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線工作者 雅雯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復元的多重面向:不只是「好起來」
活動一開始,老師邀請大家思考:「你認為復元是什麼?」
參與者透過閱讀資料,說出自己的復元關鍵字,老師再將它們寫在白板上:自由、負責、存在價值、人際連結、找到平衡、有選擇……等。這些詞彙讓我們發現,復元的需求並不限於精神疾病經驗者,而是身而為人的我們都渴望的目標。
什麼是「變好」?對某些人來說,是恢復過去的能力;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找到新的可能。從復元的觀點來看,關鍵不在於症狀是否消失,而是能否找到與症狀共存的方法,朝向新的目標前進。
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有個人從小就有幻聽,但仍能過著一般的生活,直到當兵時才確診、開始接觸醫療體系。家人從此不再對他抱有期待,他內心最大的願望便是:「我想跟正常人一樣。」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他從未獲得診斷,是不是就能和一般人一樣生活?
什麼是不正常?什麼是生病?我們討論後發現,「不正常」可能只是指與多數人不同,而「生病」則代表影響到原有的功能。但即使症狀帶來限制,它也是一種挑戰。
進一步來說,復元是一個持續自療和轉化的過程,它不只是單純的症狀管理,而是積極建立健康生活模式、重拾角色與生活意義的歷程。
外人看到病人的是行為問題,復元觀點看的是人的內心狀態
發展與希望是人的基本需求,當我們剝奪了一個人的發展機會,會發生什麼事?
在 COVID-19 隔離期間,人們可以理所當然地「什麼都不做」,但如果這樣的時間拉長到三年、五年,甚至一輩子呢?人的本質是渴望發展的,當我們失去成長的機會,就容易退縮、退化,甚至放棄。
復元的核心就是找到這些發展的可能性。老師談到優勢觀點,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只有「症狀」與「問題」。與其問「這個人還能做什麼?」不如問「這個人擅長什麼?」
在這樣的觀點下,設定「有意義的目標」是推進復元的重要關鍵:
- 這些目標應由個人自己訂定,並對其而言具有意義,不論大小。
- 透過追求這些目標,人們能提升動機、自我評價,克服挫折,並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
- 這些目標可能是與人的連結、貢獻、成就感、自我成長等。
復元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是不斷轉化、尋找生活意義與角色定位的歷程。這條路雖然會起起伏伏,但也充滿未知與挑戰,讓人在其中持續學習與收穫。
家屬/照顧者如何支持復元
家屬/照顧者的支持不僅能幫助疾病經驗者穩定,更有助於復元歷程的推進。老師從日常相處、衝突處理與支持性環境三方面提出具體方法:
- 日常互動中的情感支持:給予關懷與尊重,耐心傾聽(接納不等於同意),營造安全感,並在生活中肯定生病家人的每一點進步,協助重建自信與成就感。
- 衝突情境中的理解與溝通:即便有不同意見,也應以尊重且正向的語言溝通,避免使用汙名化詞彙,如「你就是有病才這樣」、「你沒救了」等。透過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與需求,促進關係的修復與支持。
- 共同營造支持性環境:陪伴生病家人探索興趣、建立生活樂趣與目標,肯定他們的潛能與優勢。過程中尊重他們的自主性,並適時放手,給予空間讓他們做出選擇與決定,強化對生活的掌控感。
疾病經驗者在生活中經常會遭遇失敗、挫折,這時候便需要我們身旁人提供足夠的鼓勵與支持,以轉化他們的負面經驗。透過前面提到的三點、累積正向的互動,我們便能共同打造出支持復元的安全基地。
雙向復元:家屬/照顧者的自我照顧
當一個人開始復元,身邊的家人/照顧者和陪伴者也在經歷自己的復元旅程。
復元不只是疾病經驗者的事情,而是整個家庭、所有身旁的人一起走這段路。許多家屬在陪伴過程中,往往會感到疲憊甚至迷失自我。當我們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生病家人身上、卻忽略自己的時候,最終可能會燃燒殆盡。除了無法提供好的陪伴以外,更可能讓彼此的關係無法繼續。
因此,學習自我照顧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照顧是保持心理、情感、身體、社交與靈性健康的行動,能幫助我們看見生活的正面之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有效的自我照顧行動包括但不限於:
- 運動與規律作息
- 健康飲食
- 保持興趣與社交互動
- 給自己喘息與獨處的時間
- 尋求支持、學習與成長
在自我照顧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先足夠了解自己,包括清楚自己做什麼事情會感到愉悅、放鬆,自己擅長、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才有機會真正做到自我照顧。因此,在照顧之餘也請別忘記留時間探索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老師也強調了自我照顧的兩個重點:首先是提前準備,為壓力來臨時制定清晰的自我照顧計畫;其次是日常實踐,將自我照顧活動融入每日生活中。透過預防性與持續性的雙重策略,我們便能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穩定的陪伴與支持。
結語:讓生活環境成為復元的沃土
在自我照顧與復元的關係中,我們發現自我照顧不僅是恢復元氣的重要部分,更是開啟不同生活觀點的契機,幫助我們和家人朝復元邁進。當我們懂得照顧自己,便能為自己和生病家人創造出更舒適的互動空間。家人關係與復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連結——建立自己的健康生活能促進與家人間的良性互動,而在復元旅程中,能真正幫助患病家人的,往往就是家人間的關係。
通常問題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當我們能以不同視角審視困境時,便能開展出嶄新的可能性。保有關係的彈性,在不斷的嘗試中調整,是陪伴復元旅程的重要心法。就像雨後泥土會變得鬆軟滋潤,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能在經歷風雨後,成為孕育新生命的沃土,讓復元的種子在其中生根發芽,開出屬於每個人獨特的花朵。
正如在講座最後、老師分享薩提爾所言:「我想要愛你,而不抓緊你;欣賞你,而不評斷你;參與你,而不侵犯你;邀請你,而不強求你;離開你,而不覺愧疚;批評你,而不責備你;並且幫助你,而不侮辱你。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地相會,而且,滋潤彼此。」這正是建立健康關係的核心,也是讓生活環境成為復元沃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