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台灣教育:政策的心態與學生的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引言:

在台灣,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儘管108課綱的實施意圖良好,但社會上普遍存在對其評價褒貶不一的聲音。這種評價的背後,是一系列教育體制和政策的問題。本文將以專業的態度,從政府教育目的、心態導向、升學競爭、差別待遇等角度深入探討,旨在促使對台灣教育體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改革。

政府教育目的: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了解政府進行教育的初衷。教育基本法明確規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等,並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然而,我們卻發現政府在實施教育政策時,更著重的是「國家」的發展,而非個體學生。這種「為了國家而教育」的心態,影響了整個教育體系的運作,使得學生成就和發展的主體性被相對淡化。

教育基本法 第二條

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

強調國家利益與功利思想:

這種以「利己」為目的的教育心態,導致教育環境充斥著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例如,學生為了爭取升學的優勢,被迫追求一些所謂「好學校」,而忽略了因材施教的本意。政府的預算大多集中在這些名校,形成資源分配的差距,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之間的升學不平等現象。教育環境的功利主義,也使得學生被迫以功利思想來接受教育,而非真正追求個人興趣和專業發展。

升學競爭與差別待遇:

升學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也使得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更加注重名聲和排名,而非根據自身的特長和興趣。這種現象在成績分發學校時尤為明顯,學生為了追求「頂大」或「前三志願」而拼命讀書。差別待遇的存在使得學校間資源的分配不均,進而影響學生的升學機會和未來發展。

實用主義與功利思想影響:

學生被迫以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接受教育,不僅體現在升學競爭上,也體現在學習歷程檔案、興趣探索、素養培養等方面。學生為了應對升學的需求,可能刻意「製造」出學習歷程,而非真實地紀錄學習的過程。這種實用主義的心態,影響了學生對教育的真正理解和培養興趣的機會。

提出解決方案:

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需要改變政府對教育的心態。政府應該將焦點轉向個體學生的成就和發展,而非僅僅著眼於國家的需求。此外,為了減輕學生的升學負擔,應該針對升學制度進行改革,弭平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追求真正的興趣和專業發展,而非受制於功利思想的約束。此外,社會環境中也應該打破功利主義和階級觀念,使得學生能夠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

結論: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但也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個體成長的引導者。為了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我們需要改變政府對教育的心態,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透過政策和制度的改革,弭平學校之間的差距,減輕學生的升學負擔,鼓勵他們真正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和健全的教育體系,培育出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提問與反思

  1. 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政府應如何平衡國家需求與個體發展,以確保教育目的更貼近教育基本法所規定的培養全面人格的理念?
  2. 學生受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是否妨礙了他們真實追求興趣和專業發展的機會?
  3. 政府是否應更注重教育的個體層面,將學生的發展納入考量,而非僅僅著眼於整體國家發展?
  4. 社會中的功利主義和階級觀念是否限制了學生選擇未來發展的自由度?


avatar-img
32會員
97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袋鼠Kangaroo's Blog 的其他內容
最近,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批判108課綱是一個無恥的課綱,起因於高中15篇核心古文中,沒有《廉恥》這一篇課文。而其中她也說到拿掉《荀子 勸學 》無法讓學生思考學習的意義……等等等。
今天來到新北板橋放送局參與2023年臺灣放伴教育協會的展覽與講座課程。主題是如何設計一堂批判性思考的課程。以下是今日講座中的重點,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朋友傳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這篇貼文。問我以下問題:對於諮商時面對個案的問題時,我們要用生命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還是聚焦於生命的每一段角度?
本文探討高等教育的轉變,特別關注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事件。文章強調文理組別和科系限制的不足,並強調跨領域技能和學習的重要性。它強調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組合,並提出教育體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滿足未來職場需求。
最近兒福聯盟發布「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業壓力鍋 ?!」之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引起網路社群的喧然大波,今天我想要藉由我自己長期關注教育的背景來探討這件事情大家的輿論意見。 「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
擁有幾年教育創新領域專業,我經常聽到人們問我:「你是不是想當老師?」。有些人身邊的朋友正在考慮進入教育領域,他們猶豫是否要修讀教育學程或成為老師。因此,今天我們將以教育領域為例,討論未來的職業規劃。儘管這篇文章以教育為例,但其核心觀點適用於各行各業。
最近,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批判108課綱是一個無恥的課綱,起因於高中15篇核心古文中,沒有《廉恥》這一篇課文。而其中她也說到拿掉《荀子 勸學 》無法讓學生思考學習的意義……等等等。
今天來到新北板橋放送局參與2023年臺灣放伴教育協會的展覽與講座課程。主題是如何設計一堂批判性思考的課程。以下是今日講座中的重點,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朋友傳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這篇貼文。問我以下問題:對於諮商時面對個案的問題時,我們要用生命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還是聚焦於生命的每一段角度?
本文探討高等教育的轉變,特別關注世新大學中文系停招事件。文章強調文理組別和科系限制的不足,並強調跨領域技能和學習的重要性。它強調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組合,並提出教育體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滿足未來職場需求。
最近兒福聯盟發布「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業壓力鍋 ?!」之2023年臺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引起網路社群的喧然大波,今天我想要藉由我自己長期關注教育的背景來探討這件事情大家的輿論意見。 「學生過勞又迷惘 怎麼逃離課
擁有幾年教育創新領域專業,我經常聽到人們問我:「你是不是想當老師?」。有些人身邊的朋友正在考慮進入教育領域,他們猶豫是否要修讀教育學程或成為老師。因此,今天我們將以教育領域為例,討論未來的職業規劃。儘管這篇文章以教育為例,但其核心觀點適用於各行各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