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知道的語法-「的得地」千萬不要亂用

今天才知道的語法-「的得地」千萬不要亂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知道大家在寫文章,或是在看別人的文章時,不曉得有無看過以下句子呢?

「橋為什麼修的像過山車一樣?」

「男神溫柔的握著我的手,我激動得醒了。」

以上這兩句的「的」其實是錯誤的語法喔!

因此,今日要來教大家分辨「的、地、得」這三個台灣人常犯錯的助詞。


助詞的分類

在助詞當中我們可以分成三大類:

(1)結構助詞:的、地、得

(2)動態助詞:了、著、過

(3)語氣助詞:啊、吧、嗎、呢

而今天要來談的「的、地、得」是屬於我們的結構性助詞,意思為將詞彙連接起來的助詞。

「的、地、得」傻傻分不清??

(一)的

1.結構:(代名詞/數量詞/動詞短語/形容詞/名詞)+的+名詞

2.例如:汽車的輪子、我的書、爸爸的電腦

3.語法特徵:
(1)當名詞前的標誌單音節形容詞,「的」不是必要成分。例如:白水杯、藍毛巾。
(2)若是雙音節或多音節形容詞放在名詞之前,則需要加上「的」。例如:五顏六色的花朵、漂亮的姊姊。
(3)用來概括一類的人或物。例如:買菜的、智能的。
(4)組合成「是…的」,對主語的特徵進行判斷。例如:那位數學老師是新來的。

(二)地

1.結構:形容詞+地+動詞

2.例如:高興地走著、勇敢地向前走

3.語法特徵:常做狀態動詞(形容詞)前面的標誌

(三)得

1.結構:動詞/形容詞+得+(很)+動詞/形容詞

2.例如:跑得很快、激動得跳起來

3.語法特徵:
(1)描繪動作或狀態。例如:大雨來得快去得猛。
(2)加入「很、多」,重於強調程度深。例如:我們班的成績比其他班好得多。
(3)「得」或「不得」作為可能補語,表示情況是否進行(但是這裡的得不是「結構助詞」)例如:看得出來/看不出來

快樂的生活、快樂地生活、生活得很快樂,意思一樣嗎??

很多人時常會有個疑問,既然「的、得、地」意思不同,那以上這三者要如何區辨阿?

💡「的」字表示事物的狀態,強調的是「的」字前面的詞語
💡「地」字表示動作的狀態,強調的是「地」字前面的詞語
💡「得」字表示狀態的補充,強調的是「得」字後面的詞語

(1)快樂的生活:指生活的屬性

(2)快樂地生活:指生活的態度

(3)生活得很快樂:指生活的結果

補充資料

1.结构助词“的、地、得” The structural particle

參考資料

1.劉月華(2007)。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 : 商務印書館。

2.朱文宇老師課後補充(六)──區別「的」「得」「地」

3.de's (的,地,得) as "structural particles" - Chinese Grammar Simplified 301

4.漢語語法

5.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訊息網。對外漢語教學”的””得””地”偏誤分析。

avatar-img
袋鼠Kangaroo's Blog
35會員
98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袋鼠Kangaroo's Blog 的其他內容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在我無意見看見網路上有人討論三模的國文寫作時,讓我特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題目設計更是引人入勝。首題以一場關於失敗實驗的小遊戲為核心,讓我不禁反思,為何台灣的學生在全球範疇中展現最高的「害怕失敗」指數?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捷運上看到男生書包插著康乃馨,讓我想起母親節的往事。從撿拾被丟棄的康乃馨,到父親過世前莫名其妙收到孫子獻上的母親節祝福!這些回憶溫馨動人。母親節不只是母親的節日,更是表達愛與感謝的日子。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
在捷運上看到男生書包插著康乃馨,讓我想起母親節的往事。從撿拾被丟棄的康乃馨,到父親過世前莫名其妙收到孫子獻上的母親節祝福!這些回憶溫馨動人。母親節不只是母親的節日,更是表達愛與感謝的日子。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我從這次的創作反思中,再次解構了個人的寫作模式,並重新定義自己的內在運作。趁機將卡關與破解方法記錄下來,提醒自己即便寫作可以有技巧、有心法,還可以透過外在導師(寫作班、寫作書)提供的方法練習輸出內容,但是,也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提煉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模式,再以具體的表達架構回應「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