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烏克蘭人的認同重生與再造(幕後)

2022/10/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文連結

(本篇於2022/9/27刊登於轉角國際,由於合約的關係,無法在這裡放上全文,因此在此附上連結,歡迎有興趣的人直接點擊前往閱讀!)

完稿後隨筆心得

其實當我接到《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書評邀約之前,多少有看過或聽過,不管是各種報導、文章、PODCAST所整理的關於烏克蘭的歷史,以及為何會發展成現今的局面。
但我沒想到的是,真的閱讀這本書後,從中看到更為多元、複雜、迷人卻也很殘酷的一面,並且無可避免地會對現今的世界局勢有些投射及反思。尤其是最近的各種國際新聞,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烏俄戰爭中,不只是政權,還有一張張來自人民的面孔,不論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人,他們的韌性、選擇與行動,將會創造出歷史的新頁,不論這將走向哪種結果。
為了幫助我自己梳理書裡頭多元的視角及時間線,我特地翻了其他的幾本書,包含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描寫俄羅斯歷史與民族認同的書《再造失去的王國》,以及從不同面向比較探討歐亞大陸邊界形成的《歐亞帝國的邊境》,也就變成了這篇文章的內容,而其中佔了滿重要成分的因子,便是宗教邊界的移動
感謝轉角編輯的邀約,也感謝聯經出版這本好書,讓我有機會仔細閱讀和思考這段烏克蘭複雜充滿韌性的歷史,並重新反思現今的殘酷戰爭。

書評文章節錄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為《歐洲之門 (The Gates of Europe)》。如同書名,烏克蘭不論就地理或歷史而言,始終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也是各時期各大帝國的邊陲地區。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是帝國擴張中為了維持權威及國家利益,急於兼併的邊境地帶;對西方不同時期的政權與國家而言,烏克蘭則是俄羅斯擴張的邊陲緩衝區。
如同本書作者浦洛基(Serhii Plokey)在導言中所述,他認為當代烏克蘭是由兩條不斷變動的邊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條是定居社會與遊牧部落形成的邊界,而這條邊界隨著歷史進程,逐漸轉變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邊界;第二條則是羅馬帝國分裂後形塑的東西方基督教,逐漸形成東西歐政治文化的邊界。
然而,正是這樣的地理歷史與文化特性,使得烏克蘭不論是對外於各政權角力之間,或對內於人民認同與行動之間,始終呈現各種不同的抵抗與適應策略,進而塑造不斷流動的邊界線,也形塑出獨特的民族與文化意識。
在現今的烏俄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人民對俄羅斯的韌性正是根源於過往邊界形塑的歷史……」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封面

感謝大家願意點進來並閱讀到這裡,歡迎點選文章連結看原文,或是購買書籍直接閱讀。也歡迎按愛心、拍手鍵或是直接贊助支持,當然非常歡迎留言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目前關注的主題有中亞、蒙古這些遊牧民族組成的區域,還有臺灣的猛禽棲架形成的生態農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