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骨董,很多人眼前浮現的,或許是腦滿腸肥的富商大賈,垂涎意淫地摩挲著手中寶物的景象。我不否認「骨董」與定義廣泛的「文物」,或更大範圍的「遺址」、「文化資產」的重大差別之一,是「能被個人賞玩」。但其能被賞玩,除了光是歲月就層累出動人的故事,骨董自身的藝術性或工藝精巧度,足以成為超脫時空與語言文化的公約數。這項公約數直接就引發諸多不同背景的人的愛慕與移情。這種愛慕與移情,在作用力道來說,跟養寵物並無二致。
骨董,是現代人的文化寵物。
最近,禮瀛東方藝術的喬遷開幕展--「原獸」,展出動物主題的骨董文物。時期上溯東漢,下止十八世紀;材質涵蓋陶器、三彩、瓷器、石雕、木雕、銅器、鐵器、瑪瑙;技法包含塑造、範鑄、雕刻、彩繪、燒製、琢磨、鑲嵌;小至盈握,大至接近等身。風格或樸拙、或纖細、或寫實、或尚意。無一不是古人的匠心獨運。
良工巧手將無情思氣息的無機礦物轉化成栩栩如生的動物,誠然能滿足人類自況造物主的虛榮,但我更看重的是骨董主人納受動物進入生活,與動物歡樂相需相待的渴望,也是超越物件本色的移情寵愛。相較於博物館展覽,禮瀛開放顧客可以極近距離地觀賞,甚至上手觸摸。透過幾乎零距離的接觸,完備五感體驗所建立的親密關係,如同懷抱愛撫一隻寵物時,主人心房就騰出一個位置,歡迎牠入住為房客。這難道不是一場動人的邂逅嗎?
養寵物與玩骨董都是「移情」作用。但根據藝術史家沃林格的美學名著「抽象與移情」:沃林格認為當代(指他所處的20世紀初)美學的基本精神是「抽象」的精神,或者說是意志力與觀念指導的視覺與造型實踐。他堅信這是古典希臘羅馬藝術無法與現代美學積極共鳴的主因。照這學說似乎也可部份解釋有些現代人對古文物無感的現象。姑且不論這種現代主義--甚至有點包浩斯的理論是否顛撲不破,我認為骨董鑒賞與寵物飼養的重大分野,恰好即是骨董也是「抽象精神的物質化體現」。例如,從「原獸」展品的象徵性造型,非寫實的線條、比例、顏色,對仿真與否的肌理呈現選擇,以及承載習俗與信仰的構圖及詞藻,富含了思維及語意,依然一貫生猛的在我們今天的生活躍動。如果我們再考究骨董的製作環境、流傳履歷、維修典藏,以及歷代多方的研究,我們更會感受骨董不是一個凝結的過去,而像一具待人啟動的時光機,能引領鑒賞者穿越時空,再藉以橋接理念與情懷。因此,骨董兼具了「抽象」與「移情」,「唯物」與「唯心」的內涵,證明了它的現代性,對當代藝術與人文創作與情趣,是有啟發性的!
我還想對那些動輒用拍場價格來品評骨董的人,以及讕言故宮之類的文物與我們當下生存價值毫不相干,最好趁機送回原生地的人問一句:你會對你家的寵物計較錢,看不順眼就野放棄養嗎?對骨董這種文化寵物的拒斥,不是一種對知性感性遊歷的無理自閉嗎?
禮瀛的開幕展意猶未盡閉幕了。但是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追蹤他們的IG--話講在前頭:如果看上了,捨不得放手了,別來怪我。
禮瀛的IG連結:https://instagram.com/liyinoriental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