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Minds:讀心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同書名一般,整本書與「讀心」脫不了干係。當初也是被書名吸引,還未看之前,不禁在想,這難道是教你如何可以得知別人的想法嗎?不過當我一頁一頁翻開,細細研究之後,才知道原來「讀心」的技能不需要靠別人教,而是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經在學習這項技能了。
作者為心理學家亨利.威爾曼(Henry M. Wellman),此書既可以當作心理學科普,我認為某部分也可當作作者的研究成果一小部分。本書有一半,或超過一半的內容,跟兒童心智理論有關。這是正常的,因為如同此書的內容,兒童時期就開始發展心智理論,所以作者也把比較多的篇幅放在描寫兒童時期上。
最一開始,威爾曼教授透過他兒子進行的一項典型的心理學實驗,介紹了何謂「錯誤信念」(false belief)。簡單介紹如下:
  • 首先,教授展示了兩個盒子給兒子小雷(虛構的名字)看,一個外觀是糖果盒,另一個外觀是白色的盒子。教授問兒子小雷,糖果盒裡裝甚麼?小雷回答:「糖果!」。結果打開來看糖果盒裡是空的,糖果裝在白色盒子裡。
  • 在威爾曼教授的助理葛蘭達進來之前,威爾曼教授關上了兩個盒子,並告訴兒子小雷助理葛蘭達喜歡吃糖果,並問小雷覺得他的助理會在哪個盒子裡找糖果?
在小雷三歲半及五歲的時候分別進行了一次這個實驗,結果大大不相同。三歲半的小雷在第一次實驗告訴爸爸,助理葛蘭達會在白色盒子裡找糖果;在五歲的時候小雷則會告訴爸爸,葛蘭達會在糖果盒裡找糖果。差別在哪?三歲半的小雷一開始知道糖果裝在白色盒子裡,但助理葛蘭達不知道,可是小雷因為自己知道糖果的所在位置所以他會覺得葛蘭達也知道。但到了五歲的時候,小雷已經可以理解,知道糖果位置的人是他自己,葛蘭達並不知道,所以葛蘭達應該會跟一開始的小雷一樣,去找那個大家都以為的糖果所在位置糖果盒裡面。這就是錯誤信念。簡單的實驗,從敘述也很好理解,我們知道但對方並不知道,所以我們應該設想對方的情境,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猜測對方的想法。這也是本書作者威爾曼教授認為,心智理論可以透過學習來成長。
心智理論也是一切社交活動的基礎。沒有心智理論,你很難融入這個社會。比如「自閉症患者」。自閉症患者無法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本書以自閉症患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以及她的訪談為例,敘述她自己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葛蘭汀無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動機跟行為,因此她不愛閱讀小說,也不擅長與人社交。
另一個與心智理論息息相關的,也是人一生中肯定做過的事-「說謊」。因為調皮,怕被挨罵,所以說謊;或是因為想給對方一個驚喜,所以說謊達到目的等等。不過此書提及的「說謊」,跟我們想像中的不太相同,就連我也是看了此書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一直被關於說謊的心智理論誤導。
「普遍認定說謊會產生特定行為的看法並不準確。說謊並不會導致眼神飄忽或坐立難安,不管多少人相信,這就不是事實。這是廣為流傳且強而有力的錯誤信念,也突顯心智理論的關鍵特性。」(詳見第二章 讀心術、八卦與騙子)
從上千名成人受試者中發現,眼神游移並不代表說謊,另外躁動、臉紅、講話結巴等緊張的表現,都不是說謊造成的反應。即便有這些研究結果,大家依舊對說謊有這些刻板印象。書中也舉例像是面對警察時,即使沒有犯罪,但依舊會避免眼神接觸,或是面對問話時,可能因為在思考或回憶當下情況等等,會出現眼神飄移的情形。由此可知,實際上對於說謊的行為,並非我們所常見或認知的,甚至在內文還提及,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判定對方是否有無說謊的情況下,比例竟然是差不多的!雖然不至於顛覆三觀,但我認為至少以後在判定對方到底有沒有說謊這件事上,恐怕沒有我們想像中容易,而且也要屏除刻板印象,來進行更客觀的審視。
從上述例子可知,心智理論可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沒有心理學會如何呢?書中也分享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讓我印象深刻。
1970年代,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民族心理學家珍.法揚士(Jane Fajans)研究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島內陸地區的拜寧族。她認為拜寧族對人的觀點沒有涉及到心理層面。舉例來說:
  • 一般而言,拜寧族的成人每天會嚼檳榔。他們認為檳榔可以殺死蟲子、讓嘴巴看起來更美,也達到整理淨化的效果。檳榔果具有輕微的刺激效果,因此人們認為嚼食檳榔能提神醒腦、增加幸福感。法揚士拜訪了一位叫琵南的女性,她不嚼食檳榔也不吸食樹液,法揚士問琵南為何不吸食樹液,琵南答道:「年輕時,我和幾位女性一起去樹叢裡,我們取了樹液,摻石灰一起嚼,就像嚼檳榔那樣,我們一直嚼,然後我就一直吐,我說我不再嚼檳榔了,之後就把一大包樹液丟下走了。」
  • 法揚士說,這個故事是在琵南家中講的,屋裡坐滿了琵南的三代子孫,所有人都知道琵南不抽菸也不嚼檳榔,但家中的人卻沒人知道琵南的這個故事。(詳見第九章 各種可能的世界 各種可能的心智)
從法揚士描述的這段故事,琵南自身的敘述和她家中孩子的行為來看,看出甚麼了嗎?一般人如果不吃檳榔或不抽菸,多半會敘述我覺得檳榔吃起來很噁心、或煙味很難聞,但琵南卻從頭到尾都沒有這樣敘述,她僅說了「我一直吐」。還有琵南屋中的孩子們也是,他們都知道琵南從不吸菸也不吃檳榔,但卻沒人知道前因後果,也從不問琵南為什麼不吃,就好像這個事情對他們而言沒甚麼影響一樣。
另一個跟心智理論也有關的例子是,聽障者。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是正常人、但孩童是聽障者的情況下,會影響到心智理論的發展。但如果父母同為聽障者、孩子也是聽障者的情形下,這樣子小孩發展心智理論的過程,跟正常家庭並無不同。起因在於,正常的父母溝通無礙,但當他們面對聽障小孩的時候,會產生無法溝通的情形,即便有學手語,卻依然無法與聽障小孩正常溝通,通常聽障小孩須到聽障學校學習完整手語,並且能跟周圍朋友、老師順利溝通之後,心智理論才會開始逐漸架構起來。但父母若都是聽障者,與聽障小孩的溝通就和一般人一樣無異,因此他們的小孩在建構心智理論上也跟一般小孩是一樣的。(詳見第六章 一塊一塊建構出心智理論)
不分國籍,任何一個地方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心智理論的時間跟階段是差不多的,所有人都會經歷這個歷程,但因為文化、家庭的關係,會造成大家的想法有所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任何一個人的心智發展。小至兩人的溝通,大至團體間的合作,心智理論處處在無形中運作著,這也與書名「讀心」相呼應。如果你跟朋友講話,不知道講到了甚麼他已經生氣了,你應該要有所察覺對方可能因為你講了甚麼導致他在生氣,如果此時心智理論沒有發揮,你還在滔滔不絕的繼續,後果可想而知。或是聖誕節要到了,當你想精心準備一個聖誕禮物的時候,你會去揣測或偷偷探測對方想要甚麼,但你不會很直白(白目)的跑去問說「欸你聖誕禮物要甚麼?」。當然也不是不行,但這顯然就少了驚喜感,對方會很高興你要送禮,不過那個感覺就是怪怪的,尤其是生日的時候還這樣問就更奇怪了。
今天多虧了心智理論,讓我們在社交中暢行無阻。但我們人究竟是為了社交,才漸漸演化出心智理論,還是說因為我們先天上可以學習心智理論,才能讓社交如此順利?也許大家可以從書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來得出結論。
-End
補充說明:讀後感僅代表心得想法,不代表任何學術領域上的解惑或專業知識。另外書中還有很多研究例子,例如黑猩猩的研究、以及現代人在面對AI機器人的反應等等,我只拿了自己覺得很有趣而且印象較深的部分提出,如果想知道完整心智理論的研究及其他例子,建議要回去看整本書喔,謝謝~
書籍或影片的讀後感/觀後感會放在此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剛好在Disney+看到這部短劇,這兩天補完了,稍微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想。
前陣子剛好在Disney+看到這部短劇,這兩天補完了,稍微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今天來分享 “The Watermelon Seed” (Greg Pizzoli),這本書讓我想到李瑾倫的「子兒吐吐」,同樣都是主角不小心吞進大人說要吐出來的種子,開始胡思亂想,擔心有可怕的後果,看到主角惶急的模樣,也會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還記得小時候吃口香糖,大人都會警告不要吞下肚,然後,
Thumbnail
為什麼世上有人?人類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小孩都得聽大人的話?要怎麼才能不跟姊姊吵架?怎麼樣才能大幅進步……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真言、真意、真心、珍惜、真名。》 「欲聽真言,必先靜默」 靜默,說的是騰出一種空間的關係。 人尋求民俗信仰, 握手合掌,拜神祈禱, 得以安心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是真言。 一個受憂鬱多年影響的母親, 每日吃著不等的藥丸, 咬緊牙關,將兩名孩子拉拔到大。 說著「還
Thumbnail
今天來分享 “The Watermelon Seed” (Greg Pizzoli),這本書讓我想到李瑾倫的「子兒吐吐」,同樣都是主角不小心吞進大人說要吐出來的種子,開始胡思亂想,擔心有可怕的後果,看到主角惶急的模樣,也會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還記得小時候吃口香糖,大人都會警告不要吞下肚,然後,
Thumbnail
為什麼世上有人?人類為什麼會說話?為什麼小孩都得聽大人的話?要怎麼才能不跟姊姊吵架?怎麼樣才能大幅進步……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