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台灣教育:政策的心態與學生的發展

2023/1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教育目的: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政府進行教育的初衷。教育基本法明確規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等,並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然而,我們卻發現政府在實施教育政策時,更著重的是「國家」的發展,而非個體學生。這種「為了國家而教育」的心態,影響了整個教育體系的運作,使得學生成就和發展的主體性被相對淡化。

教育基本法 第二條

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強調國家利益與功利思想:

這種以「利己」為目的的教育心態,導致教育環境充斥著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例如,學生為了爭取升學的優勢,被迫追求一些所謂「好學校」,而忽略了因材施教的本意。政府的預算大多集中在這些名校,形成資源分配的差距,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之間的升學不平等現象。教育環境的功利主義,也使得學生被迫以功利思想來接受教育,而非真正追求個人興趣和專業發展。

升學競爭與差別待遇:

升學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也使得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更加注重名聲和排名,而非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這種現象在成績分發學校時尤為明顯,學生為了追求「頂大」或「前三志願」而拼命讀書。差別待遇的存在使得學校間資源的分配不均,進而影響學生的升學機會和未來發展。

實用主義與功利思想影響:

學生被迫以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接受教育,不僅體現在升學競爭上,也體現在學習歷程檔案、興趣探索、素養培養等方面。學生為了應對升學的需求,可能刻意「製造」出學習歷程,而非真實地紀錄學習的過程。這種實用主義的心態,影響了學生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和培養興趣的機會。

提出解決方案:

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需要改變政府對教育的心態。政府應該將焦點轉向個體學生的成就和發展,而非僅僅著眼於國家的需求。此外,為了減輕學生的升學負擔,應該針對升學制度進行改革,弭平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追求真正的興趣和專業發展,而非受制於功利思想的約束。此外,社會環境中也應該打破功利主義和階級觀念,使得學生能夠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結論: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但也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引導者。為了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我們需要改變政府對教育的心態,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透過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弭平學校之間的差距,減輕學生的升學負擔,鼓勵他們真正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和健全的教育體系,培育出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提問與反思

  1. 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政府應如何平衡國家需求與個體發展,以確保教育目的更貼近教育基本法所規定的培養全面人格的理念?
  2. 學生受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是否妨礙了他們真實追求興趣和專業發展的機會?
  3. 政府是否應更注重教育的個體層面,將學生的發展納入考量,而非僅僅著眼於整體國家發展?
  4. 社會中的功利主義和階級觀念是否限制了學生選擇未來發展的自由度?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