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童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讀後心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以前就對心理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
一個探討人類心理的學科,聽起來很有趣,但又是一門理論,深怕理論太過深奧。
以前在修教育學分時,接觸到教育心理學,在課本裡面整合了幾個與教育相關的心理學知識,讓我們這些準老師們,運用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甚至在學生做出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的時候,會試著從心理學角度去解讀,用行為改變技術去導正學生,至今都覺得相當實用。
之前《被討厭的勇氣》很多人討論的時候,我也曾經拜讀過,對於裡面許多阿德勒的理論相當驚訝!佛洛伊德講的是早年決定論,認為過去的一切造就現在的你,阿德勒卻不這麼認為,認為目前的生活型態全由人自由選擇,與他人、兒童生活並沒有相關性。
甚至提出「區分課題」的概念,有時必須要好好的區分這個課題是在我還是他人,如果是自己,就負起責任來做選擇,後果當然也需要考慮進去,假設是他人的課題,責任便不在自己身上,這個概念其實影響了我很多,有許多事情以前常常會怪到自己身上,即使那責任不在我,我也會下意識覺得自己也有責任,其實這會造成當事者無謂的心理壓力。
在教學現場,有許多學生也許會犯一些錯,而這些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些老師便會非常生氣的說「都告訴過你幾次了?我都說這樣做便會發生錯誤,為什麼你一定要這麼做?」或是「看吧!我都說了你還做,現在怎麼怎麼…」
看完了《被討厭的勇氣》後,我便會區分課題,我盡了老師告知的義務,這是屬於我的課題,我也盡力告訴你不能這麼做,而選擇要不要做,是你(學生)的課題,其實會讓心裡輕鬆許多,不再因為同學沒做到自己期待的事情變失落許久,畢竟選擇做不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所組成,我能做的,只是確保自己有盡力去勸阻及教育即可。
最近看了另一本心普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作者畢業于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本書是他寫給大眾讀者的心理學入門書。
裡面以蛤蟆先生罹患憂鬱症去看心理諮商師的故事,演繹出心理諮商全過程,其實裡面有許多概念蠻顛覆我的想像的: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與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
在第三章裡,蛤蟆先生去找蒼鷺諮商師,一開頭諮商師便直接導正他一個概念,諮商師與當事人之間是合作關係,而非指導者與被指導者的關係,不是期待到現場,期待諮商師直接對你的人生提出建議,當事人必須出於自願,並對自己的諮商負責,而且不保證會立刻見效,除非當事者能找到問題點後願意改變自己,情況才有可能改變
「自然型兒童V.S.適應型兒童」
第五章提到,人天生下來有幾個基本情緒是不學自會的:快樂又熱情、憤怒、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緒加在一起,就構成所謂的「自然型兒童」;而適應型兒童,則是根據每個小孩遇到不同類型的父母產生不同的適應行為,在書裡,蒼鷲諮商師用色彩比喻:基本情緒就像色彩三原色,而適應性的變化,則多如這三原色所調出來的上千上百種適應方法
在書中提到,兒童時期與人(照顧親屬)的互動與適應產生的行為模式,甚至影響人的一輩子,但書中亦暗示一個議題:如果自覺到問題並嘗試改變,確實是能改變的,這也是諮商師所扮演的角色,藉由一次次對談中,諮商師問出關鍵問題,引起當事者的覺察並願意改變,進而幫助到當事者,這也是剛開始,蒼鷺對蛤蟆先生提出的,需要「合作」才有機會改變。
雖這本書目前只閱讀到一半,我認為這本書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點出了許多諮商中會出現的情況,也提到無論什麼背景,都需要藉由覺察自己,認識自己,才有辦法更客觀的看待自己,好好處理自身的情緒與內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我跟家中爸爸因為一些事情大吵一架,至今還未和好。 在家中,爸爸是屬於比較傳統型的爸爸,對家庭很負責任,總給我們衣食無缺的長大,但與子女話很少,總不得溝通要領,有時會因此而跟妹妹有些爭吵,我常常都在居中當和事佬,而這次的一些話,確實戳到心中成為了刺,而少見的與爸爸大吵一架。
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焦慮呢? 想到讀書,好像就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沈重的書包,裡面裝滿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書,為了「未來」著想,得要把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吞下去,內心就會蹦出許多想法諸如:「我學三角函數幹嘛?」「歷史是死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之類的疑問。
你有想過為什麼自己年輕時追的明星,到中年後通常都很少發新作品,反而是演唱會比較多嗎? 大約在15~20年前的台灣,曾經是哈日族的天下,早期從小室家族、一路到安室奈美惠成為第一代流行教主,到濱崎步接續流行教主的天下,在台灣年輕人的流行中,日本流行文化與音樂大概佔了很大的篇章。 在那個網路還不盛行的時代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台灣人都喜歡到日本旅遊,無論是動漫還是本身日本文化甚至是地理位置上較接近等原因,在疫情前的2018年度,就有高達482萬人訪日,在疫情過後的2023年一月,訪日的150萬人中也有26萬的台灣人,位居第2。
最近連續讀了兩本戲劇〈通靈少女〉的原型——索非亞的書《靈界的譯者》1與2,第一本主要是介紹索非亞身為一位從小就看得到的小孩,從靈異體質到宮廟仙姑,最後離開通靈界後在自己人生找到自己的信仰及現實生活重心的故事。
前陣子,我跟家中爸爸因為一些事情大吵一架,至今還未和好。 在家中,爸爸是屬於比較傳統型的爸爸,對家庭很負責任,總給我們衣食無缺的長大,但與子女話很少,總不得溝通要領,有時會因此而跟妹妹有些爭吵,我常常都在居中當和事佬,而這次的一些話,確實戳到心中成為了刺,而少見的與爸爸大吵一架。
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焦慮呢? 想到讀書,好像就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沈重的書包,裡面裝滿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書,為了「未來」著想,得要把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吞下去,內心就會蹦出許多想法諸如:「我學三角函數幹嘛?」「歷史是死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之類的疑問。
你有想過為什麼自己年輕時追的明星,到中年後通常都很少發新作品,反而是演唱會比較多嗎? 大約在15~20年前的台灣,曾經是哈日族的天下,早期從小室家族、一路到安室奈美惠成為第一代流行教主,到濱崎步接續流行教主的天下,在台灣年輕人的流行中,日本流行文化與音樂大概佔了很大的篇章。 在那個網路還不盛行的時代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台灣人都喜歡到日本旅遊,無論是動漫還是本身日本文化甚至是地理位置上較接近等原因,在疫情前的2018年度,就有高達482萬人訪日,在疫情過後的2023年一月,訪日的150萬人中也有26萬的台灣人,位居第2。
最近連續讀了兩本戲劇〈通靈少女〉的原型——索非亞的書《靈界的譯者》1與2,第一本主要是介紹索非亞身為一位從小就看得到的小孩,從靈異體質到宮廟仙姑,最後離開通靈界後在自己人生找到自己的信仰及現實生活重心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本小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蛤蟆先生在心理低谷中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鷲幫助的故事。書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了許多心理學名詞,適合對心理諮商好奇、想學習心理學的人以及想療癒自己的人。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