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手足樣貌圖像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手足樣貌圖像I:精神疾病手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



文/謝宜恩(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去年(110年)3月開啟了精神疾病手足的帶狀聚會,以一個月兩次的頻率,定期與彼此碰面,交流故事、傾訴心情、分享經驗。前後共有40位兄弟姊妹有精神疾病的成員參加,現仍有30位的夥伴持續參與聚會。

專線成立7年以來,從早期多數由父母組成的來電者,到後幾年多元身分的家屬與我們接上線,我們發現不同身分類別的家屬或照顧者處境差異很大,經驗也非常不同,因此,我們訂定了一系列的家屬聚會規劃:110年手足、111年子女、112年伴侶的社群經營藍圖。

本系列文章由專線的工作人員,同時身為聚會的參與者,整理歸納我們所認識的手足樣貌、處境與故事,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多元的照顧/陪伴者,對於家屬群體有更寬廣的視野。

文章的基礎在於專線所接觸到的家屬,有一定程度的偏誤,或許有意願參與家屬聚會、來電諮詢家庭狀況的手足,本身就有某種同質性,這些書寫將奠基在這群「相對甘願」的兄弟姊妹,提供讀者某個手足社群的切片。

在開啟這一系列文章之前,我詢問了同在專線工作的同事,他在聚會之前有沒有對於「手足」這個身分的印象,他回應我「其實是一片空白」。我們熟知的故事版本,通常都是「父母親照顧生病的孩子」,但當試圖讀取這群手足在面臨兄弟姊妹生病的故事時,我們是沒有資訊的。


「我、兄弟姊妹與爸媽」:手足跟父母間的三角關係多樣態

在聚會的分享裡,可以聽到許多故事中主角除了自己與生病的兄弟姊妹以外,有很大部分的比重都有「父母親」。手足間、親子間的關係、互動與動力,參與照顧決策、影響心情狀態的多寡,超出我們的預期。

我們姑且使用「健康手足」與「生病手足」來區分家屬與疾病當事人,以下簡單用父母是否在世、父母的期待與照顧想像、家庭內的互動關係等幾個面向來歸類初步的手足群體圖像。

一、「你過好你的人生」─父母在世,希望健康手足不受影響

這類家庭中的父母為主要照顧者,面對健康手足的態度是希望生病的手足不要成為健康手足的負擔,甚至有些父母親會說「我已經幫你弟準備好一筆錢了,你以後不用擔心。」,顯示照顧與陪病的責任是親代的工作,子女是不同的個體,儘管是有血緣身分的手足,仍希望不互相影響,不要「耽誤或拖累」健康手足的未來。

而健康手足的回應方式則端看跟生病手足的關係,以及對於父母照顧的心疼,實際上並不會真的對於生病手足的狀況毫無概念,資訊的流通以及參與協助照顧的程度因人而異,但大體而言仍擁有自己的生活,不會太受到生病的影響。

二、「我需要你的幫忙」─父母在世並為主要照顧者,但希望健康手足支援照顧

雖然並非主要照顧者,但被期待以不同方式支援照顧者的手足,會因家庭內的關係而有不同狀態的參與與反應。有些健康手足被期望透過經濟上的支持、幫忙勸生病的兄弟姊妹吃藥、提供家人情緒支持等,以支援的方式參與照顧,但面對這樣的期待,不同手足則可能會用不同方式回應,包含遠離家裡(用物理空間取得不能協助的正當性)到積極協助(多想一步以幫忙主要照顧者爸媽)都有可能。

三、「我們決定就好」─父母在世,希望健康手足不要干涉決策

第三種家庭則因父母可能考量各種原因─從有自己的精神疾病認識論(如不信任精神醫療,選擇民俗療法),到採保守作法以減少照顧上的變動(較低意願接觸外界資訊),身為主要照顧者,希望健康手足不要干涉照顧決策。

在這種情境中,被排除在照顧之外的健康手足,並不會因為不需實際負擔照顧而鬆一口氣,反而可能因為跟生病手足的關係良好,或是認為父母離世後將接手照顧,以後終究是自己的責任,對於被排除感到無力或憤怒,也因此時常在照顧決策上跟父母有衝突。

四、「未來只剩你們兄妹了」─父母在世,交託健康手足照顧中

上述幾種狀態都可能會隨著父母親的年紀漸長,發展成此類互動:負責主要照顧的父母像是「安排後事」般的,可能時不時會透露或傳達給健康手足「要有心理準備接手照顧」的想法,父母期待健康手足成為替代的照顧者,以保全生病手足未來的生活與安全。面對像是「託孤」般的期許,健康手足則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反應,包含不願思考、排拒對話到積極安排等。

五、「一言難盡」─父母在世,但健康手足成為主要照顧者

在傳統華人家庭的想像與慣習之下,多半孩子生病,主要照顧者都是父母,但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健康手足會在父母仍在世的條件下,上位成為主要照顧者。

形成這樣現象的原因非常多元,從因為父母一方也是病人,另一位父母不願再照顧第二位病人;父母本身也有疾病經驗,無法負擔照顧者責任;生病手足與父母的關係惡劣,主要由健康手足陪病等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的健康手足親職化,有時候會對於照顧有些無力與疲乏,但由手足成為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易位、排序瓦解,並不因照顧者的年齡有很大的影響,將在第二篇文章中再說明手足成為照顧者的挑戰與現象。

六、「我是他唯一的親人」─父母已離世或失能,健康手足接手照顧

多半此類健康手足落在45-70歲之間,過去主要照顧者由父母擔任,因父母已離世,或可能因失智、中風等失能,所以由健康手足接手照顧。

有些健康手足會表示憾恨,過去沒能參與照顧,許多陪病歷程需從頭摸索、或是過去父母走了許多冤枉路,讓現在接手照顧更加辛苦、也須讓生病的手足重新適應不同的照顧方法,有些健康手足會有無奈的心情,當遇到照顧議題時,要面對的不只是離世父母的期望,更有道德上的壓力和斷不開的血緣羈絆。

七、「我真的沒有辦法親自照顧他」─父母已離世或失能,安置生病當事人

最後一類手足則是在父母離世或失能後,選擇安置生病的兄弟姊妹,因許多不同的考量而無法承接照顧責任,透過提供經濟支援,讓生病手足在康復之家、慢性病房或療養院中生活。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見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在上方很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現在處在這樣的狀態中,並不表示就不會再移動;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描繪,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進而有更深一層的同理,甚至是服務發展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4會員
194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家庭矛盾解決:如何走出創傷並實現療癒。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我對於這樣的對話非常的開心,
Thumbnail
家庭矛盾解決:如何走出創傷並實現療癒。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我對於這樣的對話非常的開心,
Thumbnail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此處超連結)」,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
Thumbnail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此處超連結)」,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
Thumbnail
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
Thumbnail
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
Thumbnail
  我始終以為,我們這一世最主要影響的是父母,但我沒想到兄弟姊妹其實也佔了一大部分,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當父母沒有辦法滿足還是孩童時期的我,所需要的精神層面的感受,其實會轉而在手足身上尋找,但很不幸的,我們身旁的手足在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都是直接複製父母給的一切。   我的母親已經逝
Thumbnail
  我始終以為,我們這一世最主要影響的是父母,但我沒想到兄弟姊妹其實也佔了一大部分,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當父母沒有辦法滿足還是孩童時期的我,所需要的精神層面的感受,其實會轉而在手足身上尋找,但很不幸的,我們身旁的手足在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都是直接複製父母給的一切。   我的母親已經逝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甜蜜的家庭,希望家中的氛圍是兄友弟恭、姊妹相倚,但現實是每一個人的際遇不同,即使是手足之間的緣分也是無法強求的。 秋節剛過,你和你的手足團聚了嗎?還是你只能夠在遠遠的地方掛念他們? 如果能夠近距離地把臂言歡固然幸運,即或不然,有時候保持距離的思念未必不是一場最深、最濃祝福。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甜蜜的家庭,希望家中的氛圍是兄友弟恭、姊妹相倚,但現實是每一個人的際遇不同,即使是手足之間的緣分也是無法強求的。 秋節剛過,你和你的手足團聚了嗎?還是你只能夠在遠遠的地方掛念他們? 如果能夠近距離地把臂言歡固然幸運,即或不然,有時候保持距離的思念未必不是一場最深、最濃祝福。
Thumbnail
你是否有想過如果自己是獨生子女那該有多好?當家裏遇到事情是身為獨生子女的你們是否會抱怨如果我有兄弟姐妹跟我分擔哪該有多好啊? 如果你有手足,恭喜你,你很幸運 如果你是獨生子女,我相信老天另有安排 WE ARE SIBLINGS, WE CARE, WE LOVE WE ARE FAMILY !!!
Thumbnail
你是否有想過如果自己是獨生子女那該有多好?當家裏遇到事情是身為獨生子女的你們是否會抱怨如果我有兄弟姐妹跟我分擔哪該有多好啊? 如果你有手足,恭喜你,你很幸運 如果你是獨生子女,我相信老天另有安排 WE ARE SIBLINGS, WE CARE, WE LOVE WE ARE FAMILY !!!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