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秦徵百越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位於嶺南西部的百越部落中的一支,秦在該地設有桂林郡及象郡)駱越(又名駱越,最早源自於於越,屬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海南,中心曾經為交趾一帶)各原始部落。

這里的,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故又稱“五嶺”。地處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嶺南又稱嶺外、嶺表。所謂“表”也就是“外”的意思。历史上,唐朝嶺南道,也曾經包括今福建省全境,以及屬於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

南越國領域

百越地區部落眾多。但是具體的民族身份有待考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始皇(前259年2月18日-前210年7月11日。姓,氏。名,時稱趙政,或稱趙正,史書多作秦王政始皇帝,祖籍秦國[今山東濟南市萊蕪區],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及趙姬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首次派遣任囂[áo](前3世紀?-前206年)領兵攻打嶺南,失敗。

約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派屠睢[suī](?-前214年,秦朝的尉)率約10萬秦軍分五路進攻嶺南和閩越地區的百越族。殺了西甌的首領譯籲宋。但西甌的越人逃入叢林進行對抗。後發動夜襲大破秦軍,殺死秦軍統帥屠睢。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沛郡豐[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劉邦之孫,劉長之子,淮南王,都壽春)曾召門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劉安雅好辭賦,門客們也善於辭賦,其所用的筆名有“淮南小山”、“淮南大山”等之類。

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tán]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pān y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
— — 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史祿經過勘察而修建了”靈渠”,連接湘江與灕江之水,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派任囂、趙佗[tuó](?-前137年,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人,秦朝南海龍川令,南越國創建者,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發動攻勢,很快將嶺南地區完全納入了秦朝的版圖。同年,秦朝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pān][y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

南越王宮署遺址博物館

秦二世即位後,中原戰亂,任囂病重,囑托趙佗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代理南海郡郡尉,不久病故,葬於番禺。

南越王趙佗

趙佗隨即令南嶺各關口的軍隊據險防守,防止中原義軍進犯,並乘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
— — 司馬遷,史記·南越列傳

公元前206年秦帝國滅亡。《淮南子》認為北修長城,南徵百越是滅亡的原因。

禍在備胡而利越也。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發謫戍以備越,而不知難之從中發也。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過之則控鷇,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難而忘近患。故秦之設備也,鳥鵲之智也。
— — 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約公元前203年,趙佗占據南海三郡,立南越國。析象郡為交趾、九真兩郡。自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疆土北起五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抵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海南島),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廣州市)。

註釋:

  1. 秦平嶺南戰爭的開始時間《史記》和《漢書》均未有明確記載,後世有多種推論,“前218年”參考文獻為陶維英:《越南古代史》,1976年版,第206頁。
  2. 《淮南子》原名《鴻烈》,又稱作《淮南鴻烈》、《淮南內篇》、《淮南王書》、《劉安子》,作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幕下的士人,成書於公元前139年以前,書名“鴻烈”,意思是大而明亮。內容原分為內中外篇,現僅存內篇21篇。
  3. 如今一些更為詳盡考證認為,秦徵百越應該只有一次,而且非常順利,一戰而成。被殺死的屠睢僅是普通尉官,不是實際戰役指揮者。
三十三年(前214年)又“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這是秦朝對嶺南地區唯一的一次見諸正史的軍事行動,順利將嶺南地區分為三郡納入秦的版圖。
— — 黃明磊,秦徵嶺南考,嶺南文史,2009(2).

南越歸漢

公元前202年春,劉邦(前256年或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生於戰國時代楚國的沛豐邑中陽里[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徐州豐縣])建立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將秦朝的南海、桂林、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ruì](?-前202年,中國西漢吳氏長沙國第一代王)

公元前196年夏,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前240年-前170年,楚人)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趙佗接受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

藩屬國或稱從屬國(Client state)僕從國,是指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依附在另一個更強大國家之下。在中國古代的語境中,藩屬國屬於帝國內部事務。和藩鎮統稱為 — — 按照《禹貢》釋義,都是王朝的範圍之內,盡管也被稱為“外藩”。“外諸侯”、“藩屬國”等政治實體,但本質都是廣義的“間接行政區”,都在一個主權國家的版圖之內。藩國藩鎮的主要差別在於是否稱王,而具體的“獨立性”是由當時的約定所規定。即使藩國,也有可能有中原王朝派遣的行政官員駐守。而藩鎮,也可能皇帝根本無法派駐行政官員。

一些越南史學家把趙佗認作越南第一代開國國王,實在是牽強附會,徒增笑耳。例如黎文休(越南語: Lê Văn Hưu/黎文休,亦有文獻寫成黎休,1230年-1322年,號修賢,越南陳朝官員及历史學者,著有越南較早的一部編年體正史《大越史記》)記述:

趙武帝能開拓我越,而自帝其國,與漢抗衡,書稱老夫,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其功可謂大矣。後之帝越者能法趙武,固安封圻,設立軍國,交鄰有道,守位以仁,則長保境土,北人不得複恣睢也。
— — 黎文休,大越史記全書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在位53年345天。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趙佗已達百歲高齡去世,他的兒子都已經死在他前面,因此他的帝位傳給孫子趙眜[mò](前176-前125年,一名趙胡,公元前137年至前125年在位,號稱“南越文帝”),趙眜是趙始(越南語:Triệu Thủy/趙始。亦作仲始,越南語:Trọng Thủy/仲始。或趙仲始,越南語:Triệu Trọng Thủy/趙仲始,趙佗之子,後成為越南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的兒子,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

漢武帝劉徹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趙眜病死,其子趙嬰齊(越南語:Triệu Anh Tề;?-前113年,前125年至前113年在位,諡號“南越明王”)繼承帝位。

漢武帝劉徹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越南語:Triệu Hưng;?-前112年,公元前113年-前112年在位,趙嬰齊的次子,漢朝人樛氏所生。趙興的諡號為“南越哀王”)繼承王位。

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前112年),輔佐過三朝的南越國的丞相呂嘉(粵語:Leoi5gaa1,越南語:Lữ Gia;?-前110年)和身為將軍的弟弟發動叛亂,殺死趙興,再殺漢武帝的使臣及所帶領的2000漢軍。

元鼎五年(前112年)秋,震怒的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該年冬天,滅南越。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孫都擒獲。漢武帝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進行治理。

東漢初年徵氏姐妹(又稱二徵夫人,越南語:Hai Bà Trưng/𠄩婆徵?,?-43年5月)造反,攻取交趾九真(中國古代的郡,位於今越南北部)日南(位於今越南境內)合浦(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所轄)等地,徵氏姐妹總共奪取了65座城池,許多[luò](又名駱越,最早源自於於越,屬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和海南)軍人順從她,徵側(越南語:Trưng Trắc/徵側被推舉為“徵王”。漢朝太守蘇定逃往南海郡。

東湖畫(越南北部北寧省順成縣雙湖社東湖邨的一種基於越南傳統民間畫的版畫)徵主除漢賊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陽棗陽市],漢第十六帝,東漢開國皇帝,25年8月5日至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下詔派伏波將軍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郡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世稱馬伏波、伏樂侯劉隆(?-57年,字元伯,南陽安眾侯劉崇的族人,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安眾康侯劉丹的後裔)和樓船將軍段志(?-?,東漢初年驃騎將軍。討伐過妖巫李廣等人)率漢兵八千和交阯兵萬餘共兩萬軍隊帶兩千艘車船,水陸並進,南下平叛。

漢軍在浪泊(今越南仙山)擊敗叛軍。徵氏姐妹徵側、(越南語:Trưng Nhị/貳)帶軍敗退至錦溪(今越南永福省安樂縣)

次年,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43年)5月馬援擊敗二徵,二徵戰敗而亡。繼而在九真消滅二徵餘部都羊。馬援在當地興修水利,安撫民心。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回軍,功封新息侯。

銅柱折,交趾滅

平定交趾後,馬援下令在當地(一般認為在現在越南中部的廣平,廣治一帶),立下兩根銅柱作為漢朝最南的邊界,並在銅柱上刻上“銅柱折,交趾滅”六個大字。

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漢朝第24任皇帝,189年-220年在位,為漢朝最後一任統治者)建安年間至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夑[xiè](越南語:Sĩ Tiếp、Sĩ Nhiếp/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彥再次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

士夑[xiè,諧和]統治40年間,依附東吳,推廣儒學的傳播,興辦教育、移風易俗來促進交州的文化發展。開創了嶺南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當作越南君主,稱士燮為“士王”(Sĩ Vương)、“南交學祖”。

吳士連(越南語:Ngô Sĩ Liên/吳士連,15世紀-?。彰德縣祝里邨[今河內市彰美縣祝山市鎮]人)是越南後黎朝(越南語:Nhà Hậu Lê/茹後黎,1533年-1789年)前期的官員、史學家。吳士連生卒年月無從查考。據《大越历朝登科錄》記載,他活了九十八歲,曾參加過藍山起義(越南語:Khởi nghĩa Lam Sơn/起義藍山;也稱藍山蜂起,越南語:Lam Sơn phong khởi/藍山蜂起,是公元1418年-1427年發生在越南的一次對抗明朝統治的暴動),編纂了《大越史記全書》,其中包括外紀五卷,本紀十卷,實錄五卷,續編四卷,共二十四卷。

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子之不肖,乃子之罪爾。
— —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士王紀

同時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燻陶美俗。”

“萬春”割據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西晉奠基人之一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鹹寧六年(東吳天紀四年;280年),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7月10日)統一中國,之後交州依附於南朝各朝代。

南北朝(420年-589年)時期,中原大分裂。其中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542年,龍興(今越南太平省)李賁[bì](越南語:Lý Bí/李賁,503年10月17日-548年4月13日。又稱李南帝,越南語:Lý Nam Đế/李南帝)造反。

544年,李賁自稱“南越帝”,改元天德(亦作大德),國號“萬春”,定都龍編。越南稱其為前李朝(越南語:Nhà Tiền Lý/家前李)

這一年,東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又稱之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分離出的政權。330年-1453年)經過二十年的哥特戰爭(Gothic War,意大利語:Guerra gotica;拉丁語:Bellum Gothicum。535–554年)滅掉了東哥特王國Ostrogothic Kingdom,489年-553年。官方名稱意大利王國,拉丁語:Regnum Italiae。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特人建立的國家,範圍約在意大利半島及附近地區)。東哥特王國滅亡後,東哥特人(Ostrogoths,港、台譯作東哥德人,是哥特人的一個分支)的抵抗一直持續到550年代末,然後從自历史舞台上徹底消失。

次年,南朝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人。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國皇帝,廟號高祖。502年5月1日-549年6月12日在位)大同十一年(545年)五月,梁朝(502年5月1日-557年11月12日,又稱南梁蕭梁前梁南朝梁,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稱帝,改國號為,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派交州刺史楊瞟、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定州刺史蕭勃(?-557年,南朝梁宗室,南蘭陵[治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西北]人。梁武帝從父弟吳平侯蕭昺之第九子)為首出兵平叛。

先後在朱鳶縣(越南的舊海興省)和蘇瀝江口(越南永福省)擊敗李賁。李賁退守嘉寧城(位於元江和李仙江會合處越池)。546年正月,梁軍攻陷嘉寧城,李賁逃奔屈獠洞蠻族地區。

南梁武帝蕭衍大同十二(546年)九月,李賁退守到典澈湖(越南永福省的沼澤地帶)一帶,制造船艦,伺機反攻。陳霸先指揮軍隊在夜晚趁江水漲潮註入湖中時進攻。李賁二萬部眾潰敗,再逃至屈獠洞。

548年李賁死後,殘部繼續抵抗。李賁兄長李天寶(越南語:Lý Thiên Bảo/李天寶,499年-555年,即桃郎王,越南語:Đào Lang Vương/桃郎王)撤退到愛州(清化省與老撾交界地區)的上游地區,自稱“桃郎王”,改國號為“野能”。

李賁部下將領趙光複(越南語:Triệu Quang Phục/趙光復,524年-571年)自立,自稱即趙越王(越南語:Triệu Việt Vương/趙越王),548年-571年在位。定都龍編,後遷武寧。

得勝後,陳霸先被封為交州司馬兼領武平太守(越南永福省永安市附近),後任振遠將軍、高要郡太守。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贊,一作世纘,小字六通,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的胞弟,母丁令光。549年9月23日-551年10月2日在位)大寶元年(550年),梁朝政局混亂,陳霸先率軍北上,回朝篡位,建立陳朝(557年11月16日-589年2月10日,又稱南陳南朝陳,是中國历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

此時交州及鄰近地區空虛,龍編於是又被前李朝控制。

555年,李天寶病死。李賁部下將領李佛子(越南語:Lý Phật Tử/李佛子,518年-602年)奪權,成為野能皇帝,555年-602年在位。開始和趙光複互相殺伐。

557年,李佛子和趙光複以君臣洲(河內市慈廉縣一帶)為界,北屬李佛子,南屬趙光複。

571年,趙光複死。李佛子吞並趙光複勢力,占領了全部地盤。

隋唐一統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因父親楊忠被西魏恭帝賜鮮卑姓,又名普六茹堅,小字那羅延,梵語:नारायण/nārāyaṇa,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創立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後,在禎明三年正月二十日(589年2月10日),隋將韓擒虎擒獲南陳後主陳叔寶(553年12月10日-604年12月16日,字元秀,小字黃奴。582年2月20日-589年2月10日在位),南陳滅亡。

隋文帝楊堅仁壽元年(601年),隋朝要求李佛子進長安朝拜。李佛子抗旨。隋文帝拜劉方(?-605年,靈州普樂[今寧夏吳忠市]人,匈奴族。隋朝時期名將,東魏殷州刺史劉豐之子)為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領二十七營前往徵討。在都隆嶺擊敗了野能國軍隊,李佛子投降,被劉方縛送隋都大興城斬首,前李朝滅亡。

隋朝重新設置交趾郡,下轄九縣,郡治設於交阯縣。

唐朝(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分嶺南為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和交州五個都護府,簡稱嶺南五管。交州轄今越南等地。

安南都護府

唐高祖李淵(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政府設立交州總管府。

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任皇帝、首位天可汗)貞觀元年(627年),交州都督府歸嶺南道管轄。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字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領土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東起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及670年以前含括百濟領土,西包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承天順化省。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調露元年(679年),將交州都督府改置為安南都護府,治所位於宋平縣(今越南河內),由交州刺史充任都護。

唐肅宗李亨[hēng](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為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親為追尊元獻皇後楊貴嬪,唐朝[不計武則天]第10代皇帝。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至德二年(757年),改名鎮南都護府。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是唐肅宗李亨的庶長子。初名,小名冬郎。天可汗,唐朝[不計武則天]第11代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永泰二年(760年),複名安南都護府。

唐懿宗李漼[cuǐ](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本名李溫,唐朝[除去武則天外]第20代皇帝,859年至873年在位)鹹通七年(866年),更名安南觀察司為靜海軍節度使(越南語:Tĩnh Hải quân Tiết độ sứ/靜海軍節度使,又稱交州節度使交趾節度使”)。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1],原名[zuò]。唐昭宗第九子,生母何皇後。是唐朝[不計武則天外]的第23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904年-907年在位)天祐二年(905年),加靜海軍節度使曲承裕(越南語:Khúc Thừa Dụ/曲承裕,830年-907年,又稱“曲先主”)同平章事,曲承裕開始藩鎮割據。

曲氏時期的交趾與中國五代十國

亂世逢源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曲承裕死,以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hào](越南語:Khúc Hạo/曲顥,860年-917年,又作曲承顥,越南語:Khúc Thừa Hạo/曲承顥,越南史上稱之為“曲中主”)起複為安南都護,充節度使。曲顥出身於中國唐末安南鴻州(屬今海陽省寧江縣)地區的豪族家庭。在任期間名義上受中國後梁承認,並與南漢保持友好關系。曲顥在內政上,推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在地理建置方面,採中原制度,將轄境劃分為“路”、“府”、“州”、“甲”、“社”。每“社”由令長和佐令長治理,若幹個“社”組成“鄉”,由鄉管和副鄉管治理及負責徵稅。在經濟民生方面,曲顥整頓了賦稅及徭役,史稱他“均田租,蠲力役,造戶籍,編記姓名鄉貫,甲長帥之。政尚寬簡,民獲蘇息。”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乾化元年(911年),曲顥死,以其子靜海留後曲承美(越南語:Khúc Thừa Mỹ/曲承美,生卒年不詳,越南史上亦稱之為“曲後主”,在917年-930年[或923年]在位)為節度使

唐明宗李亶[dàn](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初名嗣源,小名邈佶烈。應州金城[今山西省應縣]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926年6月3日-933年12月15日在位)長興元年(930年)南漢(917年-971年,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971年在北宋開國戰爭時被滅)漢高祖劉䶮[yǎn](889年-942年,原稱劉岩,又名劉陟。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開國皇帝,蔡州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郡望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父親是南漢追贈聖武皇帝劉知謙,母親是妾段氏)出兵平定安南,生擒曲承美。

曲承美部將楊廷藝(越南語:Dương Đình Nghệ/楊廷藝,874年-937年,部分文獻寫成“楊延藝”,越南語:Dương Diên Nghệ/楊延藝,越南史上亦稱為“楊正公”,交趾愛州人)起兵趕走南漢交州刺史李進,自立為節度使。

數年後,楊廷藝被部將矯公羨(越南語:Kiều Công Tiễn/矯公羨,?-938年,又作“皎公羨”,交趾峯州人)所殺。

矯公羨又被楊廷藝部將吳權(越南語:Ngô Quyền/吳權,898年4月17日-944年2月14日。越南吳朝的開創者,被稱為前吳王,越南語:Tiền Ngô Vương/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出身於唐末五代時期交趾地方豪族世家)所殺。

晉出帝石重貴(914年-974年,又稱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三年(938年)吳權在白籐江之戰中擊敗南漢軍隊,次年(939年)自立為王,定都古螺城(越南語:Thành Cổ Loa/城古螺是河內以北約20公里的一座古代城堡)

可謂一怒而安其民,善謀而善戰者也。雖以王自居,未即帝位改元,而我越之正統,庶幾乎複續矣
— — 黎文休,大越史記全書

晉出帝石重貴(914年-974年,又稱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九年(944年)2月14日,吳權去世。大臣楊三哥(越南語:Dương Tam Kha/楊三哥,?-980年。又稱為楊平王,越南語:Dương Bình vương/楊平王)篡奪吳朝繼承者吳昌岌(越南語:Ngô Xương Ngập/吳昌岌,?-954年。是吳朝君主,吳權的長子)的王位,引發十二使君之亂(越南語:Loạn 12 Sứ Quân/亂12使君),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稱使君。

十二使君各自勢力範圍

強蕃自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宋朝開國皇帝)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越南語:Đinh Bộ Lĩnh/丁部領,924年-979年。丁朝的締造者,968年-979年在位。越南語:Đinh Tiên Hoàng/丁先皇。一說名為丁桓,越南語:Đinh Hoàn/丁桓,部領二字本為其官爵)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丁朝(越南語:Nhà Đinh/茹丁,968年-980年),國號大瞿[qú](越南語:Đại Cồ Việt/大瞿越。又作𡚝越,越南語:Cồ Việt/𡚝越?,為968年到1054年間丁朝所使用的正式國號)自稱大勝明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973年)丁部領命長子丁璉(越南語:Đinh Liễn/丁璉,?-979年。又名丁匡璉,越南語:Đinh Khuông Liễn/丁匡璉)以交州節度使的名義入貢,授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

開寶八年(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授丁部領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封交阯郡王。

宋太宗趙炅[jiǒng](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趙弘殷第三子,是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的胞弟。本名趙匡義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冬十月,丁部領醉臥宮廷之中。伺候的祗[zhī]候內人杜釋(越南語:Đỗ Thích/杜釋;?-979年是天榜縣[今南定省務本縣]人),原為桐關吏,因夢見流星墜入口中,自認為是皇帝之兆,久懷篡位之心。此時見丁部領酒醉,遂將其殺害,南越王丁璉也同時被殺。

定國公阮匐[fú](越南語:Nguyễn Bặc/阮匐;924年-979年)起兵殺杜釋。然後聯合十道將軍的黎桓、外甲丁佃一起擁立衛王丁璿[xuán]即位。丁璿尊生母楊雲娥(越南語:Dương Vân Nga/楊雲娥,952年-1000年)為皇太後。

黎桓(越南語:Lê Hoàn/黎桓,941年8月10日-1005年,籍貫愛州清蓮縣[今越南河南省青廉縣寶泰邨],是越南前黎朝的開國君主,980年-1005年在位。後世稱之為黎大行,越南語:Lê Đại Hành/黎大行)跟丁部領遺孀楊雲娥太後私通,成為了攝政,自稱“副王”。

定國公阮匐、外甲丁佃、範盍[hé]等人不滿黎桓的專權,相約舉兵討伐。黎桓在愛州(中國古代的州。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設置,治所在移風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擊敗對方聯軍,擊斃丁佃,擒殺阮匐。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北宋趁安南大亂討伐。黎桓剛準備出兵的時候,範巨倆等將軍就率軍進入黎桓的府邸,煽動軍士擁戴黎桓為皇帝。軍士紛紛高呼萬歲。太後楊雲娥聽說此事後,派人給黎桓送去龍袍,黎桓隨即登基,建立前黎朝(越南語:Nhà Tiền Lê/茹前黎,980年-1009年)

北宋兵至諒山,黎桓以誘敵深入之計大破宋軍,殺死侯仁寶(?-981年,汾州平遙人),俘虜郭君辨、趙奉勛。群臣上尊號為明乾應運神武升平至仁廣孝皇帝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黎桓冊立原丁朝皇太後楊雲娥為大勝明皇後,與奉幹至理皇後、順聖明道皇後、鄭國皇後、範皇後並為五皇後。因顧慮到宋朝軍事實力,害怕“終行討滅”,遣使到中國“上表謝罪,且貢方物”。宋越兩國的戰事遂告一段落。自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黎桓遣使向北宋朝貢。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炅冊封黎桓為檢校太保、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戶,賜號推誠順化功臣。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進封黎桓為交阯郡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加黎桓兼侍中、進封南平王。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景德四年(1006年),黎桓死,贈中書令、南越王。

自黎桓始,前黎朝各朝君主皆自稱權靜海軍留後以俟宋朝之封,宋朝也必定待之以特進、檢校太尉(太傅)、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交阯郡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推誠順化功臣號,久之進封為南平王,死後追贈侍中、南越王。此則宋朝仍視其為內藩,故錫以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之名。

黎桓大力倡導佛教,賞賜大量良田土地給廟宇使用,並供養了大量僧侶。僧侶階層在前黎朝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匡越(越南語:Khuông Việt/匡越;933年-1011年。俗名吳真流,越南語:Ngô Chân Lưu/吳真流)大師、洛順、萬行等高僧成為朝廷的重臣。黎桓還僱傭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於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國)人馬哈父子為其翻譯佛經;同時多次派人前往北宋取經。在前黎朝期間,佛教在越南廣為傳播,寺廟、佛塔、佛像遍布全國。

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前黎朝將軍李公蘊(越南語:Lý Công Uẩn/李公蘊,974年3月8日-1028年3月31日。李太祖,越南語:Lý Thái Tổ/李太祖,1009年-1028年在位。年號順天,廟號太祖,諡號神武皇帝,越南語:Thần Vũ Hoàng Đế/神武皇帝,生於中國泉州)篡奪皇位,建立李朝(越南語:Nhà Lý/茹李,1009年-1226年)

李朝的大致疆域

宋真宗趙恆天禧元年(1017年),進封李公蘊為南平王。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李公蘊死,追贈侍中、南越王。其子李佛瑪(越南語:Lý Phật Mã/李佛瑪,1000年-1054年。越南李朝第二代君主,1028年- 1054年在位,廟號太宗。李太宗,越南語:Lý Thái Tông/李太宗。又名李德政,越南語:Lý Đức Chính/李德政)繼位。李佛瑪被認為是李朝历史上的英主之一,他身後政權交接非常順利,後人多認為系李佛瑪創立的官僚體系之功。越南史官甚至稱李太宗“沉幾先物,同符漢光(武帝),徵伐四克,比跡唐太(宗)”。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李佛瑪病逝,宋朝贈李佛瑪為侍中、南越王,賻賫[jī]甚厚。其長子李日尊(越南語:Lý Nhật Tôn/李日尊,1023年-1072年。越南李朝第三代皇帝,1054年- 1072年在位。廟號聖宗,李聖宗,越南語:Lý Thánh Tông/李聖宗)即位。改國號為“大越(越南語:Đại Việt/大越,1054年-1804年)。李聖宗在位時,提倡尊孔。重視農業。大修寺院,救濟犯人。

旭,2022年8月3日-5日,8月8日、10月22日修改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王以民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體天法道·民以食為天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黨項崛起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元昊立夏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三戰立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西夏立國·慶历和議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真心半解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慶历新政·朋黨之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書生意氣作三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天道無常惜英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法家非法作無法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總把新桃換舊符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天將生意與人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不畏浮雲遮望眼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涿州沙上飲盤桓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人生失意無南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聖君賢相的賭博·肯與君王卷土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城頭變換大王旗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越南立國·南國山河南帝居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知兵止戰,好戰國亡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元祐更化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風流天子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唯金不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燕雲十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盟約如紙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殘陽如血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萬竅怒呺風喪我·震懾無聊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千波競湧水無心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人情共恨春猶淺,不問寒梅有幾枝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拔地萬重清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

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直至如今千載後


旭: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幹一世界

旭:讀你-穿越千古的詩篇

旭:改變世界的四十四天

旭:賭上國運的熙寧變法

旭:觀念與神話

旭:觀念與行動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日在九天的沙龍
26會員
125內容數
曆史中的閃耀時刻
日在九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11
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a new way of seeing things.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9
古代人的目的是在同一個祖國的公民之間分享社會權力,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由。現代人的目的是享受私人歡愉中的自由;他們把自由稱為由公共機構為這些歡愉所作的保證。 — — 伯納德·克里克,民主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2023/02/04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Thumbnail
南國山河南帝居Nam quốc sơn hà Nam đế cư 截然定分在天書Tiệt nhiên định phận tại thiên thư 如何逆虜來侵犯Như hà nghịch lỗ lai xâm phạm 汝等行看取敗虛Nhữ đẳng hành khan thủ bại hư
Thumbnail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Thumbnail
戰國時,中原稱呼長江以南的各個部落為百越(The Baiyue,即百粵,又稱越人、粵人、古越人,越南語:Bách Việt)。百越包括在今天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等地生活的南越(嶺北華夏部落對嶺南百越[亦稱“百粵”]的諸部落總稱)、西甌[ōu]
Thumbnail
伏波將軍,是漢代的將軍稱號。 凡有此封,則表示朝廷希望你去攻打「江南」地區。 數百年後富庶的魚米之鄉,如今只是化外蠻族所居。 東漢共有三名伏波,分別是夏侯惇,陳登,跟馬援。 有兩個都是曹操封的,意在東吳不言而喻。 而身為東漢第一屆伏波將軍的馬援,任務可要重得多。
Thumbnail
伏波將軍,是漢代的將軍稱號。 凡有此封,則表示朝廷希望你去攻打「江南」地區。 數百年後富庶的魚米之鄉,如今只是化外蠻族所居。 東漢共有三名伏波,分別是夏侯惇,陳登,跟馬援。 有兩個都是曹操封的,意在東吳不言而喻。 而身為東漢第一屆伏波將軍的馬援,任務可要重得多。
Thumbnail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Thumbnail
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
Thumbnail
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上面這段記載講述了漢帝國“賜予”了長沙武陵蠻印綬、冠帶,在士大夫的敘事裏,帝國就是以這樣的形式令外邦臣服,而這樣的臣服形式彰顯了帝國的統治無遠弗屆。類似上面的記載不乏見諸於《後漢書》這樣的漢帝國
Thumbnail
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上面這段記載講述了漢帝國“賜予”了長沙武陵蠻印綬、冠帶,在士大夫的敘事裏,帝國就是以這樣的形式令外邦臣服,而這樣的臣服形式彰顯了帝國的統治無遠弗屆。類似上面的記載不乏見諸於《後漢書》這樣的漢帝國
Thumbnail
在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在位的時期,趙興的母親、邯鄲人樛太后意圖通過依附漢帝國來鞏固自己的權位,於是私通漢帝國,欲令南越國變成漢帝國的內屬,進而顛覆南越國政權。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了捍衛國本的政變,誅殺了敵僑樛太后,是爲向漢帝國示以粵人不屈服於其強大兵威的意志,這堪稱南粵的光榮革命。而此時,漢帝國也已收
Thumbnail
在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在位的時期,趙興的母親、邯鄲人樛太后意圖通過依附漢帝國來鞏固自己的權位,於是私通漢帝國,欲令南越國變成漢帝國的內屬,進而顛覆南越國政權。南越國丞相呂嘉發動了捍衛國本的政變,誅殺了敵僑樛太后,是爲向漢帝國示以粵人不屈服於其強大兵威的意志,這堪稱南粵的光榮革命。而此時,漢帝國也已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