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階級桎梏:重新定義成功,大學生與新社會人士的思考之路

2023/12/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一: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 影片/圖片摘自:Youtube)

(圖一: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 影片/圖片摘自:Youtube)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關於武敬凱的最新影片-「你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你窮。|階級複製, 富人思維」。而在各大臉書或是論壇當中,我時常看到這個社會時常說到「讀書」可以翻轉階級。但是,過去以往可以用讀書翻轉,但是面對未來變化莫測的世界,對於用讀書來翻轉階級已經是很困難了,不然你想想,大家都想翻轉階級,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成功呢?

如果你不信,我們來看一下報導者在2018年的一份報導,經由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論文「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越是排名越前面的大學(例如:台大),家庭月收入的中位數則越多。

(圖二:台灣的大學學生家戶所得中未數與平均每位學生經常性的支出/資料來源:沈暉智.林明仁(2019)。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 — 以1993–1995 出生世代及其父母稅務資料為例。)

(圖二:台灣的大學學生家戶所得中未數與平均每位學生經常性的支出/資料來源:沈暉智.林明仁(2019)。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 — 以1993–1995 出生世代及其父母稅務資料為例。)

而在過往,一些研究也指出就讀台大的學生,有一部分都來自於台北大安區。所以藉由以上資料,你還真的相信古老的讀書就能翻轉階級的信念嗎?

其實我發現,大多數的人會產生這樣子的想法來源自「認知誤區(認知偏誤)」與「倖存者偏差」。

認知誤區即是「判斷中的系統性偏離或是直覺、非理性的思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不論何種情境你都透過過往經驗或是直覺來加以說明與解釋,這很容易造成認知的偏誤。

【延伸閱讀:人類思維並不理性:談心理學3種認知偏誤

而倖存者偏差即是「只針對結果做出判對,而忽略篩選條件與機制等資訊」,簡單一點就是「只看到成功,卻忽略失敗者」。就以上述例子來說,階級翻轉成功我們時常看到報導,然而翻轉失敗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新聞媒體不太可能去報導,而因此這會讓多數人產生這樣的認知狀況,

因此,藉由以上的我的想法,我們來看看影片的重點內容吧!

重新定義成功之路:突破階級桎梏的三大關鍵

成功,對於大學生與即將踏入社會的你,是否意味著擁有車子、輝煌的事業、或是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或許,我們一直被灌輸著這樣的價值觀,認為這是成功的唯一標準。然而,讓我們一同探討一種更深層、更具實質性的成功觀。

首先,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深遠。無論是大學生或是即將踏入社會的你,都可能身處一個充滿各種價值觀的環境中。這些價值觀往往是由我們的家庭所灌輸,他們期望我們走上一條被社會規範為成功的道路。然而,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思考,成功是否僅僅體現在物質的擁有上?或者,我們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追求心靈上的豐富?

回憶起影片中作者的高中時光,沉迷於吉他音樂,每天投入四個小時的練習,甚至凌晨五點才踏進學校的大門。這並非源於作者對成功的追求,而是作者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物。當家人以輕蔑的口吻質疑吉他是否值得付出時,作者始終相信,追求內心所愛是無價的。後來作者成為一名吉他老師,證明了熱愛與成功不一定與社會眼光相契合。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富人家的孩子或許容易獲得家庭的全力支持,但窮人家的孩子卻可能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努力奮鬥。這帶領我們進入第一個突破階級桎梏的關鍵:不要迷信成功的外在標準。成功不是僅僅由財富大小所決定,而是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熱情,對夢想的執著。

其次,我們可以考慮「二次投胎」的概念。假設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投胎的機會,你是否會選擇降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這並不是一種放棄當下的逃避,而是一種主動選擇更有機會發展的環境。我們可以透過遷居到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營造更具優勢的發展條件。舉例來說,房價是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而在宜蘭或高雄等地,相同坪數的房子可能價格只需臺北的一半,這不僅是金錢差異,更代表了在達成購房目標上,我們所需花費的時間和努力更少。

然而,這種選擇並非每個人都願意接受。有些人可能被現有的生活所框限,忽略了其實還有其他的選擇。因此,我們需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局限性,主動尋找可能性,打破侷限的思維

raw-image


第三個關鍵則是「延遲滿足」。人們往往傾向於追求眼前的滿足,忽略了未來的長遠利益。一項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更容易選擇即刻滿足的選項,而對於未來更大的回報則缺乏耐心。延遲滿足需要我們正視這種心理現象,並學會透過正面激勵來提升自己的耐心。比如,當你希望減肥時,可以透過修圖軟體將自己的理想身材呈現出來,提醒自己延遲滿足的價值。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放眼未來,理解延遲滿足所能帶來的更大回報。

最後,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你,或者正在大學求學的你,我想分享一些深刻的體會。成功並不應僅被限制在外在的物質擁有,而是更應體現在我們對自己內心追求的實現。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價值觀,不被社會眼光所束縛,發現並追求內心真正熱愛的事物。

無論家境貧富,我們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找到自己的價值。不要迷失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而是更加注重內在的充實。給予自己更多空間去嘗試、去思考,發現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成功的路上,不只有一條,而是千萬條不同的道路,讓我們一同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問題討論與思考

1.你認為社會環境對個人的選擇有多大影響?影片中提到的家庭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和選擇?

2.你是否認同文章中提到的「活在別人的眼裡就是對自己徹底的不尊重」的觀點?在追求個人志向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他人的期望和評價?

3.文章中提到成功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你是否覺得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有所偏頗?

4.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否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價值觀,而非盲目追求社會上所謂的成功模式?你有哪些個人的成功觀點?

參考資料

1.【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https://www.twreporter.org/a/education-opportunity-inequality-across-income?fbclid=IwAR0CO8G11dl8wRhEVCrwgqUoLMvgnFveuYHuAb5q_xpIOEZcfwLaPJhSdhU

2.沈暉智.林明仁(2019)。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 — 以1993–1995 出生世代及其父母稅務資料為例。《經濟論文叢刊》 47卷3期。

3.台大生來自哪? 學者研究:北市大安區最多

https://news.tvbs.com.tw/life/670035

24會員
99內容數
哈囉!我是冠彰,大家都叫我袋鼠。 從高中開始到現在不斷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意識到教育、社會與全球是息息相關,然而有太多結構性問題讓我感到困擾與煩憂。未來將成為#社會助人教育NPO工作者,期待在教育、社會、城鄉、永續以負責、毅力與省思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助人的永續人才」道路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