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牛津通識課《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一場關於閱讀的閱讀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牛津通識課06】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Read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原文作者:Belinda Jack譯者: 呂玉嬋出版社:日出出版出版日期:2022/10/17

【牛津通識課06】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Read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原文作者:Belinda Jack譯者: 呂玉嬋出版社:日出出版出版日期:2022/10/17

「簡報不是閱讀,事實上,它是閱讀的對照。簡報簡明扼要,實事求是,切中有點。閱讀是不整齊的,是散漫的,永遠引誘著你。簡報結束一個主題,閱讀卻是打開了一個主題。」


📖📖

你,這個習慣手中隨時拿著書的普通讀者,正在讀著一本關於閱讀的書,你會遇到誰?遇到什麼?也許會遇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搖搖頭向你指出閱讀和書寫的害處,邀請你加入他們的談話;也許聖奧古斯丁會吃驚地凝視著你,他完全無法理解你的閱讀怎麼會那麼靜默不語;當你讀了維特的來信,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感動,這會讓你走向他的道路嗎?或者,你正在讀臉書上關於如何打扮、如何找到巷口美食或如何閱讀的貼文,你滑著手機,從一篇漫不經心的滑向另一篇,直到公車到站……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身體和心智活動,是趟超越時空的旅行,或許也是身為智人、仰賴「想像建構的秩序」的我們獨特的發明。一方面,它似乎很自然而然,對受過教育的成年人而言是再基礎不過的能力,想都不用多想;但另一方面它需要時間和專注,需要詮釋和想像,你得思考才能閱讀。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

一.讀讀閱讀史

  • 「如果有人學會了這個,他們的靈魂將被植入遺忘;他們將不再行使記憶,因為他們仰賴寫下來的東西,不再從自己的內心,而是通過外在的記號來喚起對事物的記憶。你所發現的,不是記憶的秘方,只是提醒。你提供你門徒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


《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閱讀的歷史也許和人類的文明史一樣久遠,而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我想你現在正在閱讀一篇文章,你出聲讀它嗎?你向身邊的人朗讀嗎?口述、朗讀是非常古老的閱讀方式,甚至曾是唯一被公認為合理的閱讀方式,然而今天的我們所指的閱讀,主要是私下的、隱密的、發生在內心的默讀。從口述文化到讀寫文化的變遷,也許涉及了人類個人意識的興起,是現代性發跡的標誌之一。

你喜歡實體書還是電子書?科技對閱讀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似乎是個現代議題,但早在印刷術問世時就有人思考過這類問題:「在紙上印東西這件事能持續多久?……一本紙做的書,頂多保存兩百年,抄寫在羊皮紙上,可以保存一千年。」當這位修道院長來到現代,他是否還會堅持經典必須用手抄本的方式來保存流傳,或者選擇將它上傳到雲端,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存取?像聖經這樣的宗教經典,是否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閱讀和解釋,閱讀,是否是人人平等的權利?

閱讀活動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形式:從口述到讀寫,從手稿到印刷,從權威到大眾化,而今天的我們也還在參與閱讀的演化,並在歷史中發現同樣的爭論。

二.女讀者讀小說
閱讀當然不是男性的專利,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讀者確實是相對弱勢的一群,女性作家更是稀有。這本書討論了不少女性讀者/作家的讀寫經驗,揭露了閱讀活動裡有趣的性別差異。在現代早期,少數具有基礎讀寫能力的女性,她們透過閱讀來進行自我教育,也透過寫作來回應她們的閱讀經驗,閱讀與寫作,成為了女性爭取自身權利和地位的有力工具。

西方文學也出現了「小說」這個嶄新的文類,過往的人們喜歡敘說英雄、帝王和神祇的故事,現在他們要來說說自己的故事了;小說成為十八世紀最受歡迎的閱讀類型,《少年維特的煩惱》風靡無數青年男女,人們在一個虛構的世界中看到某方面的自己,不只在這種隱密的心靈交會中得到莫大的快樂,更讓人看到了生命的不同可能性。小說激發了想像,這種想像影響了革命和現代民主國家的誕生。

從智者口述、解釋經典,到在公眾場合朗讀故事,再到私人的、在自己的房間裡的秘密默讀,我們改變了說/聽故事的方式,也改變了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問題是,閱讀有沒有標準答案,什麼樣的理解才是正確的?誤讀,會有什麼結果呢?

三.讓人困擾的解釋
你讀了不該讀的東西,或者,把該讀的東西讀錯了,確實可能有很大的麻煩,尤其是在有宗教裁判所的地方,那可是攸關生命的問題。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已成遙遠的歷史,但審查制度至今仍在,它不再焚書,卻仍可以監視、控制、刪除和停權。

但閱讀實在很難有單一、絕對正確的解釋,即便是神的語言也常常曖昧不清,需要人類的理解和詮釋,需要我們的經驗和想像。即便是來自同一本原典,也沒有兩本譯本會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的閱讀經驗也不會一樣。更確切地說,就算是對同一本書,每次的重讀也都是不同的。

當我們談到詮釋、翻譯等關於閱讀理解的問題時,應該會發現閱讀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我們讀商品的廣告,讀菜單上的餐點,一般來說不太需要詮釋,但讀小說、哲學、科學、政治等複雜的心智創作,詮釋成為棘手的問題,讀者-作品-作者的三角關係充滿張力(如果再加進譯者,那關係就更複雜了)。我們曾經尋求作者的權威,訴諸教會的解釋,或由國家力量訂定標準版本,但現在閱讀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創造活動,不只要求作者的產出,也要求讀者積極的回應。你必須適時的自我消解,認真傾聽作者的聲音,投入作品的世界裡,再經由自己的心智產生出新的東西— —仔細想一想,這很像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很像是談戀愛。

我們現在花越來越多時間跟手機談戀愛,讀網路世界的文字,被資訊宇宙無邊無盡的訊息沖洗。未來的人類應該還是會繼續閱讀,就如他們的老祖先那樣說/聽故事,但很可能那時的閱讀已經超乎你我的想像,就像默讀對聖奧古斯丁而言是一件那麼神奇的事。

四.重讀

  • 「重讀的經驗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多重的認識。重讀一部作品,受到我們對首次閱讀的記憶的影響,也受到首次閱讀到再度閱讀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經歷和意識改變而左右。如果我們想把閱讀理解成一種多方面活動——想理解自己是誰-——那麼重讀不是幼稚的倒退,也不是奢侈的放縱,更不是枯燥的學術行為,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習慣。」


先別管下個世紀了,我們對自己已擁有的認識多少?你會花多少時間重讀一本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在事物不斷推陳出新、3C產品快速改版的今日,重讀一本書,或許是抗拒時代速度的有力方式?或者,你只是想重溫當時的美好,弄懂年少時的懵懂?為什麼總有讓人想多讀幾次的東西呢?

王維的〈鹿柴〉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一定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在識字之前就能朗朗上口,但原來這首詩還能這樣「讀」!在談論翻譯的章節,作者介紹了外國學者是怎麼翻譯和解讀這首詩:有人注意到了裡面的中文字的變化,觀察到了「人」這個字的各種形式,即便未必懂漢字,他們卻看出了這首詩的另一種美。對這首詩已經倒背如流的你我,這時難道不想重新再讀一次?難道不想好好觀賞「人」是如何在空山之間來回穿梭?

你從裡面看見了幾個「人」?西方學者對於這首詩有很特別的翻譯和詮釋

你從裡面看見了幾個「人」?西方學者對於這首詩有很特別的翻譯和詮釋


我們真的應該要在閱讀的盛宴裡永遠為重讀保留一個好位子,就如同我們絕對不會忘記邀請知己故友來參加聚會那樣;在那個熟悉的老夥伴面前你不用客客氣氣、裝模作樣,他早已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總是不會忘記給你帶上新的禮物:不同角度的欣賞和體驗、更深層的意義和理解、對自我的再次反省和探索— —閱讀是一個不斷發現的旅程,聯繫起萬事萬物,永遠不會有盡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歪帽旅人的閱讀空間
43會員
42內容數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2024/11/30
他內心的渴望和需要,曾經披上「邪念」的外衣,如今卻被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給洗滌了。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我們跟男主角一起和薰子道別了,巡迴藝人將繼續她們浪跡江湖的歲月,也許在某個夜晚,會想起曾經和一個單純善良的年輕人一起旅行。這是個戀愛故事,也是充滿人情溫暖的旅行故事。
Thumbnail
2024/11/30
他內心的渴望和需要,曾經披上「邪念」的外衣,如今卻被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給洗滌了。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我們跟男主角一起和薰子道別了,巡迴藝人將繼續她們浪跡江湖的歲月,也許在某個夜晚,會想起曾經和一個單純善良的年輕人一起旅行。這是個戀愛故事,也是充滿人情溫暖的旅行故事。
Thumbnail
2024/11/04
良善總會找到良善的,這是小說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也是作者對世界抱持的希望。我想,如果你找到了良善,別忘了好好保衛它、用心守護它,然後把它傳下去。就從燃起心中小小的火開始吧!也許你我會在黑夜裡發現相連一片的天燈。
Thumbnail
2024/11/04
良善總會找到良善的,這是小說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也是作者對世界抱持的希望。我想,如果你找到了良善,別忘了好好保衛它、用心守護它,然後把它傳下去。就從燃起心中小小的火開始吧!也許你我會在黑夜裡發現相連一片的天燈。
Thumbnail
2024/11/01
對羅素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他卻還是感到人生苦悶無聊,時常被各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那他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發展出對外在世界的興趣——透過將自身的熱情轉移到關注他人、關注事物,個人小我的偏執可以化解,人與他所在的世界將能有意義的整合,這樣的幸福是值得追尋的。
Thumbnail
2024/11/01
對羅素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他卻還是感到人生苦悶無聊,時常被各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那他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發展出對外在世界的興趣——透過將自身的熱情轉移到關注他人、關注事物,個人小我的偏執可以化解,人與他所在的世界將能有意義的整合,這樣的幸福是值得追尋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當代,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以及隨處可見的螢幕抓走了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隨意上網瀏覽文章,觀看新聞時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故事,可謂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這些佔據我們大多數注意力的資訊,是否能真正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知識或能力?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當代,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以及隨處可見的螢幕抓走了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隨意上網瀏覽文章,觀看新聞時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故事,可謂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這些佔據我們大多數注意力的資訊,是否能真正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知識或能力?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做為小小的愛閱者,常被問說「你怎麼那麼喜歡閱讀啊?」,也有人會問我「該讀什麼書」或「該用什麼方法讀」。這些問題著實不好答。但現在我找到了更好的回應方式,就是推他們讀這本《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做為小小的愛閱者,常被問說「你怎麼那麼喜歡閱讀啊?」,也有人會問我「該讀什麼書」或「該用什麼方法讀」。這些問題著實不好答。但現在我找到了更好的回應方式,就是推他們讀這本《給未來的讀者》。
Thumbnail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Thumbnail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Thumbnail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Thumbnail
越來越少人閱讀書藉,但並不代表人們不再喜愛文字,只是大家改變了閱讀的方法,更喜歡閱讀網絡文章。 閱讀網絡上的文章,也是一樣在讀文字,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否就一樣呢?是否將來就可以取代書本的地位呢?
Thumbnail
  社會大眾對於閱讀有種既定印像,認為書本是神聖載體,相較於其他興趣嗜好,閱讀蒙受更多青睞、更能引發那些對於人浸染知識後的美好想像:可是在光明面之外呢?書既然承裝了人的思想,除了那些明亮乾爽溫煦日和,你無法忽略字詞也會描摹潮濕、混亂、狂妄、癡迷,這些同樣屬於人的祕密。
Thumbnail
  社會大眾對於閱讀有種既定印像,認為書本是神聖載體,相較於其他興趣嗜好,閱讀蒙受更多青睞、更能引發那些對於人浸染知識後的美好想像:可是在光明面之外呢?書既然承裝了人的思想,除了那些明亮乾爽溫煦日和,你無法忽略字詞也會描摹潮濕、混亂、狂妄、癡迷,這些同樣屬於人的祕密。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在21世紀,掌握知識就是權力。 問問自己:最近一次看完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可以三十分鐘都不看手機,只看書嗎?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出一本書呢? 閱讀是後天培養的能力!活到老可以讀到老,不管幾歲,隨時都可以開始,投入閱讀的行列!家中有孩子的,更是可以從0歲就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在21世紀,掌握知識就是權力。 問問自己:最近一次看完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可以三十分鐘都不看手機,只看書嗎?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出一本書呢? 閱讀是後天培養的能力!活到老可以讀到老,不管幾歲,隨時都可以開始,投入閱讀的行列!家中有孩子的,更是可以從0歲就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Thumbnail
人們,是不是不閱讀了? 是對於閱讀提不起興趣、找不到非讀不可的書或理由? 抑或單純覺得閱讀之於自己已不再重要也不是必要? 「閱讀」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像逐年遞減的書店與書籍一樣,就要從進行式成為過去式了? 有一個對閱讀始終不渝的資深讀者,以「人為何需要閱讀?」為題,對這道命題不斷叩問...
Thumbnail
人們,是不是不閱讀了? 是對於閱讀提不起興趣、找不到非讀不可的書或理由? 抑或單純覺得閱讀之於自己已不再重要也不是必要? 「閱讀」這個行為本身,是否像逐年遞減的書店與書籍一樣,就要從進行式成為過去式了? 有一個對閱讀始終不渝的資深讀者,以「人為何需要閱讀?」為題,對這道命題不斷叩問...
Thumbnail
許多家長都問我,孩子都不愛閱讀,其實他們不是不讀,而是把「讀」轉化為互聯網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用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滑再一點,想要甚麼文章故事都瞬間「躍然mon上」。怪不得文化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碎片化、零散化,其中就包括閱讀。
Thumbnail
許多家長都問我,孩子都不愛閱讀,其實他們不是不讀,而是把「讀」轉化為互聯網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用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滑再一點,想要甚麼文章故事都瞬間「躍然mon上」。怪不得文化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碎片化、零散化,其中就包括閱讀。
Thumbnail
我認為寫作和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此,孩子一直到高中時期,大可享受基礎閱讀,而且可多閱讀好的小說作品。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必然要把好的小說作品收納其中,並且在學校裡積極推行閱讀小說的運動。讓孩子自由挑選作品閱讀、發問問題、交流感受和觀點、對作品進行改編或續寫,日子有功,孩子便會不自覺地進行基礎寫作了。
Thumbnail
我認為寫作和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此,孩子一直到高中時期,大可享受基礎閱讀,而且可多閱讀好的小說作品。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必然要把好的小說作品收納其中,並且在學校裡積極推行閱讀小說的運動。讓孩子自由挑選作品閱讀、發問問題、交流感受和觀點、對作品進行改編或續寫,日子有功,孩子便會不自覺地進行基礎寫作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