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字真經讀經筆記》-34
有圖有證據?眼見就為真?未必。
管仲窮愁潦倒的當下,世人眼見的管仲只是既無能又沒品的小人,唯獨青眼獨具的鮑叔牙看得出管仲的治世大才。司馬遷為管仲立傳之後,因此附帶一筆:讚揚鮑叔牙知人的,遠過於讚歎管仲大才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不因伯樂而生,卻是因為有善相馬的伯樂,才可能充分發揮長才,否則只能默默老死於槽廄。
相馬不易,知人更是。
孔子為求仁政實現,帶著弟子輾轉於中土大地,其間曾受困於陳蔡之間,一連七日,粒米未進。體質較弱的學生不乏凍餒病倒的,幸而其中有子貢,不僅手中有財貨,胸中更有膽識,突破重圍換回一石米。孔子把得之不易的禾米交給顏回與子路,讓兩人在簷下炊煮。
米飯將熟之際,飯香飄溢,子貢轉頭瞥了一眼──咦,可好了,這顏回居然把手伸進鍋子挖了米飯往嘴巴送。
認定顏回偷吃的子貢氣沖沖跑去問老師:老師呀,廉潔之士在窘迫之際,有沒有可能變節?
孔子說道:會變節就談不上廉潔了。
那顏回呢?老師覺得顏回會不會變節?
孔子很篤定地說不會。子貢便把方才目睹的一幕說了。孔子便說:我相信你說的,不過顏回這麼做應該有他的理由。你先別吭氣,我來問問。
我在這裡看見了聖人的智慧。孔子提問,難道是很直白地問顏回:你究竟偷吃了沒有?
果真如此,那孔子就不是至聖先師了。
孔子把顏回叫進來,假稱方才打了個盹,有先人入夢。孔子說,這或許是個吉兆,我們一行受困於此,祖先有意佑護我們。這樣吧,待會兒飯煮好了我們先別吃,等我祭過祖先,大夥再好好享用吧。
顏回急忙搖手,回說這飯祭不得。煮飯所在的屋子老舊,炊煙往上飄的同時,屋簷的塵埃也跟著往下掉。鍋裡的灰塵要視而不見嘛,實在太髒;要丟掉嘛,那是子貢的心血換來的,丟了太可惜了,所以我乾脆挖出來吃了。這飯既然有人動過,祭不得的。
眼見未必為真。孔老夫子以洞明的智慧眼看透顏回,因此信任顏回。轉換個視角,有顏回之「廉」,還得有孔子之「明」,才可能成就一段識人的佳話。
且把時空背景跳轉到唐代,從儒家轉換到佛教,說說道宣律師與窺基法師的一段故事。
道宣律師是中國律宗初祖,持戒精嚴,因此感得天人供養──律宗僅日中一食,這唯一的一餐不勞他動手操辦,自有天人按時送達。
與道宣同時代的窺基法師出身世家,是唐代名將尉遲恭的侄兒。窺基出家並非自願,是玄奘大師相中他的大根器,積極遊說之後才削髮為僧的。因為是被動出家,入佛門前還跟玄奘大師談條件,有些世俗享受不願棄捨。玄奘大師惜才,便也依他。
窺基法師有一次路過終南山,說好順道來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大喜,心想你這年輕和尚學問一流,講經一流,就是戒律不嚴。你既然來了,就讓你見識見識持戒精深的好處,教你從此幡然改易,也好好持戒去。
窺基法師來訪,兩人相談甚歡,聊到午膳時間已過,道宣律師巴望的供養卻始終不見。窺基法師完全不知主人有別樣心思,盤桓一日後盡興離去。
第二天,中斷的供養又準時出現了。道宣律師問送飯的天人:昨天怎的忘了?天人回說:沒忘。可是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薩在,滿山都是護法神,根本進不來呀。
天人的答話聽得道宣律師滿心慚愧:我只看見窺基持戒不嚴,卻不知窺基的道行遠在我之上。
「明於責人,昧於求己」是世人通病。真有意提昇自己的境界,何妨轉換一下?
「明」於「責己」,「昧」於「求人」,人生的境界從此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