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還不想戒夜奶的親餵媽媽們》

《寫給還不想戒夜奶的親餵媽媽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嘿,正在努力搜尋文章,想要找到方法的妳,妳的孩子很幸運,因為妳願意花時間去找尋解答,心中掛念著孩子的成長,儘管每天疑惑不安、焦慮自責,卻依然一天一天的努力著。

曾經我讀著那些「成功戒夜奶」、「訓練小孩睡過夜」、「餐桌禮儀從小要堅持」等文章,初為人母的喜悅與信心深受打擊。一向好強的我,找不太到可以佐證、支持我教養理念的文章,雖然時常懷疑自己,卻怎樣都無法勉強自己,怎樣都做不到網路那些教戰守則。我一路親餵到孩子三歲半才完全斷奶,BLW 半調子,從來不做副食品冰磚,陪睡陪到孩子五歲半...... 我只是想要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與陪伴,給孩子一點時間,也想當個快樂一點的媽媽、相信我自己,還有,享受這段短短幾年的親密時光。每當我們一家三口有不愉快,多半是因為我又受到他人的教養方式影響。

地球上有七十億多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我們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以獨立的個體為目標在努力地長大。

教養,一向都是結果論。

我只能貢獻七十多億分之一的結論:

從出生到月子中心的一個月期間,有親餵、有瓶餵、有喝配方奶,直到出月子中心,才開始全親餵到兒子三歲半,而他每天晚上一定討奶至少一次。但一歲過後都是安撫作用居多,兩歲過後白天在外不討奶、只剩睡前奶。就一般社會的標準,他在外面是個穩定且快樂的寶寶,我們一起度過了非常快樂且親蜜(當然還是有崩潰)的三年半。

兒子不喝內內的那一天開始,直接一覺到天亮、沒有睡眠問題。他目前都沒有蛀牙。

上個月起(約五歲半),他可以不用我們陪睡,自行在房間入睡且一覺到天亮。

沒有哄騙、沒有崩潰。我鬆了一口氣,但沒有遺憾或不捨。

五年前的日記

五年前的日記

也許過了這些年的時間,對於「餵母乳」的觀點已經慢慢轉變,決定權慢慢回歸到母親本身,譴責不必要的他者評斷。

當初我決定全親餵、不強迫戒奶,完全只是因為「這樣全家都比較輕鬆」,再加上我很幸運能夠全職帶孩子,偶爾接個兼職的案子做做自己,不用回歸職場;也沒有生第二胎的需要。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個母親的狀況都不同,默契只能培養,無法強迫。若採用他人的方法,往往造成自己的挫敗感。

我一向不喜歡聽任何人說教,就算研讀了再多的教養書、爬了再多文章,也絕不會全盤接受,而是讓自己受到啟發後,執行最適合我們一家三口的作法。經歷了無數次崩潰與掙扎,我到現在還是時時刻刻需要費盡全力才能捍衛住自己的信心。

所以這篇文章,只是想在茫茫網路文章當中,多一個「親餵到三四歲也沒關係喔」的聲音。更要強調「沒有親餵、喝配方奶也沒關係喔」,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最好、最完美的教養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相信自己吧,加油。為母則強不是為了孩子去勉強自己,而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庭而生出的堅強心智。所謂的堅強,不是什麼都做得很好很厲害,而是承認自己的弱點,接受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接受失敗,持續相信自己,從中調整、再出發。

我是這樣相信的。

補充:

雖然小孩都快要上小學了,我還是很喜歡閱讀烏烏醫師的文章,覺得是女人們的救贖啊~

這篇 2018 年的文章我也很喜歡:「為什麼我們對於哺乳的認識卻這麼少?Why do we understand so little about breast-feeding?
節錄內文:
「哺乳大概是所有自古以來所有人類行為當中,我們最不了解的一項。」
「為什麼有些人奶量不夠,有些人卻多到痛炸?」

還有 2022 年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許多女人為了哺乳所苦,科學家開始尋找答案。Many women struggle to breastfeed. Scientists are starting to ask why.
節錄:「我們對牛奶的認知,遠超過我們對母乳的了解。」

育兒界的主流與知識每幾年就會變動一次,若要仰賴科學來育兒,哎呀呀,孩子都大了,科學研究還累積不到足夠的樣本數呢。在人類還在努力探索哺乳奧秘的同時,希望母親們能夠先擁有足夠的理解與支持。


最後,我要向我的乳頭深深一鞠躬,真的辛苦了,那三年半,謝謝妳們。

avatar-img
Jill's On the Way
9會員
33內容數
希望孩子成為身心強韌、能為他人帶來幸福、自己也享受生命的人。生活的縫隙用孩子的笑容補滿,瑣碎的腳步成就了小窩的溫暖,不平靜卻平實的育兒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ill's On the Way 的其他內容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如果我在小孩喊無聊時塞手機給他,我就剝奪了他運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的機會,也讓他習慣尋求外在刺激,而不是練習平靜自己的內心。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如果我在小孩喊無聊時塞手機給他,我就剝奪了他運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的機會,也讓他習慣尋求外在刺激,而不是練習平靜自己的內心。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女性,我們的時間管理應該考慮到生理週期對心理和工作狀態的影響。本文分享了設定年度目標、視覺化 365 天、時間區塊管理及生理週期搭配時間管理的方法。釐清自己的選擇和絕對必要活動是時間管理的重要步驟。
本文就女性的典範、三八婦女節的歷史追溯,探討了DEI與婦女意識的三個連結點、DEI相關的五大挑戰和人資工作者在DEI中的重要角色。引用了管理學家約翰·科特和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的話,強調性別平等不僅是基本人權,也是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並呼籲男性積極參與推動性別平等。
身為女性,我們的時間管理應該考慮到生理週期對心理和工作狀態的影響。本文分享了設定年度目標、視覺化 365 天、時間區塊管理及生理週期搭配時間管理的方法。釐清自己的選擇和絕對必要活動是時間管理的重要步驟。
本文就女性的典範、三八婦女節的歷史追溯,探討了DEI與婦女意識的三個連結點、DEI相關的五大挑戰和人資工作者在DEI中的重要角色。引用了管理學家約翰·科特和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的話,強調性別平等不僅是基本人權,也是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並呼籲男性積極參與推動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