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其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就像垃圾場的自學人生裡,泰拉於現實與父親觀念之間拉扯,在我看來有點荒謬,可是那不過是我自己站在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罷了。
我應該多反思的是自己常常以我為出發點,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想的就是那樣,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沉澱之後第一個想法。
作者泰拉 維托斯 1986年生,曾獲得蓋茲劍橋獎學金,這本書是屬於她的人生,一個發生在不像是現代社會裡的故事;據說為了寫這本書,泰拉從頭開始透過podcast自學寫作,並花了兩年的時間將這本書初稿完成。由此可知泰拉心思細膩,與求好心切的人格特質,這本自傳甚至受到比爾蓋茲的青睞,納入他的年度閱讀書單裡面。
然而讀完這本書,心裡有一些想法,希望在這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首先是關於每個人信念的不同,也可以說是價值觀的差異,人與人之間會不會契合,很大的影響部分即是對事情的看法,一個人的信念也會影響著自己選擇還有判斷事情的能力。再來是教育的意義。為什麼需要受教育,相較這本書,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 歐巴馬所著的自傳,真的是南轅北轍,兩邊的父母全然是不同宇宙的人,之後會在分享蜜雪兒的故事。
最後是則我們應該培養多元思維,跨界的思考模式,儼然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甚至說是最該培養的技能也不為過,比如說大衛 艾波斯坦的跨能致勝即是一本使用許多實例來證明並強調廣泛多元接觸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信念都不同
每個人的想法、價值觀都不一樣,完全取決於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不管是親人或朋友,甚至偏愛的公眾人物,各式各樣的想法,塑造了我。而不論我們的想法是什麼,都不會影響到生活,即使有時候對很多事情一知半解。
大部分的時候,人們會將聽到的故事內化並合理。簡單來說,對於劇情不足的地方,大腦會自動幫我們補上認為合理的走向。
就像在致富心態裡,作者摩根 豪瑟提到她一歲的女兒,不懂得太多也沒關係,她會依照她所知,來合理任何事情。
泰拉的父親是一位有著堅強自我信念的人,深信「大災難日子」的到來,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物,並對外界有著很多懷疑,不管是教會上、或政府、甚至醫護人員。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傷害中,泰拉一家始終沒有看過醫生,當她在外就學的,即使身體非常不適,心裡依舊抗拒著醫療,這是原生家庭種下的種子,左右著泰拉,使她弄不清楚她該怎麼做。
即便就學之後,明白了許多事情,也瞭解到父親的不合理,但心底的一部份,仍然是那個住在印第安公主身旁,那個與哥哥們嬉鬧,幫著爸爸回收廢鐵的女孩。
我爸也是一位頑固的人,對自己相信的事情,從來不曾懷疑過,可惜想法不夠多元,導致家裡有蠻多的狀況。
其實我不懂,也可能永遠也不會理解他的想法,但沒有關係,人與人本來就不一樣,不同的生長環境、過程、家庭與朋友,都影響著我們思考方式。
廣納不同的聲音,多聽正反的意見,肯定是對自己獨立思考有幫助,在人類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事情。
接受教育
泰拉九歲的時候,不要說上學,就連出生證明也才剛補發,她從小就跟著她的家人一起準備迎接「大災難的日子」,屯糧、物資、燃料,各式的補給品,等待末日的那一天。
在十六歲的那年,自學並申請上楊百翰大學;一次她在課堂上發問一個她不懂的詞,沒想到遭到大家不友善的回應,等到課堂一結束,馬上去電腦教室查詢「猶太人大屠殺」。
不過這也確認了泰拉對歷史的興趣,或許也是對父親信念的挑戰;然而就算泰勒在外求學,可是原生家庭的力量,依然牢牢支配著她的內心。
泰拉說:「我了解錯誤觀念受到糾正的心情,而這種錯誤觀念大錯特錯,甚至會改變整個世界觀,現在我必須理解守護歷史學家如何接受他們自己的無知與偏見,只要我能接受他們的作品並非絕對的真理,只是蘊含個人偏見的對話和省思,那麼也許我就能心平氣和的承認多數人認同的歷史不同於我的認知」。
泰拉在教授的協助之下,去了英國劍橋大學,最後取得了博士學位;這本自傳可以說是泰拉勇敢面對自己的脆弱,不管是父親根深蒂固的觀念,或是哥哥的各種暴力,甚至是母親的無視與縱容。面對、接受、才能夠漸漸放下或是與它共存,作者的勇敢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多元的思維
還沒有開始閱讀習慣之前,我認為溝通是努力說服別人或是只要有理,便能夠站的住腳。不過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就算自己再有道理,口條多麼好,別人也不一定會買單,只是你知不知道而已。
這就算是多元想法的一種,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一樣,每個人的生長環境,接觸的親人或是朋友的觀念都不同,我們會根據自己收集起來的訊息,來判斷一件事。
同一件事有很多角度,而人思考有盲點。多接觸不同的聲音,能夠有更多依據讓我們判斷,不一定什麼就是錯,也不是說怎樣才是對,這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沒有什麼是絕對的事情。
閱讀是能夠增加多元思維最方便的方法之一。花一點小錢,買一個人幾年、甚至一輩子的研究與看法,光聽起來就很划算。
泰拉因為接觸不同的聲音,漸漸才明白自己以前接受了什麼,但掙扎的是,傷害她最深的不是陌生人,而是至親,這樣內心的拉扯,從文字就能夠感受出來。
最後泰拉以自己的蛻變,作為結尾,那就是受過教育的她。即使難過,內心反覆糾結,但教育改變了她,讓她更清楚自己的選擇,她已經回不去了,即使她的心裡還是那位在爸爸垃圾場幫忙工作的髒小孩。
結語
看著泰拉的成長過程與掙扎,其實非常揪心,尤其是身為一位女兒的爸爸,在在提醒著我,原生家庭的觀念有多麼的重要。
孩子基本的價值觀形程,都是來自爸爸媽媽,相信身為父母的人都可以了解,小孩是有多麽愛模仿我們,這個時候一個好的榜樣便非常重要。
很多書籍皆提到,理性且不帶情緒的教導,是最恰當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情緒容易模糊焦點,很多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為了小孩的行為生氣,還是今天在哪裏受到委屈,只是因為孩子而爆發。
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程,相較之下,前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父母是屬於睿智的家長,大部份的時間用在傾聽孩子說話,適時表達支持或意見,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該給小孩的,絕對不會吝嗇。
記得在蜜雪兒傳記中提到,學校法語課程安排法國之旅,但她自動忽略這個消息,只因體恤父母的辛勞,但家人知道後,反而表達這事情不是由小孩來決定。好~那麼最後,我們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這將是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必須努力好好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