觀等,表示懷疑甚至否定。
今天的開放社會保障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聖經唾手可得,人手一本並不困難;基督教派、異端、異教等,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營運。這樣,「唯獨聖經」和「以上帝之名」這兩句口號,就為基督徒帶來多種似乎是隨意、個人化、無須理由、不分高下的參照基準。
康納曼的研究,對於面對時代挑戰的基督徒而言,有什麼啟發?在今天變化多端的家庭、教會、社會處境,我們都被迫做不同的選擇來回應,而選擇則取決於我們的參照基準。基督徒在日常生活時做決定時,有一個與非信徒不同的參照基準,就是傳統。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這種聖俗二分的觀念與我們的信仰相違背,以傳統作為參照基準就可以見得。 傳統的其中一個例子是《西敏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十七世紀中期,英國內戰爆發,民不聊生,社會、政治、甚至宗教體制岌岌可危。
一九八八年,一位黑人國王在倫敦登基,舉世轟動,他就是衣索匹亞國王安哈(Amha Selassie)。安哈自封為衣索比亞第二百二十六任國王,王室血統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開國君主馬尼立(Menelik),即舊約聖經人物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所謂兒子。
群體除了承載傳統和受傳統塑造之外,也主動修改和認可修改後的傳統,並傳遞給群體後來的成員。宗教改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認同宗教改革的基督徒,對於教宗作為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僵化的神職人員體制、受異教哲學影響的聖餐觀等,表示懷疑甚至否定。
今天的開放社會保障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聖經唾手可得,人手一本並不困難;基督教派、異端、異教等,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營運。這樣,「唯獨聖經」和「以上帝之名」這兩句口號,就為基督徒帶來多種似乎是隨意、個人化、無須理由、不分高下的參照基準。
康納曼的研究,對於面對時代挑戰的基督徒而言,有什麼啟發?在今天變化多端的家庭、教會、社會處境,我們都被迫做不同的選擇來回應,而選擇則取決於我們的參照基準。基督徒在日常生活時做決定時,有一個與非信徒不同的參照基準,就是傳統。
現代以色列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嚴謹的軍事訓練更造就傳奇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他是二零零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絕少數獲此殊榮的非經濟學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我有位曾任全球最大基督教慈善基金會台灣區會長的教授老友, 前兩周, 我們討論宗教文化哲學議題, 他寫到: 歐美有個比例的所謂「天主教」和「基督教」徒,都是把週日的彌撒和主日聚會當成「社交場所」,「教會團體」和政黨與社會團體也相異不大。回首中古世紀歐洲天主教的歷史,也是讓人懷疑誰是「老大」?天父還是
Thumbnail
(三)神聖的自然   人由自然生成,自然由宇宙生成,宇宙由神生成,故人亦由神生成。對宗教徒而言,世界總是呈現超自然意義、顯示神聖的模態。然而,神的神聖性如何通過宇宙(世界)的結構展示出來?甚至被人所理解、模仿?伊利亞德分別以「天」、「水」、「地」說明自然背後的宇宙象徵結構。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我們的確可以像上帝祈求各種需要,但我們沒東西可以跟祂換 上帝之所以是真神,不是那些虛假的偶像,重點不是你隨口說祂是真的假的這樣,而是祂本質上就不一樣,你根本不該妄想跟祂交換任何東西,不然你就只是被彼得譴責的西門之流,只想用錢換變好處而已。 那麼,難道我在病痛的時候不可以求主醫治嗎? 可以,當然
我有位曾任全球最大基督教慈善基金會台灣區會長的教授老友, 前兩周, 我們討論宗教文化哲學議題, 他寫到: 歐美有個比例的所謂「天主教」和「基督教」徒,都是把週日的彌撒和主日聚會當成「社交場所」,「教會團體」和政黨與社會團體也相異不大。回首中古世紀歐洲天主教的歷史,也是讓人懷疑誰是「老大」?天父還是
Thumbnail
(三)神聖的自然   人由自然生成,自然由宇宙生成,宇宙由神生成,故人亦由神生成。對宗教徒而言,世界總是呈現超自然意義、顯示神聖的模態。然而,神的神聖性如何通過宇宙(世界)的結構展示出來?甚至被人所理解、模仿?伊利亞德分別以「天」、「水」、「地」說明自然背後的宇宙象徵結構。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