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在2022年九月出版,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著,絕對是重量級人物。全書有500頁左右,共有「演變中的臺灣安全」、「臺灣國防的再省思」、「整體防衛構想」等三部,講述中共到底會不會攻臺?要攻的話會如何攻?以及臺灣應如何因應?
因為全書500頁,且許多部分講到軍事層面,對一般人來說不會太好懂,西恩看完後,濃縮三個重點,讓沒時間看的朋友可以快速了解。
中共會攻臺嗎?
書中引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與參謀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分別在國會聽證時宣稱,「中共將在2027年建立全面性犯臺能力」。
所以2027年是中共具備全面性犯臺能力的「起始點」,不過這不代表在這之前不可能,因為臺灣是中共的核心利益,所以比如,此時臺灣宣佈獨立,中共即便明知現在的勝算不高,那可能還是會硬著頭皮打。
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共在2027年雖具備全面性犯臺的能力,也不代表中共一定要打,因為中共認為未來中美雙方的軍力會逐漸往中共傾斜,因此考量開戰可能導致的國際制裁與壓力,未來不一定要採武力統一。不過大方向是,臺海是否開戰,很可惜的並不取決於臺灣,而在於中美關係。
強中之弱與弱中之強
再強的人也有弱點,再弱的人也有擅長之處。碰到弱者的強點就是強敵,碰到強者的弱點就是弱敵。所以強弱,沒有絕對,書中提到,如果比航空母艦戰力,中共一定輸美國,所以中共在投入很多研發心力在飛彈上,屆時如果臺海發生戰事,美國航空母艦就無法像96臺海危機一樣直接過來,因為必須忌憚中共的飛彈,這就是中共的不對稱作戰。
現階段共軍運用機、艦,創造灰色地帶頻繁擾臺,作者認為,這個灰色地帶某種程度上,提供正式開戰以外的一個緩衝選項,並不全然是壞事。不過,我們為了要驅離共機艦,所派出的戰機跟軍艦,在戰時中共飽和飛彈攻擊下,存活機率很低,而且要更新與維護戰機跟戰艦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
因此,就臺灣來說,作者認為,雖然在這樣的灰色地帶,我們派出相對應的戰機戰艦驅離可以提升國人對國防的自信,但這些因應灰色地帶的武力裝備,在一開戰後存活機率很低。所以與其投入很大筆的資金維持戰機、艦,應該轉投入在「機動力高、體積小、可以帶給敵人很大殺傷的裝備」,比如是微型飛彈艇(可以隱匿在漁港)、更多的陸射(飛彈)裝備,加上這些裝備成本較低,可以立即投入戰備行列(在2027前),應付敵情威脅,這才是國軍應有的不對稱作戰。
戰略思維的轉變--拋棄控制,改採「拒止」
過往我們對戰勝的定義是在戰場上殲滅敵人,書中認為,隨著共軍的發展,在戰事發生後,臺灣可能很難掌握制空、制海權,在這個前提之下,要能夠殲滅敵人是相當有難度的,所以戰略思維上,應改採「拒止」的觀念,把戰勝的定義,改為「使敵人奪臺任務失敗」,讓敵人無法有效控制臺灣(即便連國軍也無法控制)。
所以除了前述所提武器裝備要以「機動力高、體積小、可以帶給敵人很大殺傷的裝備」外,書中也提到要組成國土防衛部隊,採小部隊游擊作戰,讓共軍登陸後,很難控制臺灣,或者是要付出極大的成本。
西恩後見
其實只要戰爭一開打,不論戰勝方是誰,雙方都是輸家,一定有家庭失去了他們的親人,尤其戰爭百分之百在臺灣的土地上開打,對臺灣人民來說更是損失慘重。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雖然現階段敵強我弱是一個不可逆的態勢,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灰心喪志,因為強者也有弱點,我們更要找出自己的優勢,一方面做好作戰準備,另一方面,讓敵軍審慎開戰可能會有的重大損失,進而選擇不開戰。
當然,戰爭一定是逼不得已的最後手段,臺灣身處美中兩國之間,要如何遊走期間,不失立場,找出能夠長治久安的因應之道,才是避免戰事發生的最佳解答。這本書有500頁,或許不是一本太容易能消化完,但從中了解曾經手握軍令最高權力的前參訪總長,對於國際局勢、政軍與建軍看法,還是會讓自己相關知識有所幫助的,尤其是每天都被中共威脅的臺灣人,更需了解的。
我們不該因為敵人的強大而悲觀,但更不應該一廂情地樂觀認為,戰爭離我們很遠,永遠不會開打。