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故事
《論語正義·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大致的意思是說: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只問了一句“有人受傷嗎?”("廄焚。子退朝"到這兒為止,都是記錄者的客觀描述;"曰:「傷人乎?」則是如實的記錄),但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下之意是:一般人應該會再追問一下馬的狀況,可是孔子竟然不問。這兒的不問應該有兩個意思,其一是蓄意的不問,另一則是有所疏忽的沒問。(事實上,如果孔子問了的話,也沒有記錄的必要了,因為那是常人都會有的做法;就因為孔子不問,所以記錄者才認為有必要追記;而對於後人來說,也因”不問馬”,所以才有了討論的必要和價值。)
那孔子為何不問馬呢?
一.朱子的看法
朱子解釋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
朱子的意思是:"孔子不是不愛馬,但更關心的是有沒有人因為馬廄被燒了而受傷,所以沒空去問馬的狀況。再者本來就應該是重視人而看輕馬的。"可是朱子的解釋只是朱子個人的判斷和看法,"未暇問":順口問一句,怎會沒空呢?再者,比起畜來或許應該更重視人,可是馬絕不是無足輕重的畜,所以"不問馬”應該不是"重人賤畜"那麼簡單就能帶過的。
二.《四書辨疑》的看法
《四書辨疑》就不同意朱子的說法,因為:只需問”傷馬乎",這個追問加起來只有三個字,那有什麼"未暇問"的;“貴人賤畜”部份,重視人當然沒錯,問題是牲畜被火燒灼也會痛,常人都應該會有憐憫之心,何況聖人;"理當如此"部份,意思似乎是問了好像就不合理,請問:問了有什麼地方不合理了?不問才不合理,不是嗎?
三.《反身錄》的看法
《反身錄》認為:“傷人乎?不問馬”可能是因為倉促之間,急著想知道人有沒有受傷,因此忘了問馬吧?該書認為常人都會問了,何況是仁民愛物的聖人。(所以他同意朱子的說法:"未暇問");但卻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於朱子”重人賤畜”的說法,因為此說法未必正確,主要的理由同《四書辨疑》。
四.上述看法總結
朱子認為"不問馬”乃因”未暇問"且應"重人賤畜"。《反身錄》同意其"未暇問",理由是在倉促之間忘了;但不同意孔子是因”重人賤畜”的關係;《四書辨疑》則不同意朱子上述的兩個理由。好,那麼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孔子為何”不問馬”?
==================================
孔子為何不問馬(之二)
一.斷句不對
此說法是從斷句上來理解這句話,認為”傷人乎?不問馬”的斷句是不對的,應該是:"傷人乎?否,問馬。"也就是說:孔子問有沒有人受傷?得到沒有的回答後,接著問馬的狀況。前面提過:接著問馬是人之常情,如此斷句後,與常人無異,何必多此一舉的追記?因此,此說法似說不通。
二.廄是孔家的
另一種說法是清人考證的,他們探討"廄焚"的”廄"到底指謂的是誰的廄?如果:此馬廄為孔子自家的,孔子是魯國的大夫,因此官配有馬。夫子坐著馬車去上朝,家裡的馬廄沒馬,馬就在自己身旁,因此當然不會問馬了。可是,記錄者應該是孔子的學生,他不知道這種狀況嗎?那他加上"不問馬”三個字做什麼?所以此種說法有待商榷。
三.廄是國家的
再一種說法是:馬廄是國家的。請看原文:“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如果馬廄是國家的,那麼這兒的解釋應該是:孔子上朝時得知國家的馬廄大火,退朝後,特別問道:有沒有人受傷?因為他當時的職位是司寇,依據〈周禮·秋官·司民〉:“司寇,司傷人者也。”知道有沒有人受傷?是他的職責所在,所以他才會問(也應該問):「傷人乎?」"不問馬”則因負責國馬的有圉人、皂人、趣馬、馭馬、僕夫、校人等等擔負與馬有關而不同職務的人,孔子如果問了將有越權之嫌。所以他才會不問(是蓄意的不問,而非疏忽的不問)。
看法—代結語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意思是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遑論干預—那個職位的事了。而此事例中的”不問馬”,正是這句話的註解和範例,也是記錄者加上此句的原由。
此公案到此結束,你認為呢?
附註:
取材並改寫自:中文百科知識;關鍵字”不問馬”。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