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很自然,但很不簡單

2022/11/0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母乳」是每位媽媽育兒路上的一大議題,無論是親餵、瓶餵、母乳、配方奶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意見紛沓而至。不同世代的意見、不同身分的意見,都會對媽媽造成程度不一的困擾。「母乳」已經不只是母親如何哺育孩子的方式,已經成為不同族群的政治語言。
六年前我懷大寶時,參加了孕婦瑜珈課程,當時一群準媽媽們,現在仍是會連絡的line友。課程的老師致力推廣自然生育以及母乳哺育,因此當時我決定可以的話,以母乳哺育孩子。

斷裂的母乳哺育世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六年前大寶出生後,就因為低血糖被餵了配方奶,暗示了母乳這條路並非只有「理想」就可以實現。實際上,當年的母乳宣導不知道有意或無意,將哺餵母乳這件事情描述得極為簡單,卻忽略了我們實為「斷裂的母乳哺育世代」:我們的媽媽輩幾乎都沒有哺育母乳的經驗。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母執輩的經驗不僅無法協助我們,她們甚至無法理解我們的問題,只覺得我們是庸人自擾,自找麻煩。
即使政府大力推廣母乳哺育,但感覺成效並不彰。因為多數的長輩雖然理解母乳最好,但他們並不理解哺餵母乳實際上會遭遇的問題與情境,對他們而言,母乳是文宣中的簡單、畫面中的美好,如果有問題,一定是「哺育的人的問題」。因為文宣中並沒有列出這些問題啊!所以這些問題,都變成了媽媽們的壓力來源:沒有母奶、不會餵、沒營養…。

瓶餵,是一件與親餵同樣辛苦的事

母乳是需要寶寶和媽媽一起配合的行為,當寶寶的含乳不正確、吸吮不專心時,媽媽即使奶量夠,也無法達成親餵的目的。加上新手媽媽常常被月子應該好好休息的觀念所囿,認為親餵又累又辛苦,可能還加上一點「害怕與寶寶共處一室」的心理,寧可多費一道工地擠奶交由護理師或是老公等人瓶餵。但實際上每3個小時一次的擠奶排程,對於擠奶並不熟練的新手媽媽而言耗時許久,也無法好好的休息。
許多新手媽媽會認為電動集乳器放上胸部後,自己就可以放鬆追劇或是休息,但就自身經驗而言,集乳器吸放時並不舒適,這種不舒服的感覺甚至造成心理壓力,讓我每到集乳時間就心情低落。(至此之後,我對於乳牛備感尊敬。)幾位網紅都寫過自己集乳時的心理不適:自己像是一頭滴著乳汁的獸,或是看著乳頭被集乳器的吸力拉長又縮短,被物化的身體彷彿失去自主。
當媽媽只將自己視為「乳汁的提供者」時,對於「何為母職」這個問題便會更感到疑惑。難道媽媽的職責,只是關在房間內集乳;親愛的寶寶則在老公,或是長輩、護理師的臂彎中,看著第三者給予的關愛,卻不曾感受到媽媽真實的溫度與味道。這是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呢?

「母乳最好」,是情緒勒索嗎?

如果餵母乳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我們仍被宣導「母乳最好」呢?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母乳最好」這句標語,根本就是「情緒勒索」,好像逼得所有媽媽都一定要餵母乳?我想,這是因為在學理上,「母乳最好」的確是一個事實。無論多貴的配方奶,都以「接近母乳」作為最高的理想,如果母乳不是最好,也不會成為各家配方奶廠商仿效、聲稱的目標了。
至於「母乳最好」是不是情緒勒索?可能還是要回到眾人心裡會不會被這句話勒索而定。(謹記「情緒勒索」需要在雙方都買帳的情況下才成立的鐵則。)但我認為,很多媽媽們會感覺到「被勒索」的原因,仍是回到「自己有沒有選擇權」這個核心上。一位媽媽選擇餵或不餵,親餵或是瓶餵,似乎總是由周邊的人幫忙決定:生完太累了,不要親餵、用瓶餵比較好;你的奶不夠營養,餵配方奶比較好。反之,自然也有要求媽媽一定要餵母乳的情境。然而,這些決定很少是由媽媽「主動」提出,都是來自於身邊人的建議。(當然,這個問題又回到了前面,我們的身邊擁有母乳經驗的人太少,有效的參考價值很低。)
而政府所宣導的,又是另一種不切實際、美得冒泡的溫馨畫面:媽媽慈愛地看著懷中的孩子,孩子大口吞嚥乳汁,還會露出一個甜蜜微笑的「擺拍」場景。真實的場面或許是:孩子已經餓得大哭;媽媽急得冒汗,胸部明明發脹到疼痛了,卻無法將乳房塞入寶寶口中;爸爸在一旁手足無措,時不時拋出一句「餵不了我就去泡奶了」的「看似體貼」言論。
一家三口各有說不出來的苦處,只差沒有抱在一起哭真實上演時,「放棄」成為不得不選的選項。因為我們並沒有被教導如何解決母乳哺育的問題,有的只有「餵養母乳最好」的大餅。

與其說「難」,母乳哺育更具有「學習曲線」

從第一胎到現在,台灣的母乳環境有改善嗎?某部分有,某部分也沒有。大家似乎已經接受了母乳最好的說法,哺集乳室等硬體使用上也有可見的進步。但是在觀念上的進展,似乎比硬體上來得更慢一些,或者說往另一個方向前進了。
社會似乎仍未正視母乳哺育的難度。「母乳哺育一件自然的事情,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然與容易之間的落差問題持續存在。許多不曾擁有親身經驗的人,大放厥詞地認為「這有什麼難的?」(這個或許才是情緒勒索的主因吧)進而成為評估女性母職的標準之一。一些女性則開始把「不餵母乳」當作新式權力的發聲,好像選擇不餵母乳,代表著自己不被母職勒索,仍保有自身完整性。母乳,從母親與孩子之間被拉扯出來,成為另一種政治的話語符號。
回歸到哺育這件事情上,母乳無疑地具有學習曲線,而且是一條頗坎坷的學習曲線。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母乳經驗,也只有自己的經驗可以幫助自己的母乳之路,甚至不同胎次之間的母乳問題都不一定相同。別人的經驗都只能「參考」,難以被視為準則。除非尋求真正專業的協助,才能釐清問題,不然多半有著「見樹不見林」的偏頗。
以我的經驗為例,母乳哺育的最大問題,來自於「控制」。每當我對於孩子控制欲稍稍冒頭時,就一定會被打臉:原本一次可以擠50ml,下一次一定會減少;原本小孩吃40ml可以撐3小時,下一餐就突然吃超多(或超少)。在「後科學育嬰」(我自己創的詞)的時代,推崇「自然的母乳」不僅僅是將嬰孩的食物由配方奶改回母乳,更是一種要求父母、社會必須放下過去數據化育兒的觀念。我們不能再看著時鐘照表操課,幾個小時吃多少不再是準則,孩子也不再是包緊緊地睡著(因為會看不到他的飢餓訊號)。我們彷彿回到原始部落中,將視線放在孩子身上,觀察他們不定時釋放出的訊號,看看是否餓了、渴了、睏了。有段時間,我側躺餵寶寶時,會看著手機裡母貓躺餵仔貓的照片,照片裡的母貓十分chill,也沒有痛苦神情,只是自然地躺下,等待仔貓們吃完。
雖然我也正在餵奶,但我還無法達到用很Chill的態度執行這件事情。如何相信自己的生物本能,回歸自然的哺育態度,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需要重建的觀念。
72會員
128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