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道。木曾路:分開旅行與飄雪的故道徒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歡迎收藏本文Writing NFT,感謝支持!


站在特急しなの列車已駛離的南木曾月台,山間的低溫,伴隨著冷風與細雪的逼人寒氣襲來。

阿!圍巾,沒帶下車。


耳機裡放送著黃力行與劉若英合唱的那首「分開旅行」,一個人選擇去洛杉磯,另一個人要飛向巴黎。此時才意識到,留在車廂裡的圍巾,已成為遺失的美好。圍巾與旅人,也就此分開旅行了。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往中津川方向的列車,還有一小時左右才會進站。好冷,在車站周邊撐著傘,四處閒步,只為了驅趕跟圍巾分手之後,拼命死皮賴臉黏著我的低溫。候車的空檔,駐足在南木曾町的觀光案內圖前,原本只想在周邊踏踏雪,殊不知這一走,卻再也走不回南木曾車站。

繼圍巾之後,又因為計畫外的徒步移動,與鐵道和公車暫時分別。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中山道是江戶時代所整備的五街道之一,又有「中仙道」、「仲仙道」別稱,庶民則更習常稱之為「木曾路」或「木曾街道」,是過去連結江戶與京都間的內陸交通要道。較之著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即東海道上的旅行,會經過的五十三個宿場町,中山道則有六十九次。

指引著往妻籠宿的路標,就是促使我走上不歸路(?)的那根稻草。我只穿著一雙還簇新的雪靴,就這樣一步一步走進積雪越來越厚的山路上。飄雪的天氣,還得忙著撐傘,根本騰不出手來拄著登山杖走山路,更何況是臨時起意的故道徒步。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妻籠峠與馬籠峠之間,如今已是信濃自然步道的部分路段。冬與雪的天候,向來不是步道健行的旺季,路邊不會傍著滿開的染井吉野、八重櫻或新綠,也不會有對向打照面的山友們,陸續你點頭致意,順便說聲「こんにちは」,途經的民宅間,亦靜寂不曾聽聞人聲。

面孔分不清究竟是秋田還是白柴的狗,窩在自家車庫裡跟我對望了五分鐘,一臉疑惑的他,或許想說:

你是誰?在這幹嘛?很難得在這種季節遇到來走步道的旅人耶!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走在沿途仍未遇過行人的步道,雪地上只有我剛踏下的旅跡,新近的降雪,將在地住民的生活足跡,覆蓋到幾近模糊。來時路上,不見有「熊出沒注意」的警告標語,料想在這樣的季節,別說熊跡了,熊熊的冬眠也還沒結束(吧)。

飄雪紛紛,前路仍似茫茫,即便路標清楚的指示了方向與公里數字,或許,未幾,一腳踩空,我就跌進了木曾川。往回走的念想不時浮現,但身體倒是很誠實的繼續前進,既然頭洗了一半,就只能放緩步調,確保自己踏出的一步一腳印,都能踩著木曾古道的實感。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我是誰?我在哪?向左,向右,向前看。與夥伴分開旅行,總有各種理由:因為走散了;因為受到路徑標示的驅使,忽然就想換條路走了;也有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白雪厚化妝下的木曾路,將SL廣場上,已退役的國鐵時代機關車,映襯得特別醒目。出生於太平洋戰爭前一年的D51351機關車,有著「デゴイチ」的暱稱,是戰爭期間量產且廣泛使用於貨運的車型。直至戰後的1960年代末,D51曾陸續在金澤、福井等位於日本海側的路段上服役,最後則落腳於木曾山谷間的舊中央線。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無限列車只有動漫裡才會出現,而現實中的列車,役期終有時限。隨著線路的廢止、站舍的移轉,與電氣化的普及,以炭水為動力的D51型蒸汽機關車,完成戰時體制與戰後復興的階段性運輸使命,不再噴吐著黑與白的煙霧,疾馳於山線或海線,也漸次被賦予另一種靜止的姿態,展示於博物館內,或各種教育與遊憩場所,向一代又一代的大眾與鐵道迷,默默訴說著自己曾經在鐵道與旅行史上的位置。

我揮了揮手,告別不滅且有限的D51機關車,日後在其他的故道上,還有機會遇見D51系列的兄弟姐妹。


與D51機關車別過之後,逐漸進入源義仲在木曾路所留下的史蹟與傳說。

劇照取自NHK官網

劇照取自NHK官網

現正播映也即將接近尾聲的第61回NHK大河劇「鎌倉殿の13人」,大手編劇三谷幸喜在劇中,置入了源氏後裔,在起兵推翻平家政權過程中的明暗聯盟與權謀橋段。鎌倉幕府的創立者源賴朝,與起兵於木曾谷的源義仲短暫聯手,義仲則以勢如破竹之姿從老巢起兵,長驅入京,迫使平家倉皇出逃西國。

義仲在木曾山谷間,築起了城寨,寨的鬼門處,則設立了觀音石像與祠堂,並將自身盔甲上的「八幡座」(頭盔上的裝飾),一併供奉於此,作為城寨的鎮護。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而觀音像的不遠處,那棵象徵義仲的愛妾巴御前,與之心心相印的「袖振りの松」,早已在2009年因嚴重的蟲蛀而遭到伐除,町民仍然致力讓這段浪漫傳說,不至於無跡可循,將之再蛻變為獨木舟狀的儲水槽,或許,在健行旺季往來於故道的旅人們,會因水舟的存在,感受道途間的一抹沁涼。

源義仲之後,駐足木曾道旁的高僧良寬歌碑,也呈顯著木曾路曾扮演著朝聖之道的角色。只是,法喜充滿的朝聖者,只是此道上的其中一類人群。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離開妻籠宿與大妻籠,走過吉川英治筆下,劍豪宮本武藏潛心修練武藝的男、女二瀧場景,至此,持續數小時的徒步,腳力與精神已略感疲憊。駐足於途經的公車站旁,歇腳放空,順便賭個人品,一輛開往馬籠的公車,不久迎面駛來。

是要去馬籠嗎?

大概是個很少有人上車的站點,引起司機的好奇,我點了頭,回應了他的詢問。進入馬籠宿的地界,循著路標,在島崎藤村紀念館前,剛好撲了個空。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藤村晚年發表於《中央公論》,圍繞幕末與明治初年馬籠宿為舞台的小說《黎明前》(夜明け前),描寫了主人公青山半藏之間的人事物流轉。半藏自幼接受的平田派國學教育,政治立場傾向王政復古,對支配木曾山林業採伐的尾張藩心存不滿,他滿懷著希望,迎來如同黎明將至的明治維新,但維新推動的文明開化,卻帶給他更深刻的壓迫。

揭開故事序幕的那句「木曾路全在山裡」(木曾路はすべて山の中である),如今成為藤村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名句。在藤村的筆下,鮮活的呈現德川中後期,以馬籠宿為中心的木曾故道上,各種自然與人文風景的轉變。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古道穿越森林,宿場間的路徑幾經變遷。近世通過幕府整頓五街道,與參勤交代漸成定制的旅行需求下,危險的棧道,被修築為可以穿越的橋梁,大名行列,與行商人群的熙來攘往,也使原本崎嶇的道路,坡度變得相對平坦且容易通行,而新路取代舊路,舊路則被深山掩沒,逐漸失去蹤跡。此外,不變的是,每當大雨帶來的河水暴漲,仍然是人群在此道上行旅,最大的阻礙與痛點。

數百年間,木曾路迭經整備,山谷間的路徑,從陡坡變緩坡,從緩坡及至整備為現今的自然步道,但是對無習常健行經驗的旅人我來說,僅只妻籠馬籠之間的徒步,與宿場起伏升降的地形間遊走,雖仍不致崩潰,卻也是極大的耐力考驗。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旅人們基於各種追求的動機,在道路上展現著不同的行走姿態。熊野古道與四國遍路上,追尋宗教與心靈交流的貴冑、僧侶與庶民,形塑了道路,作為朝聖參拜之路的性格,即便因為現代觀光業的發展,便利的食住行機制,少了跋涉之苦,也注入了休閒消費的世俗意象,但是作為宗教信仰的大眾巡禮之道,至今仍為世人眼中,最為直觀的設定。

而近世的行商者與庶民、執行參勤交代任務的大名與武士,以及俳聖芭蕉等文學者,至於近代政局動盪之際,下嫁江戶的內親王和宮,與大政奉還後展開巡幸的明治天皇,都曾是取道木曾路的過客。更為紛雜多彩的道中旅人,也使過往的木曾路,被賦予更多重的功能與角色。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與黃立行分開旅行的劉若英,唱著巴黎那裏下了一整天的雨;我與圍巾和公共運輸分開旅行的木曾路上,則飄了一整天的雪。站在馬籠宿的高處,望著白雪覆蓋的農地,臨時興起的飄雪故道徒步,並非是多痛的領悟,而是能夠試圖重新理解,當年往來與此道的人群,為何不後悔選擇這條路。

歸途,重拾起公車與鐵路,在京都車站八條口的無印良品,買了條新的圍巾,陪著我繼續上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2/11/16
我不知是否有遺漏甚麼,故道的"故"是因為以前去過嗎?!
Cathy Tsai │ 蔡凱西-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16
哈!我只走過一次耶。「故」應該是有故事的道路。麥克法倫有一本書就是《故道》。
讀起來很舒服的遊記。 讀研究所的時候,劉若英來校園巡演,在唱到《為愛痴狂》時,一堆學妹瘋狂的尖叫吶喊,青春啊…
Cathy Tsai │ 蔡凱西-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16
他很多MV都在日本拍的
avatar-img
旅行史的寫作課、足跡與人間觀察
235會員
332內容數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2024/02/29
縱使登船手續改變,不過乘船前,在棧橋上的移步體驗,則仍是一種不變的儀式感。
Thumbnail
2024/02/29
縱使登船手續改變,不過乘船前,在棧橋上的移步體驗,則仍是一種不變的儀式感。
Thumbnail
2024/02/09
透早就啟程搭車,展開往廣島市約六小時的車程。夏日尾巴的旅程,從大阪到廣島之間,途經林芙美子的故鄉,與《放浪記》曾提及的無名小站。
Thumbnail
2024/02/09
透早就啟程搭車,展開往廣島市約六小時的車程。夏日尾巴的旅程,從大阪到廣島之間,途經林芙美子的故鄉,與《放浪記》曾提及的無名小站。
Thumbnail
2024/02/02
三天兩夜的紋別之旅,踏雪訪冰的駐留,著實體會了此處的哀愁與美麗。
Thumbnail
2024/02/02
三天兩夜的紋別之旅,踏雪訪冰的駐留,著實體會了此處的哀愁與美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23/04/25/015D 路線:信陽市-淮河鎮 騎乘距離:61.3km,累積:1025.1km 爬升高度:275m,累積:3052m 騎乘時間:03:51,累積:62:13
Thumbnail
2023/04/25/015D 路線:信陽市-淮河鎮 騎乘距離:61.3km,累積:1025.1km 爬升高度:275m,累積:3052m 騎乘時間:03:51,累積:62:13
Thumbnail
人生就如搭乘一班單程的火車之旅,終點必須下車,單看一路過程、途中風光是否精彩!
Thumbnail
人生就如搭乘一班單程的火車之旅,終點必須下車,單看一路過程、途中風光是否精彩!
Thumbnail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其1920年寫的建國方略中,計劃建造16萬公里的鐵路,至2020年中國完成已達14.6萬公里, 其中高鐵3.8萬公里。
Thumbnail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其1920年寫的建國方略中,計劃建造16萬公里的鐵路,至2020年中國完成已達14.6萬公里, 其中高鐵3.8萬公里。
Thumbnail
無限列車只有動漫裡才會出現,而現實中的列車,役期終有時限。我揮了揮手,告別不滅且有限的D51機關車,日後在其他的故道上,還有機會遇見D51系列的兄弟姐妹。
Thumbnail
無限列車只有動漫裡才會出現,而現實中的列車,役期終有時限。我揮了揮手,告別不滅且有限的D51機關車,日後在其他的故道上,還有機會遇見D51系列的兄弟姐妹。
Thumbnail
登頂 不是為了山頂的風景 而是 讓我有個理由 離開這裡
Thumbnail
登頂 不是為了山頂的風景 而是 讓我有個理由 離開這裡
Thumbnail
口山步道的入口/出口之一 本想要搭清晨第一班列車出發 但還是敵不過溫暖被窩的召喚 也罷,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 反正,只是一個人的冬日之旅 不妨,放慢腳步整理心情再說 搭著緩慢前行的區間車 車廂裡的乘客並不多 對面的男孩好奇的打量著我的自行車 我們的方向相同 但目的地卻不盡一樣 列車一站站的停靠著沒有
Thumbnail
口山步道的入口/出口之一 本想要搭清晨第一班列車出發 但還是敵不過溫暖被窩的召喚 也罷,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 反正,只是一個人的冬日之旅 不妨,放慢腳步整理心情再說 搭著緩慢前行的區間車 車廂裡的乘客並不多 對面的男孩好奇的打量著我的自行車 我們的方向相同 但目的地卻不盡一樣 列車一站站的停靠著沒有
Thumbnail
路途遙遙,過程中的每個不如預期, 都像是再確認了一次心意。 即使決定了目的地,有了具體方向, 也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人生路途中的每個不如預期,都像是再確認了一次心意。 所以,真的確定要去了嗎? 如果決定了,就出發吧。
Thumbnail
路途遙遙,過程中的每個不如預期, 都像是再確認了一次心意。 即使決定了目的地,有了具體方向, 也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人生路途中的每個不如預期,都像是再確認了一次心意。 所以,真的確定要去了嗎? 如果決定了,就出發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