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成為照顧者】─手足樣貌圖像I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文/謝宜恩(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人們對於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想像是甚麼?是父母無私的愛、是子女承擔瘋狂的家、是伴侶在旁前後照看,而由同輩─兄弟姊妹─成為照顧的主要提供者,我們了解多少?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身為「家屬」與「照顧者」的差異又是甚麼?

臺灣社工學界也對於這群照顧者相當好奇,其中一篇研究〈臺灣精神障礙者手足照顧經驗之初探:以父母照顧經驗做對照〉(陳姿廷、吳慧菁、鄭懿之,2015),便想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健康手足願意承擔照顧者角色?手足照顧具備什麼特色?而健康手足照顧者的能力與限制又在哪裡?

本文將以專線手足聚會的經驗綜合研究文獻,探索手足照顧者的經驗。

一、家屬還是照顧者:手足的選擇

因為血緣,在家人生病的那一刻,親友便自動取得了「家屬」的身分,但是照顧者總是有意無意、自願被迫的,主動成為了「照顧者」。我們好奇,是甚麼讓手足照顧者們成為一個負擔照顧責任的人?

根據研究顯示,多數精神疾病手足照顧經驗都是銜接父母的照顧,意即從父母手上接手,照顧責任轉移傾向尋求內部系統替代(陳姿廷、吳慧菁、鄭懿之,2015),也就是我們上篇文章中提到的第六類:「我是他唯一的親人」。這類手足過去主要照顧者由父母擔任,他們的父母多半已離世或失能,所以由健康手足接手照顧。這類的健康手足多半會傳達:「我沒有其他選擇」的訊息,表示除了自己,生病手足在世上已無其他依靠。而同篇文獻也指出,父母會期待健康手足成為替代的照顧者,我們帶著這樣的好奇去問其他父母照顧者時,有位母親這樣回應:「當然希望生病的孩子能有人照顧,但同時我也會想,這樣會不會太過自私?我也很希望健康的那個孩子,能夠做自己想要的決定。」,因此,是不是父母都會期待另外的孩子成為替代照顧者,這部份我們語帶保留。

不同於研究顯示,從我們的手足聚會經驗中,年輕化世代有可能因為資訊的發達、對於疾病的認知提升,提早進入「照顧」的位置,因此不一定是銜接父母的照顧,有些健康手足在兄弟姊妹一發病後,就承擔了照顧的負擔。究竟是甚麼讓他們做出了這樣不容易的選擇,並沒有一個一致的答案,也許是手足間的羈絆,或是華人家庭道德壓力的推使,無論如何,他們選擇成為了照顧者,並且在照顧與自己的生活中,不斷拿捏平衡。

二、照顧者的犧牲成全:我放棄了部份我的人生

「我很難用言語形容我的感覺,我深愛我的爸媽,我愛我的弟弟,而且我認為父母的養育讓你知道對錯。我確實把家庭放在首位,但同樣的,對手足而言,應該放棄多少才恰如其分呢?你會放棄你的生活嗎?(放棄)你的職業?我是指,(你會放棄)你的希望嗎?這和在哪裡劃清界線一樣。就是你在甚麼地方劃清界限?你會為了家庭做正確的事而且無私地做嗎?這不是容易的事。『是啊,為了家庭,做什麼事我都願意,』到你真的得做和面對事情之前,要這麼說是很簡單的。」——《同情的負荷:精障之照顧者的愛與礙》,P120

不同於父母甘願的犧牲奉獻,健康手足時常對於照顧感到無力與疲乏。在手足聚會中,「界線」與「甘願」兩個議題,是這群手足們所關切的,他們會討論究竟如何「畫那條線」?我可不可以在假日選擇去看一場電影,而不是跟我生病的兄弟姊妹吃一頓飯?我能不能把握外派他國的機會,留下那個需要照顧的他一個人在台灣?我要「放棄」多少我的職業、我的未來、我的人生?而為了照顧放棄這些,我甘願嗎?

面對「託孤」般的期許,許多接手父母照顧的健康手足,要面對的不只是離世父母的期望,更有道德上的壓力和斷不開的血緣羈絆,究竟如何在照顧品質與犧牲成全之中拉出界線,他們總是在不停地做的過程中,思考怎麼樣才是夠好。

三、我究竟是媽媽還是妹妹:手足排序瓦解

手足照顧還有一個特色,面對障礙者時,手足排序是會瓦解的,當手足成為照顧者時,許多人關係會易位:我究竟是他的妹妹,還是他的媽媽?這不僅模糊或打破了手足平等的互動方式,更多時候,成為一個照顧者,更像是成為一個母親。

然而,儘管手足排序瓦解,手足平輩的身分仍是堅不可摧,很多時候,手足照顧者會表示:「我又不是父母,有時候想要干預決策,但卻沒有那個權威可以做完全的決定。」有些健康手足在此要面臨親職化的議題,有那樣的元素,卻沒有那樣的身分,使得手足照顧時常面臨尷尬的位置。

當一個手足成為了照顧者,他眼中看見的世界、與生病家人的照顧關係,以及所在的處境,都與其他照顧者或身分經驗很不同,或許我們能做的,是帶著想了解的眼光,去好奇他們的經驗,也是一個對助人者的提醒:看見他們與其他人的相似與差異,提供最適切的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2025/04/17
國際會所準則第九條 9. 會所有足夠的職員讓會員參與會所運作,但職員數也要夠少到如果沒有會員的參與,會務工作便無法完成,只有會員積極參與時,會所才能成功地推行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Thumbnail
已經邁入三字頭的我和手足一起討論家人未來的長照需求時,雖然已經能盤點政府長照2.0的資源、設想工作能彈性配合的程度(今年的年假還有幾天可以請,專案的進度應該來得急吧),都還是會對時間、金錢的分配感到焦慮。當家人需要的時間壓縮到自己的時間,工作、生活難免被影響,對於在成長過程中,擔起照顧者責任的青少年
Thumbnail
已經邁入三字頭的我和手足一起討論家人未來的長照需求時,雖然已經能盤點政府長照2.0的資源、設想工作能彈性配合的程度(今年的年假還有幾天可以請,專案的進度應該來得急吧),都還是會對時間、金錢的分配感到焦慮。當家人需要的時間壓縮到自己的時間,工作、生活難免被影響,對於在成長過程中,擔起照顧者責任的青少年
Thumbnail
當別人問起我為何如此照顧阿嬤時,我可以不必冠面堂皇地宣稱自己如何被善待到大,而是能簡潔有力地回答:因為我愛我阿嬤,所以我選擇這樣做。
Thumbnail
當別人問起我為何如此照顧阿嬤時,我可以不必冠面堂皇地宣稱自己如何被善待到大,而是能簡潔有力地回答:因為我愛我阿嬤,所以我選擇這樣做。
Thumbnail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此處超連結)」,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
Thumbnail
在上一篇手足樣貌圖像中,我們看見了「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此處超連結)」,其中,因著各式各樣的原因,手足會「上位」成為照顧者;從父母失能、離世,到親子關係衝突,因此手足越位照顧,都是手足照顧者的樣態。但究竟這群特別的照顧者,擁有甚麼樣的處境,有甚麼樣的所思所想,與我們所認識的「一般」照顧者有甚麼不同?
Thumbnail
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
Thumbnail
手足選擇的位置會因原生家庭的狀態、人生的階段、關係的親疏遠近等,影響他們的介入程度與方式。而儘管我們粗略的想要透過讓讀者有更多瞭解而歸類手足,但一來,歷程是會轉變的;另外我們也並不是想要將手足這個群體分類,而是試圖透過不同狀態的手足處境,打開我們對於手足的多元視野,有機會看見更多樣態的家屬與照顧者。
Thumbnail
  我始終以為,我們這一世最主要影響的是父母,但我沒想到兄弟姊妹其實也佔了一大部分,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當父母沒有辦法滿足還是孩童時期的我,所需要的精神層面的感受,其實會轉而在手足身上尋找,但很不幸的,我們身旁的手足在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都是直接複製父母給的一切。   我的母親已經逝
Thumbnail
  我始終以為,我們這一世最主要影響的是父母,但我沒想到兄弟姊妹其實也佔了一大部分,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當父母沒有辦法滿足還是孩童時期的我,所需要的精神層面的感受,其實會轉而在手足身上尋找,但很不幸的,我們身旁的手足在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都是直接複製父母給的一切。   我的母親已經逝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照顧父母親是做子女的基本責任,相信這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才是。 但若是兄弟姐妹之間有困難時,彼此之間是否該伸出援手? 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但站在兄弟姐妹的角度,或許會有著「矛盾」的思維。
Thumbnail
照顧父母親是做子女的基本責任,相信這應該不會有人有意見才是。 但若是兄弟姐妹之間有困難時,彼此之間是否該伸出援手? 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但站在兄弟姐妹的角度,或許會有著「矛盾」的思維。
Thumbnail
在診間,時常看到照顧長輩的通常是家中最不被愛的那個孩子。離得越遠,愛得越深,長輩總是誇讚住在國外的孩子念書念得高,認為每年過年都會回家一次的孩子最孝順。不斷抱怨為了照顧自己而放棄工作的孩子,抱怨孩子做事不勤快、限制自己的吃與外出......等等。這對實際照顧者來說,在照顧上是充滿矛盾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在診間,時常看到照顧長輩的通常是家中最不被愛的那個孩子。離得越遠,愛得越深,長輩總是誇讚住在國外的孩子念書念得高,認為每年過年都會回家一次的孩子最孝順。不斷抱怨為了照顧自己而放棄工作的孩子,抱怨孩子做事不勤快、限制自己的吃與外出......等等。這對實際照顧者來說,在照顧上是充滿矛盾複雜的情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