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餵母奶以前,聽到很多以訛傳訛的謠言,例如有沒有奶是體質問題,喝發奶食物沒有發奶就是沒奶,沒脹奶就是沒奶等等錯誤觀念,甚至還誤以為要裝滿滿的冷凍庫才有資格餵母奶,總之,能餵母奶才是天選之人,少奶奶就不要發豪語要全母奶餵飽孩子。
生下孩子後,真正開始餵奶,也是傻傻地把孩子抱在胸口就餵,直到出院前晚,才知道寶寶生理性脫水超過7%(建議不超過10%),才發現寶寶原來都在空吸。被護士“提醒”後,我努力擠了一小時,也才勉強擠出1ml,拿著辛苦奮鬥後的針筒送到嬰兒室,坦白說打擊很大。
雖然嬰兒室的護士也說也有少奶先補配方,之後奶量衝上來就做到全母奶。
隔天,來到月子中心,把孩子和配方奶送到嬰兒室,心想沒奶就餵配方,沒打算逼自己,因為以為自己是少奶體質。其實當時我並不知道,生產完前3天少奶很正常,生理性漲奶前的奶是濃稠不好擠的初乳,再加上擠奶量跟擠奶技巧有關(月子中心護理師一看我的手勢就知道是錯的,雖然我看了還是學不好。),甚至寶寶生理性脫水10%以內都是正常。這些“正常”,我都是事後才知道,也才明白當時的自責是沒必要的,都只是單純的生理現象罷了。
在月子中心時,一開始看到別的媽媽都是拿著滿滿一瓶(120ml)送到嬰兒室,我也心想遲早一天我也能做到,但直到最後一天,我最好的唯一一次也只有80ml,當時寶寶已經能喝110ml。
即使如此,我還是不灰心,當我看到媽媽論壇曾有人發問「只有60ml靠親餵有辦法追奶嗎?」,得到是肯定的答覆,於是從月中回家後,沒有隨時可以推回去的嬰兒室,24小時不分晝夜把孩子帶在身邊傻傻的親餵,不再擠奶。
也因為掛奶到懷疑人生(家人也質疑我的做法),才開始做功課。
當我在查資料時,看到擠奶量值表示妳至少生產這些奶量,是擠奶技巧的問題,我也瞬間對月中時期的奶量釋懷,再加上我當時是用單邊手動擠奶器,擠右奶時,左奶滴奶也沒接到,反之亦然。就跟單輪腳踏車,怎麼可能跑贏雙輪機車(雙邊電動擠奶器)呢?當然手擠奶技巧夠好也是有可能贏過電動擠奶器,但是幾乎第一胎的媽媽都很生手啊!與其把時間精進在手擠奶,不如省下力氣學習如何照顧寶寶。只有親餵傻傻餵就行,吸吮技巧是寶寶的功課,媽媽甚至可以學會躺餵姿勢,邊休息邊餵奶。
另外,我還看了黃瑽寧醫生的youtube提到奶量一事,他不贊成將奶水擠出來看ml數,全親餵就是不知道小孩吃多少,但小孩吸的量比媽媽擠出來還多。
現在,在家不擠奶,坦白說也不知道奶量,但寶寶的成長曲線有穩定增加,一個月也有長500公克就算達標了。
最後,就來聊聊吊詭的迷思吧!配方奶也只不過發明一百年,一百年以前的媽媽難道就沒有少奶疑慮?雖然以前有“奶媽”(或稱乳母)的職業,但也不是窮人隨便可以請的吧?古代人隨便都可以用母乳餵飽孩子,怎麼到了現代已開發國家就成了難事呢?非洲難民媽媽沒錢買奶粉,照樣可以用一己之奶養活7、8個孩子,沒有太多媽媽有少奶的疑慮。
少奶體質恐怕又是行銷造成的恐慌,宣傳少奶,不只是肥了配方奶廠商的荷包,還讓一堆自稱泌乳師、通乳師,還有賣媽媽茶的廠商荷包滿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