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與ECM結下不解之緣的故事(中)

2022/11/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緣分,有時就是那麼地誤打誤撞得來的。
2008年剛進入誠品信義音樂館工作,當時抱持一股熱忱,全心全意投入音樂和唱片的世界。 那時尚還沒有音樂串流的平台服務,要知道CD內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時,大多需要依靠封面上的文字介紹、也就是所謂的「側標」。
大多五大唱片的CD外都有各領域的音樂行家撰寫,不過許多國外進口的唱片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基本上除非是自己親自上網去國外網站搜尋,方才能找到原文的介紹。
在當年的唱片行工作最有趣快樂的事情,就是作為顧客的第一道關卡,為唱片的「內容」和「品質」把關。可以透過口頭介紹說明、亦可以將自己的論點整理,用書寫在各式便條紙、黏在CD封面的方式,也就是自己手工來製作「手工側標」,來推銷這些封面沒有中文介紹的唱片。
而每一種音樂類型的介紹方向也都截然不同:流行音樂的側標大多條列出一筆筆的獲獎和銷售紀錄;古典樂講求演奏者曾獲得過什麼比賽大獎;爵士有些會特別提到跟那些大師曾經合作過。
但是ECM簡直是自成一格,它長久來所營造出的品味風格,更成為了書寫著墨的一大重點。
「側標」存在的終極真義,應該是要能「透過文字促使讀者產生興趣,進而想要購買或是聆聽其中的音樂。」
直到目前,當我造訪各地唱片行或是獨立書店時,看到還依然使用這種方式的推薦,真的感到非常窩心感動。
與ECM相遇的緣分也是從「側標」這條路搭上的… 當年在店裡的外購唱片區發現一張綠色封底、中間有一人形雕像的CD封面。翻到封底、看到編制中寫著「Baritone」便眼睛一亮,因為以前自己是管樂班吹奏長號出身,所以一看到「巴里東」(Baritone)時便覺得親切。
買來聽後才知道「Baritone」是聲樂的「男中音」,當時真內心的覺得很羞愧丟臉! 這張其實是挪威薩克斯風手Jan Garbarek與精通古樂的聲樂團Hilliard Ensemble跨域合作、在ECM發行的唱片─《聖禱》(Officium)(唱片編號ECM1525)。
它揉合了爵士樂和古典聲樂,並且曾經登上全世界古典音樂暢銷排行榜前十名,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正因為沒有適當的中文介紹,才會發生這種糗事。
當時我就發願要來做這件事情,如果能透過搜尋整理這些國外的原文資料,用文字轉化這些唱片的製作背景與音樂性的呈現,這就是開始寫音樂介紹的開始。
後來透過店長的引薦下,與當時ECM的代理商「紅色音樂」接洽上,也順利地成為了「ECM的中文推廣者」。歷經了數間代理商後,從沒想到這一執筆,就書寫了十年。
從初期的懵懂無知,也曾經因為知識匱乏、引經據典有誤,提供不正確的內容資訊。在不斷的累積見識和經驗後,漸漸地理解筆墨背後所需承擔的責任。
音樂無遠弗屆、尤其是有些ECM的唱片所蘊含的深度遠超過文字能所傳達意會,那這時就該摒棄文字、專注地沉浸聆聽它,讓ECM帶你走一趟遨遊世界的音樂旅程。
【延伸聆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爵士殺手 Jazz Killer
爵士殺手 Jazz Killer
「爵士樂要暗藏殺氣,方能造就不敗經典。」 === 爵士樂 ☞導聆學習 ☞唱片介紹 ☞新訊趣聞 ====== 完整圖文音樂歡迎追蹤FB/IG/Blogger ========= Linktree:https://linktr.ee/jazzkiller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