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育兒路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我一直是孤單的,又或者說是在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感受到這樣的感受。
說來哀傷,跟另一半關係不算太好,跟自己家人也是平常打打屁,真的需要幫助時,好像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幫忙。
當然也許這也是可以預期的,只是我一直忽略了。
我們家的兄弟姊妹一直都是很獨立的個體,彼此像朋友,也不會一定要叫什麼哥哥姊姊,有時也是叫名字。除了在家中的生活之外,課業啊學校啊的部分就比較不常分享。再大一點,就各自到別的縣市去上學了,有回家有遇到就遇到,好像也不會特別約。甚至到了現在,大家各自在別的縣市工作,要回家也不會相互告知一下,就能一起在家裡聚聚,明明平時也有在線上說話的,但也提都沒提到。但在還小的時候,確實是有陪伴彼此的功能。
或許是我自己被孤立了吧,其他人要回家是會告知一下對方的,也許其他人認為我要帶小孩,我要回婆家,我有自己的行程,所以就沒有約我了。
也許吧也許吧。
我們講話的方式也是比較調侃跟詼諧,不是溫馨跟鼓勵的那種。以前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覺得我們很幽默又有趣,對很多事好像也可以輕鬆看待;不過到了現在這種時刻,就覺得不ok了。
比如說,沒有人會關心我在婆家過得好不好,或者因為我沒有表現出不好,或者過往的經驗或對於我的瞭解,知道我不會被欺負,所以沒有特別問候。
但即使沒有被欺負,一定還是有些不適,我多麼希望有人可以問問我"那你會不會很難過?"或跟我說說"你就無聊就回家來啊"~
於是當我滿懷異鄉人歸國的心,希望得到療癒的期盼,這樣回到家。
接收到的回應是,你知道,調侃跟玩笑的問候,"ㄟ 快點跟我說你婆家的好笑的事"..................我自己都笑不出來了,能有什麼好笑的...................
沒有任何內心的關懷..................。
如果帶小孩回家,也沒有人會陪他玩,只是打個招呼,然後就各自做各自的事啊,或是做在椅子上看小孩自己玩啊,完全沒有要跟孩子有啥交集的感覺。
平常也從來不會打電話問候小孩或說要看看小孩的照片啊,連跟我這個媽媽,他們的手足,都不會特地打電話了,更不用說小孩了吧。
所以從來沒有那種一家人一起帶小孩出去玩的事情發生。
偶爾我帶了一個家人一起出去,他也不會幫忙照應小孩,連東西也不會幫忙拿,下了車,自顧自的到處看;到了餐廳,就找位置坐下,連菜單都不會拿勒~當然,如果你直接叫他去做什麼事,他是會去的。
帶小孩出門已經夠累了,還要帶一個不會幫忙的成人,我何苦呢?
於是,往後幾乎沒有再發生過一起出門走走的事情了。
  • 當然,這不是誰的錯。
大家都沒變啊,只是我的需求變了。
我需要的已經不只是打哈哈,隨便聊聊了。
我需要實質幫助。
而對方並沒有要跟進,那我也只能暗自哀傷,對於這樣形式的關係。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生活著。
也許有人會說"那你先開始改變啊,你先約大家啊,把自己需求說出來啊。""直接說出來,不要用期待的~"
對,這是一種方式,但我還做不到。
一方面我覺得很累,一方面我覺得他們不會達到我的期待。
目前的我還做不到。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孤單,有社交圈或家庭,但內心卻感到孤獨和與他人疏離;這種孤單不易被外人察覺,因此成了“隱性”。 我和孩子,好像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但,我們試圖向對方表現,希望被理解。 做媽媽的我,現在才意識到,似乎有點慢。有人和我一樣嗎? 我安慰自己:沒關係!
Thumbnail
昨天和兩個網友碰面,一個約吃午餐,一個約操場散步,因為想要有人陪,所以我找人陪我,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只會更孤單,我好像是因為失去父親的陪伴,所以一直在網友中找尋可以發展成另一半的對象,我想要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關係,可是我好像用錯方法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送給我自己和其他邊緣人的,先抱歉內容有些雜亂。 我沒有要把這文章寫得完美,今次我只想寫下我的心情。 再見了,我的孤獨青春期。
Thumbnail
一本即便你已經有穩定另一半的人也可以閱讀的書,這篇主要是想來說說我照著書進行實驗的心得,你沒看錯,就是實驗,我很喜歡看完關係類書籍就來實驗xd人際關係類書籍就是解決煩惱的書。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現代人「為己」的心態嚴重,都是小家庭各自「獨善其身」,就算有能力有財力也不願意「兼善天下」造福眾人,只想守著自己的家業就好。 不要說為眾人,一個人的私心若發作,其實是連父母、手足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有些人,事業鴻圖大展賺很多錢,偏偏自己的兄弟姊妹每一個都像扶不起的阿斗,三天兩頭就跑來借錢,為了
Thumbnail
今天又跟朋友意見不合,每次都是類似的議題不斷爭執,已經吵到不想再吵。 最後以冷靜的口吻達成唯一的共識,就是「彼此沒有共識」這件事。 內心覺得好孤單。 人本來就是獨自出生,也終將獨自面對死亡。 本來就是孤單的。 但,仍覺得難以接受。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留言】、【分享】、【收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
Thumbnail
  人屬群居性, 或許你會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做好人際關係, 但有人卻選擇獨來獨往, 疏遠親朋好友, 或許有伴侶, 或許獨居生活, 除了伴侶與子女, 鮮少與親戚朋友互動. 究竟是什麼原因? 通常他們都經歷了一些事情, 所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1.沒遇到有愛的父母及親戚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是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孤單,有社交圈或家庭,但內心卻感到孤獨和與他人疏離;這種孤單不易被外人察覺,因此成了“隱性”。 我和孩子,好像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但,我們試圖向對方表現,希望被理解。 做媽媽的我,現在才意識到,似乎有點慢。有人和我一樣嗎? 我安慰自己:沒關係!
Thumbnail
昨天和兩個網友碰面,一個約吃午餐,一個約操場散步,因為想要有人陪,所以我找人陪我,可是我發現這樣做只會更孤單,我好像是因為失去父親的陪伴,所以一直在網友中找尋可以發展成另一半的對象,我想要建立一個值得信賴的關係,可是我好像用錯方法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送給我自己和其他邊緣人的,先抱歉內容有些雜亂。 我沒有要把這文章寫得完美,今次我只想寫下我的心情。 再見了,我的孤獨青春期。
Thumbnail
一本即便你已經有穩定另一半的人也可以閱讀的書,這篇主要是想來說說我照著書進行實驗的心得,你沒看錯,就是實驗,我很喜歡看完關係類書籍就來實驗xd人際關係類書籍就是解決煩惱的書。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現代人「為己」的心態嚴重,都是小家庭各自「獨善其身」,就算有能力有財力也不願意「兼善天下」造福眾人,只想守著自己的家業就好。 不要說為眾人,一個人的私心若發作,其實是連父母、手足也是要分得一清二楚。有些人,事業鴻圖大展賺很多錢,偏偏自己的兄弟姊妹每一個都像扶不起的阿斗,三天兩頭就跑來借錢,為了
Thumbnail
今天又跟朋友意見不合,每次都是類似的議題不斷爭執,已經吵到不想再吵。 最後以冷靜的口吻達成唯一的共識,就是「彼此沒有共識」這件事。 內心覺得好孤單。 人本來就是獨自出生,也終將獨自面對死亡。 本來就是孤單的。 但,仍覺得難以接受。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留言】、【分享】、【收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