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15期

2022/07/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1/6/28
主編:復舜

憂鬱症患者的手足照顧經驗

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年初開始運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而今年的主題設定為「手足年」,也就是說這個團體要呼召的是當事人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麼要把照顧者再做細分?因為手足和父母的角色位置很不一樣,父母會被視為當然的照顧者,而手足的角色則會有很多的曖昧空間和變化的可能。雖然說我們會認為父母的擔子會比較重,但其實手足也有很多需要調適和克服的心理歷程。
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先選定「憂鬱症」為當事人的主要診斷,去檢視憂鬱症患者的手足經驗有沒有什麼共通之處。資料來源主要是兩篇國內的碩博士論文,分別是許馨云在2011年的〈憂鬱症患者其青少年手足的生活經驗〉和田禮瑋在2008年的〈由家庭脈絡呈現重鬱症病友手足的聲音〉。這兩篇文章中都對當事人和其手足有深入的訪談,在各自文章的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看到每位受訪者的經驗都是獨特的,不過仍然可以嘗試整理出一些共通點:

1. 手足的角色定位:

(1) 如果手足過去就是當事人較為親密的對象,當事人在狀況不好時會傾向先找手足訴說,有時候也會希望手足不要把當事人罹病的狀況透露給父母知道,但這也讓手足承擔不少壓力。
(2) 有研究指出手足經常在緊急時才被召集協助困難任務的處理(例如提供危機安置和財務協助),但平時卻被排除在照顧規劃之外,加上專業人員經常給予衝突矛盾的訊息,以及不敏銳甚至帶有敵意的態度,都使手足不願或減少與醫療體系的接觸。
(3) 手足常常會成為當事人和父母之間的居中協調者。

2. 手足的競爭

當事人生病後,父母不再以平常的眼光來看待他,而會將他當成最年幼的孩子來照顧,並且要求其他孩子們負起更大的責任。很多研究都發現,父母對於罹病孩子和健康孩子的態度差異,造成手足之間關係的惡化。不過也有例外的可能,例如罹病之前手足之間關係不睦,罹病後健康的手足對罹病者產生憐憫疼惜之心,反而淡化了原本關係中的緊張與衝突。

3. 容易輕忽初期表徵

因為當事人生病前多半都有其情境脈絡,但卻也因為有了明確的外在壓力事件,手足(以及其他家人)會很容易將症狀視為理所當然的反應,而輕忽了憂鬱症初期的表徵。
透過這兩篇文章和裡面的訪談,我們可以很粗淺地理解到作為當事人的手足較常會經驗到什麼樣的歷程,例如手足競爭關係就很常見,這很可能會讓手足較難成為當事人支持系統的一部分。不過總結來說,手足照顧者的角色位置跟他們所處的家庭結構和家庭動力有關,檢視這些將會大大幫助對於手足經驗的理解。
如果您是罹病當事人的手足,甚至是手足照顧者,不知道這樣簡單的整理有沒有幫助呢?無論如何,每一位手足的經驗都很寶貴,歡迎持續追蹤瘋靡以及我們的部落格,讓我們一起關注手足的處境與故事,有機會的話也能相互分享獨特的經驗,也許我們不僅可以成為罹病當事人的支持,也能給予彼此支持。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