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常有家長跟我反應,家裏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沈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到底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分書的媒介,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過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internet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是用什麼媒介,只要經過處理的書,都有成本,除了作者憚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的編輯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然後才會出版發行,基本上是有構架、有層次、有基本想法與目標,即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發行,都會有特別的獨特想法與架構。
當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到尾,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裏,形成有意義的了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了解,網路上搜尋到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儘沒有幫助,浪費時間之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有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就感慨,現在學生所交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是卻抓不到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是要他們回答什麼?換句話說,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但是其實沒有真正的收獲與了解。
當然,網路搜尋最大好處是當我們很明確地知道想找什麼資料時,幫助最大,以前可能要耗費數周埋在圖書館與積滿灰塵的古老文獻或期刊奮鬥,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且很省時間的透過各種網路的資料庫找到答案。但是這前提是我們知道要找什麼,知道該提出什麼問題時,我們都知道,對一門知識沒有徹底瞭解,很難提出有意義的好問題。
資深出版人詹宏志就曾比喻:「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豐富的書,有一萬頁,但是沒有編碼又散落一地,沒有好的訓練,網路的幫助其實很小,只會讓人迷失。」真正要透過網路做學問,需要高階的訓練(與利用網路購物或查那裏有好吃的餐廳這種低階的使用需求完全是不同的),這些訓練必須從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本來建立,沒有捷徑可以走。
網路上的訊息你可以找得到的,別人也可以找得到,真的能讓我們勝出的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介定這些訊息之間的關係,如何用自己的想像與專業知識去利用這些訊息,因此,還是要一步一腳印的從書本閱讀起吧!

紙本與螢幕閱讀形式的差異

近年來在不同國家都有許多比較紙本與螢幕閱讀差異的研究,不管對象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結果很一致,紙本閱讀的記憶與理解力,遠比螢幕閱讀來得好。
這些研究都是遵循嚴格的實驗程序,比如受測對象的學力一致,而且是隨機分組,螢幕組與紙本組用同樣時間看同樣的內容,之後用同樣的考題測驗。
對於如此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測,我們在螢幕閱讀時會有略讀、跳讀的傾向,而且螢幕天生缺乏書本的具體性和空間性,而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對具有空間感的實體世界辨認與記憶性較好。
而且對於小學生閱讀故事的測驗中發現,讀紙本的學生在重新依照時間順序建構情節的能力遠勝過讀螢幕的同學,換句話說,螢幕閱讀很容易忽略訊息的排序及細節的記憶。
進一步以超高速攝影機拍閱讀中的眼球發現,紙本閱讀時我們眼球會不時停頓並且不自覺地往回看,有的學者解釋,我們在紙本閱讀時會依著自己的理解速度停頓思索並且回顧確認,因此文本的理解力與閱讀深度較佳。有的學者講得比較玄一點,認為書本的物理真實性能幫助我們進入並使用人類這個物種努力演化出的思想與多層次的情感,而且閱讀如同人生,人類需要「路徑」感,也就是知道自己身處哪個時空,而書本的物質性提供了實體可觸知的東西。
因為工作必須大量接觸不是簡短訊息的文字工作者,比如編輯就會發現,螢幕閱讀欠缺專注力與理解力,因此會把作者的稿子列印成紙本來閱讀,有位編輯這麼說:「紙本幫助我真正讀進文字,更專注、充分投入作者訴說的故事,在閱讀時與他同在。我的工作要求我在意書上故事的深度、品質、細微處和真義。也是因為身為作家,我知道創作要花多少心力。作家值得我鉅細靡遺地關注:我以聚精會神,在邂逅時全心投入聊表敬意。」
當我們都逐漸放棄紙本閱讀,習慣用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螢幕上瀏覽時,文字的細緻,精煉會不會隨之消失?那種沉浸在思想中忘我的樂趣是否也不復存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帶孩子到有魚的地方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小心走路上下班馬路的pm2.5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基因改造食品可以不可以吃?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夜晚還正年輕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感受自然感受自己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整理人生,練習告別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與反閱讀:為什麼網路時代的我們還是應該偶爾讀書?〈閱讀與反閱讀:為什麼網路時代的我們還是應該偶爾讀書?〉
avatar
前圖紙
2024-01-18
《閱讀》底層網紅|究竟是流星殞落,還是大紅大紫?在前陣子的畢業季偶然看到了職場新鮮人的調查,有部分的畢業生想從事的職業是「網紅」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呢?今天透過「底層網紅」這本書來看看網紅不為人知的一面。
Thumbnail
avatar
Hank,資產累積之路
2023-11-04
[ 閱讀筆記 ] 打造最強網頁 UI/UX 設計腦 - 設計師都該懂得絕佳設計.通用法則書籍重點以及想解決的問題: 如何抽絲剝繭出客戶要求的本質? 如何做出合乎設計法則的設計? 如何站在使用者立場思考、解決問題?
Thumbnail
avatar
YJ
2023-10-23
【閱讀_從田園騎往港邊的自行車】煩惱擔憂和悲傷都必然降臨,就看我們是否相信巨大的幸福會由此而生【從田園騎往港邊的自行車】 ◎ 宮本輝 #書摘 七貧七富—有人會在信上這樣寫道。意思是,被稱為富翁的人,有多少財富就面臨過多少貧困。換句話說,煩惱、擔憂和悲傷都必然降臨,就看我們是否相信巨大的幸福會由此而生。 年輕的時候難免嗑嗑碰碰,別這樣一直責怪自己,「挺起胸,向前走」,宇宙之大可
Thumbnail
avatar
默默
2023-10-20
閱讀筆記《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個想法如野火燎原般傳播開來,自此改變世界的樣貌… ●說到「感染」,浮上我們心頭的,固然往往是傳染疾病或電腦病毒,但有傳染力的擴散現象實則百百種,其中造成傷害者有之,但也不乏好的流行,前者如惡意軟體、暴力或金融危機,後者如創新發明和文化傳播。   ●針對一場疫病的爆發,在思考其傳染動力學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3-08-10
如何在網路上持續寫作來培養專業?分享我持續寫作 3 年的經驗與重要心態多數的人都無法持續在網路上寫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態錯了。創業家 Gary V 曾說:「讓學習的過程成為個人品牌內容的一部分。…以任何可用平台記錄自己真實的生活,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讓人們了解你是誰,然後讓他們看著你如何成長為自已想要的樣子。」這個概念對早期建立寫作習慣、找尋自己想要熱情分享的主題非常重
Thumbnail
avatar
朱騏
2022-09-23
【閱讀筆記】洛克菲勒談賺錢: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的致富語錄與書信洛克菲勒談賺錢,我的閱讀會把主題設定在金錢、幸福、慈善與企業管理四個面向,同時這本書偏向語錄與書信的型態,所以你更多的會看到的是會是我閱讀後的思維。說實話書中的金句充滿了雞湯,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這些金句的影響力。洛克菲勒自律的人生經驗,到了現代相信一定也會是位優秀的企業家。
Thumbnail
avatar
Hank,資產累積之路
2022-09-11
分享喜悅——《網路上的魚與貓》在博客來上市囉由於我的第一本商業出版小說《網路上的魚與貓》今天正式在博客來上市,可供訂購了,因此第一次為我自己的小說做一次正式的工商。 這一本「魚貓」,是我重拾小說創作以來,所完成的第四個故事。
Thumbnail
avatar
九方思想貓
2022-05-25
分享三大電子書平台 Kindle、Kobo、mooInk 電子閱讀器與 App 體驗上的差異,重度使用者多年以來的心得。閱讀器它不該是個干擾,它僅應該是個載具,作為讓你從書本轉換成電子書時,保持你的閱讀舒適感,並讓你的閱讀流暢性變好的工具。閱讀與使用上都不該為它傷腦筋或是增加負擔。它應該要是不費力的。 空間下的取捨 三大平台的較勁 內容:繁體中文書數量最為豐富的電子書銷售平台。缺少原文書籍。 </aside>
Thumbnail
avatar
Jeffrey Chou
2022-03-24
專訪陳昌遠(上)》「我是編輯外第一個讀到人間副刊的人!太酷了!」——報紙印刷員的文學逐夢記1983年生的陳昌遠,高雄人,時報文學新詩評審獎得主,並以《工作記事》的創作企劃獲第6屆楊牧詩獎。如今在台北生活、擔任記者的陳昌遠,在此之前是高雄某印刷廠技術員,任職10年之久,專責印製報紙。從南方北漂到生活速度激增的台北,且從不太需要對話的工作內容,轉進訪談為主的媒體環境,陳昌遠適應得頗為艱辛。唯
Thumbnail
avatar
逗點人
202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