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這種事,
也只有自尋煩惱的人類才會做。
40年貓奴資歷的哲學教授,
向主人學習生命之道。
●人這種動物,只要活著就經常感到不安與憂懼,無論是人跟世界的關係,或是人跟自己的關係,總是充滿痛苦折磨。
人類的哲學思想,有大半在討論人為何會痛苦,該怎麼避免痛苦,如何在充滿變動與失落的世界安身,如何過得幸福快樂。
貓卻不同。貓不追求幸福,因為幸福就是牠們的預設狀態。
這本書的主題是貓的天性,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我們能夠從貓身上學到的,或許比過往的偉大思想家更多。
●有個哲學家一度向我保證他說服了自己養的貓改吃素。
我認定他在說笑,於是問他是怎麼辦到的。
他是拿老鼠口味的素食點心給貓吃嗎?
還是介紹他的貓認識其他已經吃素的貓,作為牠的模範?
或是他和自己的貓經過一番辯論,終於說服對方吃肉是錯的?我的談話對象一點都不覺得我這些話哪裡好笑,這時我才意識到他是真心認為自己的貓選擇了無肉的飲食。
於是我在這段談話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隻貓會出門嗎?
會,他說。
他的回答當下就解開了謎題。
明白可見,那隻貓餵飽自己的方式是獵食以及造訪別人家裡。
要是那隻貓有把任何屍體叼回家(說來可嘆,這是道德欠缺發展的貓咪很常做的事情),那麼這位道德高尚的哲學家顯然有辦法可以沒注意到。
我們不難想像受到這項道德教育實驗的那隻貓會怎麼看待自己的人類老師。
牠一開始想必對那位哲學家的行為困惑不已,不久之後就懶得再理會他。
貓是極致的實在主義者,牠們很少會做任何事情,除非那件事具有明確的目的或者能夠帶來立即的享受。
一旦面對人類的愚蠢行為,牠們只會單純走開。
●哲學的來源是焦慮,而貓除非是遭到威脅或者身處於陌生的地方,否則牠們不會身陷於焦慮當中。
對於人類而言,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威脅而且又陌生的地方。
宗教是一種嘗試,希望把沒有人性的宇宙變得適合人類居住。
哲學家經常鄙夷這些信仰,認為遠遠不及他們的形上思索,但宗教與哲學其實都是為了因應相同的需求。但這兩者都試圖身而為人所無可擺脫的那種恆久不安。
●對於貓,還有哲學的限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 e,1533-1592)展現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寫道:「我和我的貓咪玩耍的時候,我怎麼知道其實不是我藉著牠打發時間,而是牠藉著我打發時間?」
●貓從來不曾受到人類馴服。學名叫作 Felis silvestris的這種身材嬌小結實的虎斑貓,因為學會與人類一同生活而散布於全世界。
今天的家貓就是由這個物種的一個分支衍生而來,學名為Felis silvestris lybica。
一萬兩千年前左右,這種貓在涵蓋了當今的土耳其、伊拉克與以色列的近東地區開始與人類共同生活。
這些貓入侵這些區域的村莊,把人類朝向定居式生活的發展轉為對牠們自己有利。
牠們獵食齧齒動物以及受到人類貯存的種子與穀物所吸引的其他動物,並且在人類宰殺動物食用完畢之後撿食受到丟棄的餘肉,因而把人類聚落轉變成可靠的食物來源。
●貓不承認領袖的習性,可能是牠們不順從人類的一個原因。
牠們不服從也不尊崇人類,儘管牠們現在有為數極多都與人類一同生活。牠們雖然依賴我們,卻仍然保持獨立。
牠們如果表現出對我們的喜愛,絕不只是為了換取好處。
牠們如果不喜歡我們,就會直接離開。
牠們如果留下來,純粹是因為牠們想要和我們在一起。
這也是我們許多人鍾愛貓的原因。
●人如果說自己的生命目標是要追求幸福,言下之意就是他們活得很痛苦。他們把幸福視為一種計畫,尋求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獲得滿足。當下的時刻不斷溜走,於是焦慮悄悄流入。
他們深怕自己邁向這個未來狀態的進展會遭到各種事件所打斷。
因此他們轉向哲學,在當今則是尋求心理治療,藉此緩解自己的不安。
哲學擺出解方的姿態,實際上卻是它假裝要治療的問題所產生的症狀。
其他動物不需要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處境上轉移開來。
幸福快樂在人類身上是一種刻意造成的狀態,對於貓而言卻是牠們的自然狀態。
貓除非被關在對他們而言並不自然的環境裡,否則牠們絕不會感到無聊。
無聊代表你害怕獨自一人。
貓以獨處為樂,人則是藉著逃離自己以尋求快樂。
●貓身為掠食者,若有高度發展的同理心將是一種失常現象。
這就是為什麼貓缺乏這種能力,也是為什麼一般認為貓很殘忍的想法其實錯了。
殘忍是一種負面的同理心。除非對別人感同身受,否則你就沒有辦法以他們的痛苦為樂。
人類在中世紀時期凌虐貓的行為,就展現了這種負面同理心。
相較之下,貓玩弄自己抓到的老鼠,並不是樂在對方的痛苦當中。
逗弄獵物表達的是牠們身為狩獵者的天性。
牠們不是凌虐受到自己支配的生物(這是人類獨有的嗜好),而是在玩弄對方。
●貓咪倫理學是一種無我的自我中心。
貓是自我中心者,因為牠們只關心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對象。
牠們之所以無我,是因為牠們沒有致力於要保存以及強化的自我形象。
貓不是以自私的方式活著,而是在無我的狀態下身為自己。
●貓科動物的愛由於許多原因而與人的愛有所不同。
公貓與母貓之間的性接觸時間很短,雙方也不會因此共度一生。
除了獅子會保護自己的幼仔之外,公貓完全不會參與養育子女。小貓一旦向母親學得必要的技能之後,就會離家自行生活。
不過,貓之間的愛具有的特質是許多種類的人類之愛所欠缺的。
貓的愛不是為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寂寞、煩悶或絕望當中轉移開來。
牠們的愛純粹是出於衝動,也只投射在自己喜歡的對象身上。
●貓如果能夠理解人類對於意義的追尋,必定會對這種行為的荒謬發出欣喜的呼嚕聲。身為貓的生活對牠們而言就已經具有足夠的意義。
另一方面,人類則是忍不住尋求超出自己人生以外的意義。
對意義的追尋著對死亡的知覺而來,而對死亡的知覺則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
人類害怕自己的生命結束,於是發明了宗教與哲學,讓自己人生的意義能夠在他們死後持續下去。
不過,人類創造的意義很容易破滅,導致他們活在比以前更深的恐懼當中。他們為自己編造的故事占據了支配地位,於是他們把時間完全投注於成為他們為自己發明的那個人物。
他們的人生不屬於他們自己所有,而是屬於一個由他們的想像力所幻化出來的人物。
~約翰.葛雷(John Gray)/ 英國政治哲學家
~《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
~《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貓哲學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